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多地上马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环保企业利润暴增与隐忧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9-03-28 09:10:32
热度:

多地上马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环保企业利润暴增与隐忧近一段时间内,包括河南省安阳市、江苏省张家港市、山东省莱州市、浙江省平阳县,以及福建省闽清县等近15个地区皆对外公开了域内拟进行的垃

  近一段时间内,包括河南省安阳市、江苏省张家港市、山东省莱州市、浙江省平阳县,以及福建省闽清县等近15个地区皆对外公开了域内拟进行的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规划、审批与招标等公示内容。

  早春伊始,多地正在掀起一轮规划建设垃圾焚烧厂的“热潮”。

  3月21日,云南省发改委公布了《云南省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中长期专项规划(2019-2030年)》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规划到2020年底投资50.79亿元,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15座;2030年全省拟建共30座垃圾焚烧发电厂。

  而不久前的3月1日,福建省发改委也发布了《福建省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中长期专项规划》,计划在全省多处规划建设垃圾焚烧处理系统,以此来破解“垃圾围城”的现实困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近一段时间内,包括山东威海、莱州,吉林长岭、江苏张家港等国内多个地区,皆陆续规划上马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项目主要具备两方面的明显特征:一是规划设计的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基本高于目前实际的地方垃圾产生量;二是绝大多数垃圾焚烧发电的项目位置都位于县级市或地级市等位置较为偏远的地区,但即使如此,也引来众多环保企业前来竞标。

  事实上,近期密集上马的垃圾焚烧项目背后,与其当前的产业现状紧密相关。在政策补贴和市场利润的双重力量推动下,我国垃圾焚烧市场正迎来快速发展期,成为地方政府和环保企业争相布局的产业热点。

  受访专家表示,快速发展背后也带来一定的市场隐忧:由于各地预估的垃圾产生量增速存在一定的超前性,随着未来垃圾分类利用、减量化等政策举措的影响,实际增长量恐怕并非如此“乐观”,由此可能会造成未来小城市的垃圾处理产能过剩问题。

  与此同时,被“炒高”的垃圾焚烧市值空间背后,推动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亦容易导致项目建设、运营等方面的“偷工减料”,同时推动垃圾焚烧科技技术进步的手段也迟迟无法前行。

  垃圾焚烧迎来“能者割据”时代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近一段时间来,全国多地正迎来密集的生活垃圾焚烧厂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其中以云南和福建两省接连出台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中长期专项规划》为代表,对垃圾焚烧发电的总体产业发展作出详细规划。

  根据云南省发改委此次公布的规划意见,未来将在省域内总投资超过120亿元,对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进行两个阶段的规划布局:规划到2020年底,云南省将拟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15座,新增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9650吨/日;规划到2030年底,云南全省拟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30座,新增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13500吨/日。

  此外,近期还有不少其他地方政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动着项目的招标与公示。

  2月27日,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城市开发办公室就对外发布了《长岭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资格预审公告》,规划总投资2.45亿元的生活垃圾焚烧项目正式进入公众视野。根据规划,未来该项目将处理生活垃圾500吨/日,项目年处理生活垃圾18.25万吨。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近一段时间内,包括河南省安阳市、江苏省张家港市、山东省莱州市、浙江省平阳县,以及福建省闽清县等近15个地区皆对外公开了域内拟进行的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规划、审批与招标等公示内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上述即将迎来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很多地区皆属于距离一二线城市位置相对偏远的中小城市,虽然项目的总体规划投入和建设体量并不算大,但却依然迎来了众多环保企业的市场竞争。

  以山东省莱州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PPP项目为例。3月19日,当地政府组织召开的资格预审,就共有8家由环保企业构建的联合体申请人通过预算,包括中国光大国际、瀚蓝环境等行业内的上市公司参与项目竞标。

  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多地密集上马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与当前垃圾焚烧的产业鼓励政策和可观的市场利润空间紧密相关。

