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新能源车企“中外合璧”是抱团取暖还是强强联合?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9-04-02 14:06:56
热度:

新能源车企“中外合璧”是抱团取暖还是强强联合?成功在于合作,合作共赢天下。这句话用在国内车企与国外汽车供应商的合作上,再合适不过。近日,北汽蓝谷发布公告,子公司北汽新能源拟与麦格纳

  成功在于合作,合作共赢天下。

  这句话用在国内车企与国外汽车供应商的合作上,再合适不过。

  近日,北汽蓝谷发布公告,子公司北汽新能源拟与麦格纳爱尔兰共同出资设立制造合资公司,打造高端纯电动乘用车制造基地,麦格纳爱尔兰是世界500强企业麦格纳国际的关联子公司。项目规划产能15万辆/年,投资金额约为20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早在2018年6月,北汽新能源就与麦格纳国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拟在江苏省镇江成立技术合资公司与制造合资公司,致力于打造对外开放共享的高端智能纯电动汽车研发与制造中心,并计划首先投产北汽新能源高端品牌ARCFOX的相关车型。

  合作背后的逻辑

  提到与国外汽车供应商合作的车企,北汽新能源不是第一家,也绝不是最后一家。

  据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统计,仅2018年就有55家国内车企与国外汽车供应商进行了合作。

  2018年1月12日,凌云股份向WAG公司增资5500万欧元,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壳体领域展开合作;2018年2月8日,富奥股份与法雷奥西门子建立合资公司,合资公司将生产使用法雷奥西门子拥有专有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新能源车(动力总成)逆变器;2018年9月27日,威马汽车与博格华纳达成了为期三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博格华纳将为威马汽车提供高性能电动驱动模块等全系列电驱动技术和高效电气应用系统。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接受《新能源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新能源车企与国外汽车供应商合资是走向高端化的必经之路。目前,一些国内新能源车企已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大部分车型的动力电池也都是中国制造,中国的电动汽车并不逊于国外的电动汽车。

  换言之,新能源车企“中外合璧”并非抱团取暖,而是强强联合。

  EV Sales网站统计显示,2019年1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前十名中,来自中国的新能源车型占据六席。其中,比亚迪元EV的销量高达10093辆,全球市场销量占比达到7%,超越日产聆风和特斯拉Model 3等车型,排名榜首。动力电池方面,元EV 搭载了比亚迪自主研发的三元锂电池,NEDC综合续航里程为305公里。

  “由于政府对电动汽车的政策支持还会持续一个时期,因此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会比其他国家更快。”林伯强告诉记者,“中国的新能源车企最终会走在全球的前列。”

  2017年12月,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期间)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

  2018年7月,财政部发布公告,将对节能汽车,减半征收车船税,同时对新能源车船,免征车船税。

  此外,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幅压缩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金融、汽车等行业开放,一批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新设外资企业增长近70%。”

  汽车行业分析师颜景辉指出,压缩外资负面清单是一种加大对外开放的举措。对于国内车企来说,可加速提升自主车企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存能力和品牌影响力。

  在合作中成长

  在政策大力扶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中国新能源车企如何与国外厂商平等合作,将尤为重要。

  新能源车企“中外合璧”,背后关乎技术和市场。

  “目前,中国新能源车企拥有市场,而国外厂商拥有技术,新能源汽车最大市场在中国,通过技术转移,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展开合作,学习国外厂商的经验。补贴退坡后,国内车企要努力提高新能源汽车的质量,今后想要走在全球最前列,中间肯定有一段艰苦的过程。”林伯强表示。

  林伯强指出,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已具备一定水平,未来与国外汽车供应商可以协同发展。但中国的汽车供应商与国外汽车供应商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美国汽车新闻》在普华永道数据支持下发布的2018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显示,在全球最大的1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日本最多,有26家入榜;美国排名第二,有21家入榜;德国排名第三,有18家入榜;中国居第四位,有8家入榜;第五名是韩国,有7家入榜。

  “国内汽车供应商的优势是成本较低,劣势则是部件质量稍逊一筹。这也是新能源补贴造成的问题。”林伯强表示。

  此外,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汽车市场商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晖看来,虽然合资公司是潮流,对于双方是双赢利好,但能否经受住市场的考验需要时间来验证。

  深圳中为慧数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员陈穆丽也提到,目前新的合资公司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未来合资公司的风险主要集中技术的保密与分享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

  “对于一些刚起步的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而言,外国厂商不愿意过多分享技术成果,导致双方合作难度较大。而且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销售,以怎样的品牌存在更为合理,也是双方所聚焦的问题所在。”陈穆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