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环境规划如何“画”出生态文明路?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8-09-10 12:01:45
热度:

环境规划如何“画”出生态文明路?前言: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环境规划在40余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起步、发展、提高以及创新四个重要阶段,新《环境保护法》的出台对我国环境规划提出了

前言:

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环境规划在40余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起步、发展、提高以及创新四个重要阶段,新《环境保护法》的出台对我国环境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规划作为环境保护管理领域的基本制度之一,是综合体现环境保护战略和政策的总体框架,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瑞典是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国家,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上成为全球学习的典范。早在2010年3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就曾亲自到访斯德哥尔摩,对生态城的环保理念高度赞扬。时隔7年,知合环境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知合环境)考察团队再次循着习主席当年的参观路线,亲身体会了“哈马碧湖新城-西港新城-皇家海港新城”三代生态城的城市风貌,并有幸邀请到规划设计方“SWECO集团”规划专家对生态城能源规划和能源系统进行深度解读。

知合环境作为一家创新技术型环境投融资平台,在能源、垃圾、环境综合治理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藉此次瑞典之行,在环境一体化规划、建设方面更进一步,为践行“两山论”绿色发展理念武装思想。

正文:

1. 生态城成功的关键是能源支撑系统

1.1 生态城的能源目标

“城市可持续发展聚焦在能源”--埃瑞克.塞韦林,瑞典“SWECO集团”环境领域首席专家,哈马碧(Hammarby)生态城市主要设计师之一,给出了他的核心观点。从第一代生态城.哈马碧湖新城开始,斯德哥尔摩市政府就提出了严苛的环保要求,并设定了相应的能源目标:将哈马碧湖新城的能耗降低到当时普通新开发项目的50%。这意味着需要当地居民自己解决50%的能源,在上世纪90年代是相当大胆的一个假设条件。然而,在规划局、开发商、环保部、当地民众代表的不断协商和努力下,哈马碧湖新城横空出世,其高循环、低耗费的能源解决方案惊艳了全世界。

哈马碧湖新城的成功,迅速提升了土地价值。继而,生态城的能源目标得到了各方的重视,成为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方法不断整合优化的源动力。第二代生态城市.马尔默西港新城,采用100%本土可再生能源,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碳中性的高密度新城。如今,第三代生态城市.皇家海港新城正在建设,计划在2030年实现全域无化石燃料,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对区域环境呈正影响的新城。未来城市生活是什么样子?瑞典政府在生态城市的探索和实践或许已经给出了答案,清晰的能源目标让当代人为后代节约资源,真正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这正是发展中的中国需要学习的地方,也是本次知合环境考察的使命。

1.2 生态城的能源路径

看似不可能的生态城能源目标是如何做到的?这大概是所有参观学习生态城模式的访客最迫切想要了解的问题。安娜.海斯勒,SWECO建筑公司中国区总监,分享了主题“瑞典生态城市的协同工作方法”, 15000名建筑师和工程师,涵盖建筑、能源、垃圾、水资源、环境卫生、交通、信息和通信以及城市功能,形成全专业整合的城市规划方法。而严苛的能源目标是所有参与生态城规划的行业专家共同工作的纲领,规划蓝图的背后是城市给排水系统、垃圾系统、能源系统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水圈、垃圾圈、能源圈,三圈联动循环,共同组成了生态城的能源支撑体系”,安娜.海斯勒说出了真实答案。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就是运用“3R”原则--减量、回用和循环实现更加高效的资源利用,。哈马碧湖新城采暖部分来自于当地的可燃烧垃圾、生物燃料及污水净化中的热回收。制冷部分主要依靠热电厂在热交换后产生的“余冷”。实际从住区垃圾和污水中回收的能源转化成热力、空调降温和动力,占到了住区能源供应的50%。换而言之,哈马碧湖生态城将“三圈”循环中所有可能再利用的能源尽量都搜集利用起来,从而实现了最初设定的能源目标。

剖析“三圈”的能源循环过程,会发现城市居民另一个有趣的身份,传统的能源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和输送者。居民生活垃圾被100%回收,50%的固体废弃物被焚烧产生能源,16%变成了沼气,33%被资源循环再利用,仅对1%的危险废弃物进行了填埋。生活污水100%得到处理,雨水全部在区域内净化,水源热泵产生的余热也被收集和利用。正是因为多样化的可再生能源路径支撑着生态新城的运营,才有了世人眼中美丽洁净、争相向往的城市环境。

当然,能源创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政府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启动经济杠杆,出台相应的能源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比如: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可再生能源免税等系列措施。政府的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了开发商的积极性,才探索和实践出一条建立在能源突破和创新基础上的生态新城开发模式。

