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长庆油田致密油生产运行模式探究与思考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9-06-03 17:01:37
热度:

长庆油田致密油生产运行模式探究与思考5月25日,长庆油田致密油水平井华H6平台的压裂现场,沉闷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像是迎接将要投产的12口水平井的奏鸣曲。为实现年5000万吨稳产,长

5月25日,长庆油田致密油水平井华H6平台的压裂现场,沉闷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像是迎接将要投产的12口水平井的奏鸣曲。

为实现年5000万吨稳产,长庆油田于2017年成立致密油项目组,以建设国家级致密油开发示范基地为目标,在陇东地区进行大规模致密油开发。截至目前,示范基地已初具规模,累计完钻水平井127口,占任务总量约40%,钻井周期从29天缩短到19天,单井产量从9.6吨提高到18.1吨,整个区块建成后年产油可达百万吨以上。

“治”好水和砂

确立工厂化作业模式

“一台重达5吨的仪表车,被大风吹得晃来晃去,无法正常工作。赶上下雨,压裂车甚至会下陷,其他运输车辆更是寸步难行,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第二采油厂总工程师王瑞杰长期驻守在开发现场,对天气带来的影响颇为无奈,常常望风雨而兴叹。

与天斗不够,还要与地斗。黄土塬地形破碎,想要在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区之外找一块平整的土地,很难。致密油试油办公室的李楷指向华H6平台:“这个地方,是我们削掉了半截土坡才弄出的一块平地。”

在这种条件下,大井丛布井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可以缩小井距,打造立体式水平井。因此占地面积约两个足球场的H6平台,可以同时部署12口井,万吨产能用地仅仅是常规用地的20%至40%。

实施工厂化作业最大的困难是水和砂。陇东缺水缺砂,每天所需要的几万立方米的水和几千立方米的砂从哪里来?河道筑坝、泥沙沉降、三级提升、两级蓄水,每一滴水都利用到极致;铁路运输、就近倒砂、就地储砂、连续加砂,每一立方米的砂都来之不易,保障了水平井连续压裂和施工。

在致密油整个开发过程中,项目组按照“平台小工厂”和“区域大工厂”的设计思路,优化平台布局和作业顺序,采用多专业分区作业实现“钻试、压排、试投”等工序间的安全同步作业,还采取多机组同步作业。

工厂化作业模式带来了效率的巨大提升,华H6平台12口水平井仅仅半年就完钻,比常规作业要节约3个月的时间。

一体化推进

全生命周期平台化管理

“管理人员也是施工人员,技术人员也是组织人员,每个人身上都被赋予多个角色。”王瑞杰认为,“任何层面的一体化,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个具体的人。”

科研生产一体化带来了100余井次的研究成果和30余井次的优化设计方案。尤其是生产组织一体化的实施,极大地避免了常规作业方式带来的沟通协调不畅、方案审批流程烦琐等问题,使单井方案审批由14天缩短到2天,单井完钻周期从原来的一个多月缩短到9.8天。

这种高效的一体化模式,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为全生命周期平台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打下了基础。

“全生命周期平台化管理应该是简单的管理,越简单越高效。我们把井场画成图,钻井、压裂、测井、地面工艺全都一目了然,落实起来就像搬积木一样简单。”长庆油田副总地质师、致密油项目组组长吴志宇介绍。

在这种模式下,没有任何链条是孤立的,从创建示范工程到建设黄土塬模式到最后交给采油厂,项目组将全生命周期进行了统筹规划。在设计部署阶段、产能建设阶段和生产运行阶段,每个人对于自己的责任都清楚明白,高效地按照既定的标准去执行。

智慧和创新让理想照进现实,“过去的纸上谈兵,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每个人都是专家

创建精英化组织模式

2017年年底,在集合了高校和油田的30多位技术骨干之后,项目组进入了飞速运转模式。

“所有人不看资历也不看级别,谁掌握的资料多谁就是专家。”吴志宇这样定义“致密油专家”。从方案设计到技术支撑,从现场实施到工程管理,每个人都把自己开发到了极致。30多个人,2018年全年零点后下班超过2000人次,通宵超过150人次,现场生产问题1023个被快速解决,真正做到了全天候快速响应。

拼命的同时,项目组诞生了黄金刚、赵铁人、石变脸等一系列形象的外号。“石变脸”是来自采气五厂的石硕的外号。由于长期泡在工地,阳光把石硕的脸从“潘安”晒成了“包黑炭”。

人变黑了,战斗力也增强了。华H7平台输油管线投产前夕,天降大雨困住了所有车辆。为了不耽误投产时间,石硕带着施工负责人,抬着电焊机,扛着工具,顶着大雨完成了华H7平台输油管线的试压和投产。

在石硕的工作日记中,记载着参与致密油项目组第一口水平井华H11-5出油时的心情:“想想当时的情形就激动,我们连续干了8个小时的投产,很有成就感!”

“一级布站、橇装建站、智能管控,场站、平台无人值守。想象一下,100万吨产能建设,常规需要近千人,但我们一百人就足够了。这是精英的力量,也是集体的智慧,他们都是英雄!”吴志宇遥望着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