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探索秸秆利用新模式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8-12-10 10:05:37
热度:

探索秸秆利用新模式孔德元正在对新设备进行调试。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记者见到孔德元的时候,他正在检查院子里的农业机械,作为黑龙江沃野生物质收获包装设备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说这是每天必做的

孔德元正在对新设备进行调试。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见到孔德元的时候,他正在检查院子里的农业机械,作为黑龙江沃野生物质收获包装设备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说这是每天必做的事情。这些集秸秆收获、破碎、打包于一体的包装机械,主要应用于玉米、棉花、芦苇等农作物秸秆收获工作,经过全程机械化生产运作后,可把散状秸秆捆扎成外形整齐、规则的草捆,有效解决了高寒垄作地区秸秆收获操作难度大、效率低、投资高、压缩比小、运输成本高等一系列难题。

  怀揣梦想为创业积累经验

  2010年在哈尔滨理工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毕业后,孔德元就职于牡丹江市万通微孔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从事产品研发工作,后前往美国攻读工商管理硕士。

  留学期间,孔德元有机会参观了当地农场收获作业的场面,受高度发达的机械化作业及生物质综合利用影响,他对生物质成型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联想到以农业大省著称的家乡黑龙江,有充足的生物质资源,可为收获成型设备提供可靠的生产原料,生产原料的可再生性使得‘绿色’成型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再一次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孔德元说。在大学期间孔德元就尝试过创业,但以失败告终。这一次他遵从了父亲的建议:创业需先从业。他深刻地认识到,踏上创业创新之路不能仅凭头脑发热,而是要靠知识技能和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在2013年毕业后,孔德元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创业构想回到了家乡,以个人身份和之前的工作单位万通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议》,任职期间,以主要发明人的身份提交申请专利32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现已得到授权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涉及生物质成型、收获、包装及自走式捡拾包装等。

  有了这些积累,2015年孔德元在牡丹江成立了黑龙江沃野生物质收获包装设备有限公司,致力于秸秆收获打包系列设备的研发。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回乡创业时,孔德元只说了一句话:“这里是我的家,学成归来是必然的。”

  致力研发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谈及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孔德元说:“最大的困难就是研发资金紧缺。”由于农用机械的作业环境十分恶劣,同时对于可靠性的要求又极高,这就需要进行反复的试验和修改,这一过程会耗费很多研发经费。“当地政府科技部门和人社部门得知这一情况后,采取多种措施帮助我们多渠道筹措资金,以维持研发正常进行。”

  孔德元还告诉记者:“当地的一些农民兄弟得知我们是在研发秸秆收获设备,都很热心,为我们提供免费的动力机械和试验场地,省去了一部分研发费用。”来自政府和老百姓的帮助使孔德元意识到:“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不单单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需要而服务,这更坚定了我们创业的信心。”

  正是在这种信念及信心的鼓舞下,孔德元的公司先后研制开发出针对不同运距及配套动力的6种不同机型,形成系列产品进入市场,其中破碎型圆捆机为公司首创、填补国内空白产品。该系列设备的设计主要针对高寒垄作地区农民的耕作习惯,并结合了东北、新疆及内蒙古地区农业生产情况研制生产的一种比较理想的秸秆收获包装设备。

  此外,团队还将研发重点延伸到秸秆燃料化,2017年在牡丹江市温春村建立了一个年产5万吨秸秆燃料的标准化示范基地,该基地采用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秸秆压块生产线,2017年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当年生产秸秆压块燃料1万吨。

  不忘初心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说起未来的发展规划,孔德元说:“我会继续留在这里,致力于摸索建立生物质收获、存储、运输的新模式,为家乡的农业发展尽绵薄之力。虽然黑龙江与发达地区相比目前经济欠发达,但人才政策、体制机制不落后。创业几年来,我切实感受到了省里对科技创新、科研人才和创业创新的支持。”

  公司的筹建和运营过程中,孔德元得到了来自人社局、就业局、科技局、农委等部门的帮助。资金上有困难,他就跑科委、跑银行、找人社、找农委;产品研发上遇到困难,他就找科研院所、找高校开展合作。孔德元说:“黑龙江虽然气候寒冷,但却拥有暖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环境。”

  在当前“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号召下,作为“龙江科技英才”,孔德元表示,一定会积极学习活动精神,树立牢固的家国情怀,“无论是作为一名科研人员还是一名创业者,都会自觉弘扬践行爱国奋斗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见习记者孙铭阳 本报记者赵一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