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叶奇蓁:核电中国路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4-07-08 12:10:05
热度:

叶奇蓁:核电中国路20世纪60年代,参与中国第一座核生产堆的设计;70年代参与生产、发电两用堆的设计,任设计总工程师;1986年,主持筹建秦山二期60万千瓦核电站工程,并担任工程总

20世纪60年代,参与中国第一座核生产堆的设计;70年代参与生产、发电两用堆的设计,任设计总工程师;1986年,主持筹建秦山二期60万千瓦核电站工程,并担任工程总设计师……每当提起中国核能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人们总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他——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叶奇蓁。他不仅参与技术路线、堆型选择、主要技术指标确定工作,还主持可行性研究及总体设计,组织并实施自主设计及其重大技术方案的审定。可以说,叶奇蓁是中国核电事业奠基发展和自主创新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困难重重1949年年末到1950年年初,来自台湾的战机对上海进行轮番轰炸。1950年2月6日,更是集中火力重点“关照”上海市主要的电力、供水、机电等生产企业。当时上海最大的发电厂——杨树浦发电厂受到的破坏最为严重。厂区共遭到15枚炸弹袭击,其中有9枚命中发电厂的厂房及设备,输煤设备全部被炸毁;另有13台锅炉和6台汽轮机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一台主发电机严重受损,电厂当时15万千瓦的正常负荷迅速下降至零。空袭过后,上海市的发电能力从25万千瓦下降到4000千瓦,由此造成上海市区工厂几乎全部停工停产,大多数街区电力供应中断,高层建筑电梯断电悬空,许多商场关门停业,大上海陷入一片黑暗。经过40多个小时的抢修,上海市基本恢复正常供电,然而上海的工业生产和市民的正常生活仍然受到了较大影响。当时,正在上海同济附中念高三的叶奇蓁亲身经历了这场灾难。“从那时起,我明白了电力对国家的重要性。”这一年,他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工程发电专业,投身中国电力事业。1955年7月,21岁的叶奇蓁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由于品学兼优,于次年被选派往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攻读研究生学位。在那里,中国和发达国家在电力工业上的巨大差距强烈刺激着叶奇蓁,他如饥似渴地钻研电力知识,想着回国后一定要学以致用报效祖国。1960年,中苏关系开始紧张,叶奇蓁在苏联获得电力系统专业副博士学位,论文一答辩完,他立即启程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回国后,叶奇蓁被分配到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当时,学电力系统专业的叶奇蓁从没想过要去做核能,一切只能从头学。而此时,苏联政府停止了和中国的核能合作项目,撤走在华专家,带走了重要的资料和图纸,关键设备的供应也已中断。现有设备原始落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面对重重困难和巨大压力,叶奇蓁更加坚定了发展核电工业要走独立自主道路的决心。他与我国第一代核工业人一起,开始了走上了自力更生之路。20世纪60年代,叶奇蓁参与我国武器级钚生产堆控制和仪表的研制项目,主持运行、事故动态分析、运行及事故处理规则、调试启动大纲的编制,为生产堆按时建成和安全运行做出了贡献。70年代,他担任生产发电两用堆设计总工程师,主持制定了工程总体方案、洞体内主厂房布置方案、低参数汽轮机方案及技术规范、两用堆控制及保护方案、洞体内防原子弹冲击波袭击等方案。80年代初,叶奇蓁主持筹建核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组织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其间,他还主持编制了秦山核电一期工程的计划网络及计划管理软件的开发。丰富的经历,出众的才华,让叶奇蓁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运营的第一座商用核电站——秦山核电二期工程的技术负责人。“以我为主”秦山一期30万千瓦核电站,是中国成功建成的首座原型核电站,实现了我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叶奇蓁立下了汗马之功,做出了突出贡献。1986年,国家提出了发展核电要“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八字方针。首先要“以我为主”,同时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争取国外合作。在此背景下,秦山二期则被看作我国核电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要实现商用核电站的建设,不但要有自主技术,还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与国际接轨,经济上又要具有与常规火电的竞争力。“尽管有国外百万千瓦核电站设计作参考,也有秦山一期30万千瓦核电站的设计经验,但秦山二期60万千瓦核电站与之相比,设计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涉及反应堆堆芯、主回路系统布置及相关辅助系统的改变,许多参数需要经过专门试验或计算得到。”而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制裁,迫使我国由引进技术、联合设计改为自主设计、自力更生。“起初,大家打了许多问号,秦山二期能不能建成,建成了能不能发电,发电了能不能持续……”面对压力和困难,叶奇蓁深感责任重大。为了掌握核心技术,设计出符合国际先进标准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站,叶奇蓁组织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和核工业二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开展合作,引进了上百个设计分析软件,收集了全套参考电站的图纸资料和标准。他们对核电站的几百个系统、几十万个部件、上百万张设计图纸反复分析、磨合、实践,并先后进行了300多项涉及核心技术的创新和改进,使反应堆本体安全性能、安全系统可靠性和冗余度、防范和缓解严重事故能力等得到全面优化,并使自主设计率达到90%。对叶奇蓁来说,秦山二期核电站的成功,不仅是技术和建设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不仅使我国实现了由自主建设小型原型堆核电站到自主建设大型商用核电站的重大跨越,而且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作为秦山二期的技术负责人,叶奇蓁回忆起那一段时光,很是感慨,也止不住地自豪:“建造时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通过调查分析、实验研究、反复实践,集合了全国各方面的力量,最终克服了所有的困难。秦山二期建成后运行良好,而且投资特别低。这给我们自主设计建造百万瓦级的核电站打下了技术基础和设备国产化的基础。”在叶奇蓁眼里,面对激烈竞争,核电自主创新耽误不得,更耽误不起,不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始终要受制于人。他始终致力于核电的推广,时刻关注着我国第三代核电技术ACP1000和我国自主核电技术CAP1400的发展。他不仅积极参加核电科普活动,为普通大众讲述中国核电基础知识和发展的历程,而且依然在为我国核电工业取得新突破,迎来大发展孜孜不倦,努力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