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青海逐步形成世界级新能源基地
青海逐步形成世界级新能源基地9月17日,省政府召开改革开放40周年第八场新闻发布会。会上,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郗海明,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发
9月17日,省政府召开改革开放40周年第八场新闻发布会。会上,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郗海明,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发展改革工作取得的成就。
1 五年累计完成投资总量16000亿元
近年来,我省牢牢牵住投资这个稳增长的“牛鼻子”,十八大以来的五年累计完成投资总量16000亿元,是上个五年的2.8倍,年均增长15.7%。
公路建设日新月异。民小、花久、共玉、循隆等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公路总里程突破8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3900公里,实现高速公路市州全覆盖、所有县城通二级公路;畅通西宁“外环内网”交通格局初步形成。
铁路建设突飞猛进。兰新二线和西宁火车新站建成投运,青藏铁路西格段增建二线全面贯通,格库、格敦铁路加快建设,西成铁路先导工程开工,地方铁路实现零的突破。
民航发展提速增效。新建了花土沟、果洛、祁连等机场,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竣工投运,“一主六辅”机场格局形成;中东、东亚、东南亚国际航线开通,形成了辐射高原、通达全国、连接“丝路”的航线网络。
水利设施日趋完善。黄河干流防洪、沿黄四大水库灌区主体工程基本建成,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开工建设;新增供水能力6亿立方米,东西部开源节流、南北部保护修复的治水格局初步形成。
能源保障不断增强。青新750千伏联网、青藏330千伏电网进玉树、西格输变电相继建成,西宁北750千伏输变电开工,青海电网750千伏骨干网架初步形成,实现了全省大电网县域全覆盖。
信息技术迅猛前进。移动通信减费提速,宽带网络实现乡镇全覆盖,移动通信与全国同步进入4G时代,高原云计算大数据、青海新能源大数据中心投入使用。
城乡发展更趋协调。西宁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海东实现撤地建市,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柴达木、环青海湖、青南等地区迈上特色发展之路,玉树灾后重建后续工作全面完成。
2 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显现
近年来,我省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致力于走循环低碳发展道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显现。
循环经济持续推动。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三个园区循环化改造通过国家终期验收,12条循环产业链初步形成,循环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达到60%以上;打造千亿元级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已具雏形。
世界级新能源基地逐步形成。聚力打造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建成全球最大的龙羊峡水光互补发电项目,以及全国首座百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实证基地;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83%,绿色能源输出到江苏、湖北等省;今年6月,创下连续216小时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新纪录。
新能源产业迅速提升。攻克了盐湖提锂、特色生物有效成分提取、硅铁矿热炉余热发电等一批关键技术瓶颈,电子级多晶硅、光伏逆变器等多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开发出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数控加工中心等新装备。
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创新发展。建成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藏药新药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填补了我省空白;十大特色农牧业产业带基本形成,河湟流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形成规模,全国重要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冷水鱼网箱养殖基地建成。
服务业发展新业态不断涌现。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工业;旅游业实现跨越发展,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元大关;新型商业模式和交易手段快速兴起,电子商务、健康养老、信息消费发展迅速,新的增长动能加快形成;五年间,地区生产总值跨上第二个千亿元台阶,2017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为9:44.7:46.3,呈现一产稳、二产优、三产增的新态势。
3 累计完成惠民生投资近6700亿元
近年来,我省民生保障从低水平广覆盖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进,十八大以来累计完成惠民生投资近6700亿元,教育、卫生、文化、扶贫等领域硬件设施发生重大变化。
就业收入稳步增长。年均转移农牧区劳动力上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5%以上,新增城镇就业累计超过30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7%和11.1%。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藏区所有学生和西宁、海东贫困家庭学生实现15年免费教育,新建3所高职院校,建成青海师范大学新校区和三江源民族中学;“健康青海2030”行动计划全面实施,综合医改持续攻坚,各族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看病远”的状况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养老、医疗、低保等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近三分之一人口改善了住房条件。
物价涨幅得到有效控制。消费品市场价格持续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多年来较低水平。
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实施精准扶贫机制,不断提升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对口援青层次,易地搬迁扶贫项目开工率和工程进度均居全国前列。
4 生态文明建设开启新征程
近年来,我省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生态保护与制度建设同抓、工程治理与自然修复并重。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科学构建。明确了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区、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制度建设改革试点区”的战略定位,具有青海特色的“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
生态文明标志性载体不断创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启动,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获批,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项目开工建设。
自然生态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统筹推进。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青海湖水体面积持续增加,黄河源头重现千湖美景;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藏羚羊、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加。
大气、水和土壤环境得到改善。全省地表水优良比例达94.7%;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2.4%。
5 提出经济体制领域重点改革任务700多项
近年来,我省结合发展改革工作实际,以更大的“放”激发市场活力,以更有效的“管”营造公平环境,以更优质的“服”提升办事效率,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十八大以来,累计提出经济体制领域重点改革任务700多项,启动实施30多项改革试点。
平台构建稳步推进,投资在线审批监管、信用信息共享、12358价格举报、公共资源交易四大监管服务平台建成运行;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完善,实现了对现有89项行政权力运行的“全流程”动态管理;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加强建设,积极推行“最多跑一次”和“不见面审批”模式。(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