  “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焚烧发电既有可观的国家补贴,又可以拿到垃圾处理费,是一项利润十分可观的产业。”杜欢政告诉记者,一方面“十三五”规划中要求,到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能力的比例要达到50%,让焚烧发电成为众多地方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垃圾焚烧发电,在国家补贴政策等支持下,成为当前环保产业中“十分赚钱”的产业类目。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8年,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量逐年增长,且增速始终保持在12%以上。其中,2017年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量为8463.3万吨,相当于23.19万吨/日的处理能力。相较之下,按照《“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建设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要达到59.14万吨/日,我国的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此基础上,有机构预测,“十三五”期间,我国垃圾焚烧总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2538亿元。由此推动着垃圾焚烧发电产业,成为当前众多的环保企业争相布局的产业利润增长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了中国光大国际、瀚蓝环境和绿色动力环保三个上市公司2018年的财务报表发现,企业所涉及的垃圾焚烧发电业务均在2018年出现了快速增长。

  其中,中国光大国际2018年财报显示,正在运营中的生物质综合利用项目共有22个,提供上网电量约25.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4%,其中生活垃圾处理增长254%。而绿色环保动力,2018年垃圾进厂量同比增长29.6%至469万吨,早已高于全年垃圾处理总量预测的400万吨。

  “很多地方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具有排他性和市场唯一性。”杜欢政向记者总结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补贴和巨大市值利润的双重力量推动,让越来越多的市场力量开始聚集在垃圾焚烧发电行业中,进行着“能者割据”的产业竞争。

  产能隐忧如何面对?

  实际上,虽然在符合国家环保要求下迎来市场爆发期,垃圾焚烧发电市场发展虽无“近忧”,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远虑”。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因为“邻避效应”的存在,当前很多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都会选择位置偏远的地区,这是近期很多中小城市纷纷上马垃圾焚烧项目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目前很多中小城市的产业发展面临的“虹吸效应”困局非常严峻,可供地方上选择的产业类目实质并不多,而以垃圾焚烧发电为代表的环保产业具有见效快、风险低等优势,成为众多地方产业发展的首选目标。

  “从目前垃圾处理的需求来看,垃圾焚烧厂具有其实际作用,但在密集上马项目之后,需要警惕的是未来可能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曾刚告诉记者,目前很多的垃圾焚烧厂建设规划都是依据现在的垃圾增长率测算,具有一定的偏差性,未来随着垃圾分类处置、源头减量化等举措的实施,垃圾的产生量可能将会迎来一定程度的下降。

  事实上,垃圾减量的趋势已经在2018年有所体现。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的数据显示,预计2018年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量将会达到9520万吨以上,这一增速同比上年下降了12.9%。

  “现阶段很多中小城市建设垃圾焚烧厂有其现实合理性,但也不能够一拥而上。”曾刚总结说。

  此外,在采访中,受访专家也指出当前火热的垃圾焚烧项目也带来了诸多的市场症结问题,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与警觉。

  杜欢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垃圾焚烧发电产业激烈的市场竞争,极其容易导致此前市场曾出现过的“价格战”现象,这类情况下,很多企业往往在“跑马圈地”拿到项目后,在工程运营、污染排放等方面进行“偷工减料”,以降低成本,但最终导致项目的环境效益大打折扣。

  而实质上,这种现象已经引起有关管理部门的警惕。3月16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动监测数据用于环境管理的规定(试行)》,明确了要对垃圾焚烧企业的达标排放和高质量运营提出了有力的监管举措。

  “如果环保设施本身又有环境问题,那还不如不建设。”在杜欢政看来,垃圾处理应经历从原来的无序填埋、卫生填埋,到现在的焚烧为主,将来发展为分类资源化处理为主体的发展过程。而如今产业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垃圾焚烧发电的商业模式和补贴政策已经十分成熟,但相较之下,分类资源化利用体制机制还远未有效形成与正式起步。

  对此,曾刚也认为,即使如今商业模式较为成熟的垃圾焚烧发电模式,实际也普遍存在着技术创新的短板问题,在涉及垃圾焚烧处理的技术研发、运用等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建设,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改进空间,“这不是多建几个垃圾焚烧厂就能够解决的。”(卢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