2. 生态城关键新能源技术和运行效果

2.1 真空垃圾收集技术

作为生态城环境管理的核心技术之一,真空垃圾收集技术彻底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垃圾搜集方式,跟垃圾手推车、开放式垃圾箱和人手处理垃圾方式说“再见”。漫步哈马碧湖新城,细心的访客会发现社区任何角落都看不到垃圾箱或者垃圾中转站,也闻不到开放式垃圾堆放所散发出的异味。一个近3万人口的新城所产生的垃圾不翼而飞,而真相就隐藏在地下管网里。通过地下管网来运输垃圾,利用空气承担这项繁重的工作,轻松地将垃圾在街道下方输送到位于区域边缘的收集中心,方便卡车装卸垃圾集装箱,再运输到垃圾焚烧厂、填埋场或回收中心进一步处理。

真空垃圾收集技术不仅是一套封闭式垃圾自动收集系统,更倡导一种环保观念与环境美学。这一系统带来的深远影响不仅在于人居环境的改善,社区建筑的美化,宝贵空间的释放,物业价值的提升,还为新城规划,房地产开发提供了新的热点与亮点,为人们日渐热衷的生态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持和技术方案。

以斯德哥尔摩市一座典型社区作为研究模型(包含3500户、13500平米商业办公、一所学校),获得的研究数据令人震惊(如图1所示)!真空与传统垃圾收集过程相比,开车累计行驶距离减少93%(208:2828,KM),尾气累计排放降低96%(4:100,KG),经过的十字路口累计数量减少92%(1560:19084,个),开车累计时间减少95%(177:3718,h)。结论显而易见,街道交通得到缓解,卫生设施占地可以用来规划更多的停车,环境没有异味,连讨厌的蚊、蝇都变成了“稀客”。(如图2、图3所示)

图1:传统收集与真空收集垃圾对交通环境影响的数据对比分析图

图2:传统收集与真空收集垃圾对社区交通的情景模拟(左图代表传统,右图代表真空)

图3:传统收集与真空收集对街道空间释放和环境美化效果(左图代表传统,右图代表真空)

2.2 沼气纯化技术

沼气纯化技术是生态城能源体系的另一项核心技术,在生活垃圾转化成可再生能源的链条上起到了关键作用。今天,斯德哥尔摩市约50%的城市公交车、出租车都在使用纯化后的沼气作为动力来源。在这里,各种生活垃圾、农业生物质、污水处理厂底泥经过分类、粉碎、厌氧发酵、沼气纯化后,摇身一变成为城市重要的可再生能源。过程中的副产物沼液、沼渣富含氮、磷等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可以有效的减少氮流失,增加作物产量,甚至增加作物抗病、抗逆能力,受到瑞典农业协会的广泛使用。

“沼气能够成为稳定的能源,最大的秘密就是纯化技术”,瑞典农业大学苏珊博士这样回答我心中的疑问。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60%、二氧化碳40%,由于纯度不够很难直接进入工业或城市应用领域,在我国还没有出现大型沼气能源工厂。而瑞典农业大学的技术可以使沼气纯化达到98%,可以直接被用来供热、热电联产、车用燃料、并入天然气网等。在瑞典,沼气用作车用燃料被认为是最具前景、最环保的选择。而将提纯后的生物甲烷并入天然气网更加方便沼气的远距离输送,可以进一步推动沼气作为可再生绿色能源融入到当今的能源供应体系。

精细的工业分工、高层次的工业合作是瑞典工业沼气得以顺利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沼气产业的相关机构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包括农业协会、城市废物处理企业、沼气技术研究机构、国家和市政机构、天然气和沼气输送企业、能源供给公司、汽车制造公司、交通部门、以及最终消费者。随着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和原油供应不稳定因素的加剧,沼气作为生产和消费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展现出独特的区域性优势。

“事实上,我们还需要向周边购买大量的垃圾才能满足工厂正常运营”,苏珊博士面带微笑的解释。随着沼气加气站的大规模建设,也就是说,现在驾驶沼气燃料汽车在偏远地区都没有问题。越来越多的传统地方水务处理公司和能源公司也加入到工业沼气生产和供气的商业活动中。乌普萨拉市政府已经决定扩建工程,不远的将来,这座世界上最大沼气生产工厂,预计年产气1400万立方米,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万吨,所带来的市场效应、环境收益和和社会收益更加显著。

图4:沼气纯化装置(乌普萨拉沼气能源中心)

图5:沼气加气站(左公交车,右私家车)

结语:瑞典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利用近二十年、几代生态城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可持续发展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的有效途径,整体性的能源规划能够有效降低新城的运营成本、提升新城的吸引力,更好的保障产业发展和城市繁荣。

结合本次考察的感受,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国内环保行业总体技术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环境治理模式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正如习主席在考察中所讲,“今天来到生态城,给我很多启发。我看到了人与自然、人与城市最先进、最完善的结合。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我们正积极推动城镇建设走环保、节能、和谐发展之路。知合环境学习生态城治理经验及技术,回归技术本源,以全新的姿态迎接环保新时代!为实现“县域综合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品牌目标不懈努力。 (知合环境 环境规划院 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