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可燃冰题材遭市场炒作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4-08-07 18:56:03
热度:

可燃冰题材遭市场炒作.TRS_Editor P{margin-top:1em;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

.TRS_Editor P{margin-top:1em;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1em;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1em;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1em;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1em;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1em;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1em;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1em;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1em;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

  可燃冰开发再次吸引了全国资本的眼球。

  7月29日,第八届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在北京开幕。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中国计划于2015年开始着手开发“可燃冰”,2017年将在南海首次试开采。

  在该消息刺激下有关概念股的股价均出现上扬,不过业内人士指出,可燃冰概念股目前只是题材炒作,因为国内有关可燃冰的开采仅处于起步阶段,离商业化操作仍有很大距离。

  记者随即采访多家可燃冰概念公司的相关人士,大部分公司表示目前并无有关可燃冰的业务,不过也有公司认为可燃冰市场巨大,在适当时机下将进军这一新兴能源领域。

  “可燃冰开采存在很多的困难。目前只是发现可燃冰是潜在的能源,但开采技术必须要保证其气体不泄漏,不影响环境。同时,开采钻探地表的时候容易造成地质灾害,如海床滑坡,相关地质研究也在研究当‘中’。”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所长梁金强向记者表示,将做好准备开张相关的技术研究,满足2017年国家的试开采项目的需要。

  “可燃冰在‘十三五’期间里仍将处于科研攻坚阶段,预计2025-2030年才能进入商业开发阶段。”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可燃冰并不急于开采,目前国内天然气呈供过于求的局面,不过国家必须进行前期的投入推动有关调查和技术研发。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海底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这一区域近来风波不断,开发可燃冰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可燃冰产业进入试开采

  在7月29日召开的第八届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上,国家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计划于2015年着手开发“可燃冰”,并将在2017年首次试开采可燃冰。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每三年召开一次,这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而本次会议规模远超历届,说明中国正试图向世界表达对于可燃冰的重视。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主任张海启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全球少数几个掌握相关技术的国家之一,中国提出2017年试开采可燃冰的目标是“心中有数”。

  可燃冰也称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新型一次能源,其在全球总储量大。研究表明,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在常温常压下释放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量是现有天然气、石油储量的两倍,足够人类至少使用1000年,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据测算,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为700亿吨油当量,约相当中国陆上石油、天然气资源量总数的二分之一。

  可燃冰被认为是潜力较大的能源,目前不少国家已经将其列入国家级研发计划。但由于其开发过程困难重重:一方面要保证气体不泄漏影响环境,另一方面要确保钻探过程不引起海底不稳定造成的地质灾害。即便美国、日本曾先后向社会公开,2015、2016年将实现商业开采,也由于一些核心技术尚未突破,可能推迟计划。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作为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下属的海洋地质综合调查与研究机构,一直是我国海域可燃冰勘探和技术研究工作的主要承接方,其矿产所副所长梁金强作为天然气水合物项目组负责人,在研究勘探水合物的技术上超过15年。他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项目组之前的主要工作只是通过勘探确定水合物的位置,利用调查的海底地质数据,然后评价所发现水合物的潜力。

  从目前来看,我国之前对于可燃冰的勘探与研究均未大规模展开。事实上,在国外,可燃冰的商业开采也仅处于起步阶段,在业内人士看来,其中包含多方面的原因。

  “可燃冰不急于开采,因为国内天然气的供应量足够,其中常规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的开采比较快。但国家必须进行前期的投入,特别是中国能够集中力量完成大规模的调查和技术研发。美国靠的是市场化的力量推动可燃冰的开采研究,所以进度比较缓慢。”韩晓平向记者表示。

  可燃冰的“伪概念”

