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原料易得、热值高、排放低的“绿煤”缘何遭遇推广难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8-12-26 10:02:32
热度:

原料易得、热值高、排放低的“绿煤”缘何遭遇推广难原料易得、热值高,本应成为农村清洁取暖最佳选择的秸秆成型燃料却遭遇推广难。农民为何不“买账”?问题究竟出在哪

  原料易得、热值高,本应成为农村清洁取暖最佳选择的秸秆成型燃料却遭遇推广难。农民为何不“买账”?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素有“绿煤”之称的秸秆成型燃料能否真正胜任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的重任?

  日前,在由中华环保联合会、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人民政府和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主办的京津冀氢能产业发展暨环境治理大会上,有关专家给出了答案。

  “生物质代煤”农村供暖潜力大

  农村地区的清洁取暖一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我们做过测算,以120天供暖期、每户60平方米采暖面积来算,如采用天然气供暖,补贴后每平方米采暖成本约为33元,需缴纳2000多元采暖费;如采用电取暖,补贴后每平方米成本约为27元,每户需缴1600多元,这还不包括管道敷设、电网增容、设备维修等费用。”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刘联胜告诉记者。

  低收入的农村居民难以负担高昂的“气”“电”取暖费,因此偷偷烧散煤,而同等热量下,燃烧散煤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是燃煤电厂的5倍、2倍和66倍。

  替代散煤燃烧、实现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是必然趋势。刘联胜说:“在不增加低收入农民群体负担的前提下仍能实现减排目标,才是打开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的正确‘钥匙’。农村大量散置的秸秆几乎成了“过街老鼠”,农民通常的做法是将其就地燃烧,污染环境的同时也造成了安全隐患,地方政府也很‘头痛’。如将其进行资源化利用,或可实现低成本的清洁供暖。”刘联胜说。

  “生物质成型燃料”是以农林剩余物为主的原料,经一系列工艺制成的成型燃料,热值高、燃烧充分。一吨玉米秸秆成型燃料的热量利用率与一吨煤的热量利用率相当。资料显示,秸秆成型燃料燃尽率可达96%,剩余4%的灰分可以回收做钾肥。目前,秸秆成型燃料技术与设备已基本成型,如采用先进的成型燃料供暖装备,热效率可达85%以上,氮氧化物排放量每立方米浓度不到80毫克、粉尘不足65毫克、一氧化氮浓度小于0.12%,远低于国家标准,连续运行无焦油与污水等污染物。

  经济性制约秸秆成型燃料推广

  集众多优势于一身,素有“绿煤”之称的秸秆成型燃料为何不被农民接受?

  “农民既是秸秆原料的生产者,也是成型燃料的消费者。自己低价售出的秸秆,在经纪人、加工商、运输商手里转了一圈又回到自己手中,同等重量,变了个形状,价格却翻了两倍。如果你是农民,你会‘买账’吗?”刘联胜说。

  燃料价格是农村地区清洁取暖跨不过去的“坎”。“算上人工费、设备折旧费、电费等相关成本,压块燃料每吨成本在150元左右、颗粒燃料每吨成本在600元以上。从田间秸秆至成型燃料,中间涉及农民、经纪人、运输人员、成型商等多个环节,层层追逐利润,以至压块燃料每吨售价超过550元、颗粒燃料每吨售价也在1000元以上。”刘联胜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得知,以120天供暖期、每户60平方米采暖面积来算,共需消耗成型燃料3吨,若享受同等补贴,每平方米的采暖成本也在22元至40元左右,甚至比“煤改电”“煤改气”的取暖成本还要高。

  “以河北省为例,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结余仅有0.64万元。燃料价格清洁取暖运行成本高,在农村居民年收入中占比过高是焦点问题。对秸秆成型燃料来说,减少流通环节是降低燃料价格的有效途径。”刘联胜说。

  分布式供暖系统或成“良药”

  去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促进生物质能供热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称,加快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点对点或区域集中供热;因地制宜,推广农村户用成型燃料炉具;小规模、多点布局,在稳定可靠的原料收集体系基础上,建设规模适宜的成型燃料或生物质燃气生产基地。

  究竟如何利用秸秆成型燃料助推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呢?刘联胜有“妙招”:农村地区可以采取分布式的供暖系统,构建覆盖一定半径的区域服务站,通过管网分配至农户家中;服务半径根据区域农作物秸秆生产量、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等确定。

  刘联胜进一步指出,服务站也可代加工成型燃料。这样一来,服务站既是成型燃料的加工商,也是提供运行管理的供暖服务商,同时还是压块燃料的交易中间商。而农民也可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获取供暖服务,即拥有秸秆的农户通过补差价、置换或抵扣等方式获得成型燃料或供暖服务。

  对于这种模式的综合成本,刘联胜坦言:“秸秆年产量为5000吨、千家农户供暖面积约10万平方米、服务半径为4公里左右时燃料成本最低,除去代加工等成本,农户供暖燃料成本可降至每平方米10元,考虑供暖服务费,每平方米成本可控制在16元左右,但这只是理想状态。采取何种组织结构经营区域服务站,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成功案例,仍处于摸索中。”(实习记者 赵紫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