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地热能利用该如何得到市场青睐
地热能利用该如何得到市场青睐日前发布的《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近年来我国地热能勘探、开发及利用技术持续创新,地热能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地热能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报告称,截至
日前发布的《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近年来我国地热能勘探、开发及利用技术持续创新,地热能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地热能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报告称,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地源热泵装机容量达2万兆瓦,位居世界第一,年利用浅层地热能折合1900万吨标准煤,实现供暖制冷建筑面积超过5亿平方米,京津冀开发利用规模最大。
尽管如此,多位专家及企业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地热能行业尚有多重难题待解。
政策加持,地热产业“蓄势待发”
地热能利用正迎来风口。
如果说对地热能项目的专业说法尚感陌生的话,上海世博轴、北京国奥村、北京城市副中心、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等工程或许会拉近距离,而这正是近年来,地热能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发展建成的示范性工程。
实际上,近年来,地热供暖制冷项目呈现规模化、大型化的特点。北京城市副中心以浅层地热能为主,将实现供暖制冷面积300万平米;重庆江北城水空调项目,规模达400万平米;中石化江汉油田燃煤替代项目,规模达570万平米;南京江北新区水空调项目,规模将达1600万平米。雄安新区起步区规划通过“地热+”的供能模式实现供暖制冷面积1亿平米。
2017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国土部联合发布《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被视为我国地热产业发展的“里程碑”,意味着地热能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新增11亿平方米的规划中,浅层地热能达7亿平方米,独占半壁江山。根据规划,到2020年,供热还将替代标煤4000万吨,意味着高于光伏发电替代标煤的3673万吨。
规划的出台可被视作“十三五”时期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基本依据,2017年密集出台的清洁取暖相关政策则意味着地热供暖也得到了充分重视,“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进一步扩展了地热产业市场空间。
“按照100元/平米的投资强度,‘十三五’期间将新增投资1100亿元。”某清洁能源投资公司投资总监李某分析道,这意味着行业的上、中、下游都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投资机会。
行业现状让资本“望而却步”
地热能已成为新能源行业新的生力军。但提到地热能利用,或许大家印象中仍旧是“一口井、一个泵、一条管”。
“行业形象简陋。”国家能源局能源行业地热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首席专家赵丰年坦言,相比其他新能源产业,地热能行业不仅行业形象不佳,在政策和投资方面也严重不足,亟需行业共同解决。
据调查统计,目前在地热能资源的精细勘查评价和科学研究方面仍十分欠缺。尤其是砂岩经济回灌、干热岩商业化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还有待突破,技术装备也还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此外,在行业管理方面,更是有专家称其为“多头管理,政策不一致,难以协调,九龙治水,各自为政”。
由此,也一定程度上导致地热能产业得不到资本青睐。
相对于“煤改气”等清洁取暖方式,地热在广大农村区域推广进度相对滞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地热中心指导委员会主任曹耀峰曾带队调研,通过对一系列燃煤替代项目开展实地调研与入户座谈,发现与其他清洁供暖方式相比,地热项目普遍具有的特点是:运行成本较低,给农户造成的经济负担较小。但对企业而言,初始投资相对较高,投资回收期较长。
据了解,地热供暖项目生命周期利润率总体呈现“前高、中低、后期较高”的特点。尽管折旧计提完成以后,因项目运行费用较低,经济效益会持续处于较好水平,但较长的回收期让资本“望而却步”。
曹耀峰认为:“初期投资高、勘查风险高、投资回收期长等因素致使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较差,国家层面地热财政扶持政策不完善进一步加重资本观望情绪。”
“投资基金回报率在10%以上才有积极性,目前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离这个目标甚远。”李某告诉记者,地热能开发运营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产业规模化缺“临门一脚”
“目前,我国地热产业有资源、有市场、有技术,已具备规模化发展的基础。然而,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制约,尤其是现有顶层设计与规划布局还难以保障产业规模化发展。”曹耀峰如是说。
与曹耀峰的观点相近,中国地调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李宁波也认为地热行业在规模化发展前夕,面临“行业结构性问题”,他表示:“我国地热行业愿景与实际、供给与需求等存在一定矛盾。阶段时间内,在行业布局和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问题,或在趋势上有引导作用的问题以及在程序上、关系上需要优化调整的问题,如体制机制、规划和政策、行业发展环境等,仍亟待解决。”
在上述人士看来,2035年以前,地热能可以“以供暖为主,发电为辅”,把握“北方地区冬季清洁供暖” 和“雄安新区”等重要发展契机,提升社会各界对地热产业的认知度。具体来说,一方面,应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借助国家实施机构改革机遇,明确管理主体,抓紧出台《中国地热资源勘查开发管理办法》;另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税收优惠力度、完善价格机制,以鼓励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文丨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