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书评丨从本体论到价值观:探寻“不确定性世界”能源转型的多元结构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9-03-13 12:00:41
热度:

书评丨从本体论到价值观:探寻“不确定性世界”能源转型的多元结构  作为当代最著名的经济思想史书写者之一的美国女性经济学家里马(Rima)教授,在其名著《经济分析史》中,曾这样记述了

  作为当代最著名的经济思想史书写者之一的美国女性经济学家里马(Rima)教授,在其名著《经济分析史》中,曾这样记述了人类思想史中的一个看似平凡却蕴含深刻的“片段”:“凯恩斯认为,真实世界中的决策无可避免地是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做出的。在很多方面,这是造成他与他曾受教的经典和主流观点分道扬镳的中心观点之一。”时至今日,从“黑天鹅”到“灰犀牛”,“不确定性”依旧是当今思想界最为流行的词汇之一。

  “不确定性”的确伴随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身处其间的能源转型而言,也不例外。面对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如何因应与破解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抉择之困”呢?

  林益楷的新著《能源大抉择:迎接能源转型的新时代》即以“能源转型的不确定性为主线”,藉由国家、产业与公司的多元主体视角,探究能源转型的历史脉络与未来趋势;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基于对全球传统能源公司转型路径的详实探讨与比较研究,在对大量数据与公司案例进严谨细致的分析后,对同样面对“不确定性”背景下的中国能源转型,给出了诸多深具启发性的前瞻思考。作者对纷繁复杂的“不确定性”世界中,我们应当如何“拥抱”“能源转型”,进行了从本体论到价值观的多元结构探讨,对我们理解具有复杂结构、“万花筒”般的能源转型及其主要机制,提供了一种增益观察视角的可能性。

  作者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分析研究路径,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结构的深刻调整与国际环境的复杂变迁,“能源转型”越来越不应当只是一种“过渡性”的安排,而应当是一种“结构性”的安排。这是因为,首先,不论是基于中国视角还是国际经验,能源转型既有鲜明的时代性,又会对“未曾书写”的未来能源转型,烙印下深刻的“历史足印”,形成不可忽视的“路径依赖”;其次,能源转型既是一个与实践须臾不可分的问题,也越来越是一个理论前沿问题。脚踏实地的“干中学”与严谨深刻的理论展望,日益需要达成“合作性均衡”,形成互动促进的“最优结构”。

  具体本书而言,作者对这种“结构性”的探寻努力体现在:其一,能源转型的“不确定性”背后,只有详加讨论构成“不确定性”的“政策规制”(如作者对气候变化的专题讨论)、“技术创新”(如作者对油气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专题讨论)与“社会公众”三种“变量”的互动结构关系,才能探寻相对确定的能源抉择路径;其二,拥抱能源转型,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计。能源转型,贯穿人类的历史也联通人类的未来。能源转型是一个深具历史进程意味的词汇,这是能源转型的“时间维度”结构(如作者对几轮石油周期的专题讨论);其三,拥抱能源转型,还应具有国际比较的视野和因地制宜的视角,这是能源转型的“空间维度”结构(如作者对国家能源转型轨迹比较分析的专题讨论);其四,拥抱能源转型,需要洞察转型背后深刻的能源结构图景变迁(如作者对天然气与新能源行业的专题讨论);其五,因应乃至引领能源转型,还需要对公司战略结构进行深刻的梳理与反思(如作者对国际石油公司发展战略与“综合能源服务商”的专题讨论)。

  以上五个结构层次,构成了能源转型这一宏大议题分析讨论的微观与中观基础结构框架。其不仅包含了能源转型的本体论层面,也结合了能源转型的关系论层面,还涵盖了能源转型的价值论层面(如作者以“超越经济学”的视角,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进行的探讨、对气候变化治理全球集体行动逻辑的思考),因而对探寻“不确定性世界”的能源转型,提供了从“短焦”到“长焦”相组合的多元分析视角。

  在当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中,“不确定性”也可以被理解为人类在现实世界中普遍面对的“不完美信息”的一种状态。能源转型的“不确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利益主体由于相关信息传递不完全、信息遮蔽、信息误读等因素造成的。从这个角度看,提供更多关于能源转型的高质量信息,就有了紧迫性与必要性。这一方面有赖于人类对能源转型这一问题不尽的精微探索,一方面有赖于对进行其科学的公共探讨与理性而“沉静”的传播。这本书对此即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是,作者最后将研究聚焦于中国,意在与读者一起,既从能源转型的视角理解中国,又从中国的视角理解能源转型,从而让我们在愉快的“思想旅程”中,加深对“不确定性世界”能源转型这一精彩故事的多元理解。     (王亚莘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