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观点 | 水利工程要怎么建才更“生态”?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8-09-17 16:02:21
热度:

观点 | 水利工程要怎么建才更“生态”?  未来一个时期内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过程,要更加强调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维持水环境质量、保护水生态空间成为水资源配置、开发利用布局的前提

  未来一个时期内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过程,要更加强调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维持水环境质量、保护水生态空间成为水资源配置、开发利用布局的前提条件。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水利杂志”ID:chinawaterresources  作者:杨晴、张建永、邱冰、张梦然) 

  以管好盛水的“盆”、保护“盆”里的水为核心谋划水利工程建设,既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短板”所在,也是满足人民对保护和修复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所在。

  生态水利工程是指在保护河流水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的前提下,持续为经济社会提供生态维护、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等服务功能,并传承、弘扬生态文化的水利工程。

  谋划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要从反思并理解水的品质开始。必须以高尚的水之品格,以厚德载物之心,坚持矛盾是对立与统一的辩证思维,善用其利,规避其害;把握治水之“度”,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同时,让水资源为人类服务。要牢固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平衡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特别是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谋划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要处理好水与生态系统中其他要素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形象地阐明了河湖水域等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内在规律。这就要求我们把握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系统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要在治水中树立系统观和全局思想,改变就事论事的思维惯性,科学研究水循环过程的互馈机理,充分认识和有效解决河湖生态系统链条中的本源性问题,促进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 

  水利工程建设要紧紧围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在“生态”二字上做文章,满足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前提条件,以流域或区域为单元,系统布局重大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注重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综合功能的体现,融入绿色文化、生态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将水利工程打造成环境工程、经济工程、友好工程、文化工程。

  在工程总体布局方面,要实现水生态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避免对生态环境产生累积影响;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使水分生产效率和保证率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控制在河湖水系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强度内,生态系统功能维护与修复所需的生态水量基本得到保证;

  在水环境质量方面,尽可能减少污染物入河排放总量,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得到提高,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在水生态保护方面,全面执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确保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水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明显增强;

  在水利工程功能持续发挥方面,确保水利工程自身安全可靠,全面实现生态保护功能和经济服务功能;

  在文化传承方面,不断丰富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将绿色文化作为绿色水利工程建设的灵魂,弘扬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共进共荣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水文化内容。

  要满足的基本要求 

  1.尊重江河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水利工程建设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充分研究和科学把握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为人类经济社会提供生态产品服务的同时,也要维护水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和功能持续发挥,以保证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

  2.强化资源环境约束,恢复河湖水系生态功能 

  要将水资源利用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硬约束加以管控。坚持节水优先,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制定生态水资源配置方案,增强对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空间的有效保护与修复,以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环境水生态功能得到自我良性循环。

  3.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实现绿色水利工程 

  严格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制度,制定以空间管控和生态功能保护约束引导的重大水利工程开发布局的调控措施,从规划层面严格把控重大水利工程布局的环境符合性,对于不符合生态空间功能保护要求的水利工程予以调整优化;对于不同建设时期、不同类型的已建水利水电工程,尽快明确生态保护的主导功能需求,加快增设或改造实现生态功能的相关设施,按照绿色、生态、环保要求完成绿色水利基础设施的布局和改造。

  4.健全监测监控调度,压实环保健康管理责任 

  健全对江河流域水利水电工程的监测监控,制定水利水电工程生态调度方案;强化绿色生态经济的理念,要求以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健康的理念来管理水利工程,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作为工程管理的重要考核内容。

  5.增强科技支撑能力,丰富生态水利文化内涵 

  对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水利基础设施绿色发展的基础性问题、重大技术问题等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按照“经济要环保、环保要经济”的绿色经济理念,合理确定水利工程技术标准。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生命意识等绿色理念融入生态水利工程的文化传承中,弘扬绿色文化,丰富生态文化内涵。

  工作重点有哪些 

  1.强化水生态空间管控对水利工程的引领与约束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多规合一”战略部署,加快构建国家空间规划体系。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的空间规划是科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新蓝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

  水利规划应全面统筹水生态空间管控、水生态廊道体系建设、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和水利综合管理等的系统谋划,积极发挥水利在“多规合一”空间规划的核心构成与基础支撑作用,在水生态空间管控上做到先行引领、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约束。

