首页 > 行业资讯

海上风电如何开启平价化之路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9-06-13 19:00:16
热度:

海上风电如何开启平价化之路
伴随风电电价新政的出台,风电平价路线图更加清晰:陆上风电将于2021年全面进入平价时代。而在陆上风电的示范效应下,海上风电的平价化也不再遥不可及。日前在

伴随风电电价新政的出台,风电平价路线图更加清晰:陆上风电将于2021年全面进入平价时代。而在陆上风电的示范效应下,海上风电的平价化也不再遥不可及。

日前在广东阳江举办的2019全球海上风电发展大会上,来自海内外的权威学者、开发商和整机商等产业链代表围绕海上风电如何去补贴、哪些环节有降本空间、如何把握好产业发展节奏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同期,国家海上风电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多家机构签约落户阳江。阳江试图通过打造海上风电产业集群为我国海上风电平价化探路,从而在业内打响“海上风电看阳江”的品牌。

  零补贴或在2025年后实现

新政“靴子”落地,补贴退坡已成定局。

“19个月后,国内陆上风电将全面实施平价上网。达到平价上网的过程无比艰辛,但严苛的标准也极大地促进了技术革新、产业进步和项目精益管理。同时,海上风电的度电经济性要求已提上日程,也将逐步降补贴并向平价过渡。这一定会激发一场创新的盛宴,激励企业抓住机遇。”金风科技董事兼执行副总裁曹志刚在大会上说。 

从时间周期来看,海上风电的平价化进程或比陆上风电平价化进程更快。我国风电产业发展20多年,《可再生能源法》颁布15年后,才实现陆上风电平价上网。而海上风电发展才10年时间就开始向平价上网阶段过渡。

会上,众多业内人士推测,单纯从产业发展规律和海上风电现状来看,国内海上风电真正实现零补贴要在2025年之后。

据与会人士透露,欧洲预计到2023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海上风电零补贴,如果中国能在2025年实现海上风电零补贴,那么与欧洲的平价化进程相比只相差了两年。考虑到欧洲第一个海上风电场1991年开建,而国内第一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2007年才开建,国内海上风电的平价化进程已经足够快。

对降电价、去补贴的预期,促使去年底海上风电出现一批“抢核准”项目。据粗略统计,目前已核准锁定0.85元/度电价、全国已开工的项目装机超过1000万千瓦,即将开工的项目装机预计有4100万千瓦。若有30%的项目2021年底投运,将对供应链形成巨大挑战。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全国海上风电每年吊装能力仅约400万千瓦,缺口巨大。

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田庆军认为,对于期望锁定海上0.85元/度的电价而引发的市场抢装,目前的供应链能力不足以支撑这波行情,因抢装带来的可靠性问题很可能为产业发展埋下巨大隐患。

  降本空间仍需深度挖掘

截至2019年3月,我国已并网的海上风电总容量达369万千瓦,产业规模化发展之势渐显。在通往平价化的征程中,海上风电面临着进一步降成本的迫切任务。

一位开发商表示,主设备质量直接关系到海上风电项目的投资风险,指导电价下调后,设备可靠性、全生命周期的运维能力对于降低度电成本的作用更加凸显。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执行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张启应向记者表示,技术进化是海上风电发展的动力引擎,也是实现海上风电平价化的动力源泉,进化机制犹如自然界的生物进化,通过不断的“组合”和“迭代”,并适应不同环境,从而驱动海上风电的不断发展。

我国海上风电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海上机型还未经过实际运行业绩的长期检验,诸多未知成本还未浮出水面,业内担忧这些因素可能会为降本带来阻力。

然而,在张启应看来,风电产业的基因至关重要。在设计阶段植入高效、可靠的产品基因可以实现“一次就做对”,保证海上风机在全生命周期的稳健运行。“在技术创新加速、产品迭代加速的新环境下,传统的技术进化路径已经无法适应市场需要,而从技术的源头选择好的基因可以实现事半功倍。”

有“海上风电之父”之称的丹麦StiesdalA/S公司CEOHenrikStiesdal曾于1991年领导建设了世界上第一个海上风电场——丹麦Vindeby海上风电项目。他表示,以欧洲的经验来看,进一步的降成本来自于更大型化的机组和更加成熟的配套产业链。

不过,在国内特定的海上资源条件下,是否可以通过机组的大型化实现更大程度的降本却颇有争议。

田庆军认为,海上风机功率的大小是由供应链成熟度和风资源特点决定的,而不是只做设计理念的海上大功率风机。尽管我国在紧追甚至赶超全球海上风电发展步伐,但供应链短期难有大的改观,无论是大风机开发还是下海安装都需要理性前行、灵活应对,安全可靠仍是当下海上风电发展的主题。

曹志刚则表示,在海上风电平价化进程中,需要创新的效果“两头甜”:既要提高性能又要降低成本,这将对安全设计边界的把握形成巨大挑战,成败有时就是“一线之隔”。

“欧洲海上风电发展过程中犯过的错误是前车之鉴,我们没有必要再花同样的钱踩同样的坑。”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副总裁缪骏同时强调,“中国风资源区特点非常多样化,无论是风速带还是海况地质条件,都具备中国特色,欧洲先进的机型并一定适合中国市场。”

正如海上风电发展不能照搬陆上风电的模式一样,海上风电降本路径也与陆上风电不完全一致。

金风科技总工程师兼海上业务单元总经理翟恩地认为,在海上风电领域,风机所占成本比重比陆上风电有明显下降。因此,更大降本空间来自于海洋工程和运维环节。“海上风电不同于陆上风电,我们必须从海洋工程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它,从而进一步挖掘降本潜力。”

  更需整个成熟产业链的配合

海上风电的降成本和平价化,不仅需要开发商和整机商的努力,更需要整个成熟产业链的配合。在打造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方面,地方政府大有可为。

丹麦的埃斯比约港是欧洲海上风电的第一港,港口内聚集了装备制造、投资开发、施工总包、运行维护、物流运输、设计、工程咨询、检测认证等200多家企业入驻。广东阳江正在对标丹麦埃斯比约港,借鉴其发展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阳江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和深水良港优势,力争到2030年形成面向世界的融合制造、安装和运维一体化的海上风电装备出运母港。

作为广东省唯一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基地,阳江目前已接纳风电装备制造企业17家,总投资近200亿元,年产值超300亿元,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明显。预计到2030年,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300亿元。

据阳江市市长温湛滨透露,广东省规划海上风电总量达6685万千瓦,是全国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最大的省份之一。阳江市规划1000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已于去年底全部核准,占广东省核准总数近1/3,预计到2025年将全部建成投产。广东省还支持阳江新增规划1000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届时阳江市海上风电装机总容量将达2000万千瓦,占广东省总装机容量近1/3。

随着海上风电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海上风电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机构的落地,阳江“一港四中心”的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生态体系雏形初现。阳江也将为我国海上风电的平价化进程率先探路,在依托产业集群推动行业降成本方面积累先行经验。

随着中国海上风电的快马扬鞭,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300吉瓦。

基于此,会议期间,通过并发布的《全球海上风电发展大会阳江宣言》倡议,旨在加强全球合作,加强技术创新,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加强人才培养和鼓励人才流动,构建严格的安全健康保障体系,推动海上风电与其他海洋产业的融合发展。(■本报记者张子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