  事实上,虽然我国的可燃冰项目仍处于纸面阶段,但是资本市场仍对于可燃冰概念多有炒作。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一旦有关可燃冰的消息被公布,都能引起资本市场的强烈关注,相关个股均受到游资的热烈追捧。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A股市场上已有十多个所谓的“可燃冰概念股”,其中江钻股份(000852)主要生产油气井钻头,天科股份(600378)掌握气体分离技术,而神开股份(002278)则从事钻井场测控设备、石油钻探井控设备、采油井口设备和石油产品规格分析仪器等四大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当记者致电上述可燃冰概念股公司有关负责人时,大部分公司均表示目前并无可燃冰业务。“为了避免造成投资者损失,公司已经多次澄清可燃冰概念,但网上相关报道依然对股价造成大幅波动。”天科股份董秘魏丹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达着无奈。而魏丹也一再强调,目前天科股份没有可燃冰业务,亦无意涉足可燃冰市场。

  另一方面,早在2009年9月,江钻股份亦因可燃冰消息股票价格持续两个交易日大涨,但随即公司公开澄清称,并未生产用于可燃冰勘探和开采的钻头产品。

  梁金强亦向记者透露,当年在南海进行可燃冰探测时使用的钻探设备来自荷兰某家公司。他坦言,中国的钻探技术正紧随外国步伐开始攻坚,但还是需要依靠国外的一些技术,而我国的技术尚未完全成熟。

  不过亦有公司表示将计划抢食可燃冰的巨大“蛋糕”。杰瑞股份的董事会秘书程永锋表示,国内主要参与可燃冰研究的是中科院的广州所,公司暂时没有在这方面做工作,而且可燃冰作为一个大的能源项目,如果未来公司有相关的人才积累,能与业务体系、营销体系、研发体系相对接,也有机会投入可燃冰行业。“全球都缺少这方面的研究人才,公司也暂时没有招揽到相关人才。”程永锋认为,可燃冰的商业化相当困难,我国的商业化将比欧美等国更晚,开展可燃冰业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争议海域开采存在风险

  在全球新能源革命的背景下,太阳能、核能、地热能风能轮番爆发,不过唯独可燃冰的新进展迟迟未见。事实上,开发技术问题成为可燃冰开采的“拦路虎”。在技术上,可燃冰的开采主要使用热激发开采法、减压开采法、化学试剂法和水力压裂法,但开采成本和可能涉及到的环境问题仍未有完善的解决办法。

  目前在可燃冰开发上,日本和美、德等国均处于领先地位。2013年3月,日本宣布成功从爱知县附近深海可燃冰层中提取出甲烷,成为世界上首个掌握海底可燃冰采掘技术的国家。随后日本不断加快可燃冰的技术研究,特别是在福岛核电事故后,向来能源匮乏的日本更是在可燃冰上抱有极高的热情,希望能复制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实现能源独立。

  作为全球能源消费的第一大国,中国在可燃冰项目则起步较晚。国土资源部最早于1999年开始启动可燃冰资源调查,直到2007年成功获取可燃冰的实验样品。虽然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四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但商业化进展缓慢,国内对于可燃冰开发的公司甚少,真正形成产业链还要走很长一段路。此外,尽管业内的呼声很高,不过可燃冰仍没有被纳入“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中。

  “可燃冰也不会纳入‘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韩晓平向记者表示,可燃冰在“十三五”期间里仍将处于科研攻坚阶段,预计2025-2030年才能进入商业开发阶段。他认为,中国在陆地和海底都拥有巨量的可燃冰藏量,但陆地开采的难度较小,因此青藏高原和东北三省的冻土区域将会是中国可燃冰开采的突破口。    

  “可燃冰是中日钓鱼岛之争的重要原因之一。”韩晓平进一步分析称,钓鱼岛附近海域同样拥有数量相当的可燃冰,但日本担心在钓鱼岛开采可燃冰一方面会激怒中国,另一方面是担心未来中国夺回钓鱼岛控制权将功亏一篑。

  事实上,我国海底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这一区域近来风波不断。今年7月,中国南海981钻井平台即将完成海上作业任务时受到美方警告,而在此前,越南国内爆发大规模反华游行示威,其导火索亦指向南海。可以预见,我国海域的可燃冰开发仍然需要长期而完备的计划,从而规避各方面的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环保行业的利润将越来越依赖技术水平,这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