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2018年中国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功率规模同比增长316%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9-04-28 16:13:22
热度:

2018年中国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功率规模同比增长316%在4月24日-4月26日召开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上,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发布了《2019储能产业应用研

  在4月24日-4月26日召开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上,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发布了《2019储能产业应用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根据《报告》,截至2018年底,中国储能市场累计装机功率规模31.2GW,同比增长7.25%,项目总数345个。其中,抽水蓄能装机功率规模29.99GW,电化学储能累积装机功率1033.7MW,占比3.3%,位列第二位;熔盐储热装机功率211.7MW;压缩空气、飞轮储能仅有少数示范项目。

  《报告》分析,2019、2021、2023年预计是中国电化学储能产业发展较为重要的时间拐点,预计到2025年,中国电化学储能市场功率规模约28.6GW,以储能工程项目作为计量,市场份额将达到1287亿元,整个产业的市场规模具备万亿级市场潜力。

  2018年是电化学储能分水岭

  刘勇提出,2018年是中国电化学储能发展史的分水岭。“一方面是因为电化学储能累积装机功率规模首次突破GW,另一方面是因为电化学储能呈现爆发式增长,新增电化学储能装机功率规模高达612.8MW,对比2017年新增功率规模147.3MW,同比增长316%。”。

  截至2018年底,中国电化学储能市场累积装机功率规模为1033.7MW,同比增长146%;中国电化学储能市场累积装机容量为3103MWh,同比增长127%。

  从技术路线来看,在装机功率占比方面,磷酸铁锂储能技术占比最高,高达57.8%,其次是铅蓄电池(25.5%)、三元锂电池(10.8%);在装机容量占比方面,铅蓄电池占比最高,高达51.7%,其次是磷酸铁锂(37.0%)、三元锂电池(5.2%)。

  从应用场景来看,在装机功率占比方面,集中式新能源+储能、电源侧调频、电网侧储能、分布式及微网、用户侧(工商业削峰填谷、需求侧响应等)等5类应用场景装机分布比较平均,占比分别为18.5%、16.4%、24%、16.9%、24.6%;在装机容量占比方面,用户侧(工商业削峰填谷、需求侧响应等)因高的小时率要求,容量装机独占鳌头,装机规模高达1583.0MWh,占比51.0%。

  从区域装机功率排名TOP10来看,排名前十位的省市依次是江苏、青海、河南、山西、广东、西藏、内蒙古、河北、湖南、深圳,其中排名第一位的江苏装机功率为277.5MW。

  在装机容量排名方面,排名前十位的省市依次是江苏、青海、广东、西藏、河南、河北、山西、深圳、湖南、甘肃,排名第一位的江苏装机容量为1540.3MWh,是第二名青海省的4倍。

  从企业装机排名TOP10来看,在装机功率方面,排名前五位的企业依次是南都电源、科陆电子、阳光电源、宁德时代、力神电池,排名第一位的南都电源装机功率为203.8MW;装机容量排名方面,排名前五位的企业依次是南都电源、科陆电子、宁德时代、阳光电源、比亚迪,排名第一位的南都电源装机容量为1336.6MWh。

  技术、市场、政策等五方面需共促储能发展

  《报告》预计2019年预计投运储能项目1.4-1.5GW。

  刘勇解释,新增项目主要来自电源侧调频(三北、广东)、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网(甘肃、青海)、电网侧储能(江苏II期、河南II期、湖南、甘肃、浙江I期)、分布式及微网(华北、华东)。

  为了更好地推动储能产业的未来快速发展,《报告》提出了技术、安全、标准、市场、政策五个层面的多项建议。

  首先,在技术层面,一是定制开发适用于储能系统的核心装备;二是定制开发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的不同小时率储能产品;三是攻克新一代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易回收、无(或少)污染新型储能技术;四是攻克针对源网荷侧全场景应用的电化学储能系统集成技术;五是打造全国统一储能云平台,促进源网荷储友好互动。

  其次,在安全层面,一是加强储能核心装备及电网适应性安全监测;二是推进储能安全准则和标准体系建设;三是完善运维管理制度,健全运维标准;四是加强高效运检装备、消防装备研发设计;五是建立合理的储能电站退役机制,避免长服役周期下的不确定性安全风险。

  再者,在标准层面,一是加强储能技术统一规范、行政审批流程、并网规则、产品检测认证等方面标准建设;二是加强储能系统运输、安装、调试、运维方面的安全性标准建设;三是针对安全性、消防要求、环保、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开展相关评价标准建设;四是探索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储能电池产品规格设计标准、拆解规范,以利于后续拆解回收。

  第四,在市场层面,一是积极推动源网荷侧储能发展,开展源网荷侧储能市场空间挖掘工作;二是积极探索适用不同应用场景的商业模式;三是开展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收益评估研究工作,建立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收益模型;四是探索商业保险手段,辅助化解电化学储能项目安全生产风险;五是探索合适的融资渠道及方式,提升储能电站收益空间;六是适时布局储能电池回收产业,探索储能产业全闭环产业链建设。

  最后,在政策层面,一是明确储能电站市场价值,赋予储能电站所提供价值的合理收益;二是建立峰谷电价定期评估和调整机制;三是完善电源侧调频市场机制,包括电储能参与调频的主体地位、收益模式等;四是扩大储能项目采购支持力度,鼓励推出储能项目金融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减免或贷款优惠等;五是针对储能电池回收,建立相应政策规范及合理的补贴引导机制;六是建立储能电池信息管理和全寿命追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