  水利规划包含对水资源利用总量、水环境质量、水生态空间保护与利用等多方面的顶层谋划,与涉水的农业、城镇、交通航运、林业等各部门密切相关。目前入河排污口布局不合理、生态用水和生态空间被挤占、河道采砂管制不严等问题,迫切要求水利规划要贯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更新水利规划相关内容,强化水生态空间管控对生态水利工程的引领和约束作用。

  2.明确重要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布局与保护目标,合理布局水利工程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构建河湖水系生态廊道等要求,确定重要江河湖泊流域生态结构的基本要素以及不同河段的生态功能;根据生态功能定位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结合江河湖泊的水资源禀赋条件、开发利用格局和生态水系廊道建设要求,坚持生态优先、整体施策,流域上下游、干支流统筹协调,点、线、面全方位把握,研究提出不同江河湖泊、不同河段环境保护措施的总体布局,为确定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主导功能提供依据,同时引导水利工程建设的合理布局。

  3.制定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生态建设标准体系,使水利工程承担生态功能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要求,全面更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标准体系,加快推广环境友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管理运用,提升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质量和效益;转变以往偏重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思想,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前提条件,把环境影响最小化作为工程设计的重要目标;加强重大生态影响研究,切实减缓工程建设对河湖水文情势、水环境质量、水系连通性、重要生境及生态功能的影响;减少资源消耗与生态损耗,强化水利工程建设方案的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等要求,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中,强制要求水利工程承担生态功能维护的基本义务。

  4.科学有序推进已建水利工程生态化改造,使受损的生态功能得以修复 

  科学深入评估已建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需求之间的差距,突出问题导向,在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按照“确有需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有序推进已建水利工程生态化改造;研究制定水利工程生态功能修复、提升改造的分类标准,依据标准将已建工程按无需改造、生态化改造、拆除等类别进行划分。

  对生态功能影响较大且无法实施改造的工程,科学论证选择替代方案。按照河流生态水量保障、敏感生境保护修复、河流纵向连通性恢复、面源污染治理与防控、岸线生态改造等具体功能要求进行必要的改造,有针对性地修复生态受损河湖水系的生态功能。

  5.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科学调度与监控管理水平,将水利工程生态功能落到实处 

  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强化并融合对江河、湖泊生态状况与水利水电工程的系统化监测与监控,完善河湖生态流量信息监测体系,加快搭建水利工程基础信息平台,研发升级以流域为单元的水利调度管理应用软件系统,提高水库、水电站等精细化生态调度管理水平。通过智慧、智能管理手段,将水利工程的生态功能作用落到实处。

  6.系统研究水文化的内涵及传承方式,提升生态文化的价值地位 

  我国的水系分布与利用,既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深深烙下人类与水共生的印迹。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有必要系统研究与生态有关的水文化的内涵,以水利工程传承文化,将水文化融入人类生态文明价值观中,经久传承。

  7.构建水利工程生态经济产业体系,提高水利工程自我“造血”机能 

  水利工程也具有生态经济服务功能,水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其供水、灌溉、航运、发电、水产、旅游等功能可形成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水产品,具备建立水生态经济产业的条件。

  如何充分发挥水资源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调配作用,要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研究水利工程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将水利工程与生态产业发展、区域扶贫相结合;将水利经济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相结合;将防洪工程与城市景观、生态廊道和保护相结合;分析不同类别的水产品市场,研究水产品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合理确定水产品和水服务的供给价格体系,拓宽水工程建设资金来源,保障水产品和水服务成本回收,增强生态水利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

  8.深入研究水利工程建设体制机制,建立生态长效保障运行机制 

  新建以及已建水利工程的生态化改造,不能采取一蹴而就的运动式推进,需要创新工程建设体制以及运行管理机制,确保发挥水利工程生态功能的长效作用。

  构建支撑水利工程建设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科研单位、高校、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攻关机制,开展以水利工程生态服务功能为重点的科技联合攻关。健全河湖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建立水利工程生态功能评价体系和认定机制。建立完善与河湖水系保护相关的生态补偿政策,加大对水利工程生态功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整合使用现有各类与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相关的资金,合力推进水利工程生态功能的落实。建立水利工程生态功能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水利工程生态功能良性运行,确保生态功能可持续发挥作用。

  刊于中国水利杂志2018年第17期,原题为《关于生态水利工程的若干思考》

  原标题:《关于生态水利工程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