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四川绵阳将建设储能及智能微电网等设施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8-07-24 09:01:34
热度:

四川绵阳将建设储能及智能微电网等设施近日,四川绵阳市委发布了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决议中提到将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对符合条件的电能替代项目,落实价格政策、奖励、补贴等支持措施

  近日,四川绵阳市委发布了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决议中提到将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对符合条件的电能替代项目,落实价格政策、奖励、补贴等支持措施。发展分布式能源,布局建设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储气调峰设施和储能及智能微电网。鼓励使用太阳能。支持培育一批新能源骨干企业。

  中共绵阳市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2018年7月19日中国共产党绵阳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决策部署,聚焦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共绵阳市委七届五次全体会议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1.把握绵阳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推动绵阳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推进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率先建成四川经济副中心,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市,为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提供坚强支撑。

  推动绵阳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经济总量不大的问题,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持续壮大经济总量,巩固在全省地级市中领先地位,提升在西部经济版图中战略地位。着力解决产业体系不优的问题,以夯实实体经济为抓手,改变产业竞争力不强、转型升级步伐不快、缺乏大企业引领带动等现状,构建具有绵阳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解决市场机制不活的问题,不断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形成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解决协调发展不足的问题,补齐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产业趋同等短板,推动各区域协同联动发展。

  推动绵阳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解放思想,坚决破除“盆地意识”“自满情绪”“制度藩篱”,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动力活力,以全面开放聚集各类资源要素,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对内形成“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对外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以大改革促进大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2.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明确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优化全市经济地理,打造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加快构建“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

  增强涪城、游仙、安州和高新区、经开区、科创区、仙海区“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能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做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综合承载能力,着力打造四川乃至西部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发展高地,培育壮大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支持涪城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支持游仙打造军民融合示范区。支持安州打造四川第二大汽车产业基地。支持高新区打造西部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支持经开区打造西部先进制造业示范区。支持科创区打造西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区。支持仙海区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强化江油、三台“两翼”骨干支撑作用。围绕培育壮大区域发展重要支点,全面提升江油、三台综合实力。北翼以江油为重点,加快做大产业规模,提升质量效益,支持建设四川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强县,打造绵阳北向西出的战略支点。南翼以三台为重点,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承接成都、重庆产业转移,支持建设四川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县和深度参与川渝合作示范区,打造绵阳南向东出的战略支点。

  推动中部平原河谷片区、东南丘陵片区、西北山地片区“三区”协同发展。中部平原河谷片区包括涪城和游仙全域、安州和江油平坝区域,以及三台永明镇、芦溪镇、花园镇和北川永昌镇,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和数字经济等,打造成都平原经济区的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和创新示范区。东南丘陵片区包括盐亭、梓潼全域,以及三台除北部三镇以外区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培育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产业,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打造丘区经济跨越发展样板区。支持盐亭建设生态经济强县。支持梓潼打造四川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西北山地片区包括平武全域、北川除永昌镇以外区域,以及安州、江油山区区域,突出生态功能,发展生态经济,促进旅游、精品农业、民族工艺等产业发展,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支持北川打造民族生态强县和西部通航产业高地。支持平武深度融入大九寨旅游环线,打造四川生态旅游强县。

  加强“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发展组织领导。成立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战略研究、总体策划、政策制定、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制定落实区域协同发展规划和年度行动方案。制定区域协同发展指导意见,分区域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完善区域协同利益分享机制,推进市场化项目合作,研究制定跨区域合作项目经济产出分配办法。

  3.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政策措施。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支持各地培育1-2个县域主导产业,培育几个百亿级、千亿级先进制造强县。提高先进制造专项支持资金规模,支持重大产业培育发展、重大布局优化调整、重大技术升级改造、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运营。落实《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西部先进制造强市。

  构建先进制造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和食品饮料六大重点产业,着力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四川第二大汽车产业基地,打造一批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制定全市新兴产业指导目录,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核技术应用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品换代、生产换线、技术升级等。力争到2025年打造3000亿元级电子信息、2000亿元级汽车、1000亿元级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

  培育先进制造企业群体。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领航计划”,加快形成“千亿级企业领航、百亿级企业带动、十亿级企业支撑”的大企业大集团群体,力争到2025年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在1000-2000亿元以上企业2户、500-1000亿元企业3户、100-500亿元企业5户、10-100亿元企业50户。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推动建设一批国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提高制造业本地配套率,培育一批制造业品牌和单项冠军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涌泉计划”,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力争到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5万户,规模制造业企业达1600户以上。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态。发展智能制造,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开发智能装备和产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健全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发展绿色制造,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建设绿色园区。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传统制造向“制造+服务”先进模式转变。力争到2025年全市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发展水平位居西部同类城市前列。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健全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落实服务业专项引导资金。重点发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加快建设西部现代服务业强市。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做强科技服务平台,重点探索电子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的公共研发服务模式和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等领域的第三方专业服务模式。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三级物流体系,加快物流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和一体化建设,推进标准化仓储网点和城市统仓统配项目建设,构建城区及乡村终端配送网络。稳步发展现代金融业,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支持银证保等金融机构来绵聚集发展,加快建设金家林总部经济和现代金融集聚区,推动绵阳商业银行上市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出台文化产业发展激励办法。实施“文化+”战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建设“高清绵阳˙智慧广电”。出台旅游产业发展激励办法。制定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指导意见,支持安州、北川、平武等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支持李白故里、七曲山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旅游基础设施。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以李白文化、文昌文化、嫘祖文化、三国文化等为支撑的文化探源旅游线路,以两弹城、126文化创意产业园、跃进路三线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为支撑的红色教育旅游线路,以北川、平武民族文化资源为支撑的藏羌风情旅游线路。依托李白文化产业园,打造国际化国家级李白文化圣地、四川省文化旅游枢纽性基地。实施消费升级行动,推动商贸流通业提档升级,培育健康、养老等消费热点,发展远程定制、体验分享等消费新模式。

  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培育一批服务业示范县、商贸流通示范县、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示范县。积极参与省“三百工程”,重点建设50个重大项目、培育100户重点企业、打造30个重点品牌。开展服务业和制造业双轮驱动发展试点。

  5.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落实《绵阳市现代农业重点产业、主导产品及空间布局方案》,集中力量打造优势产业带,将中部平原河谷片区、东南丘陵片区建成粮油、蔬菜、畜禽水产产业带,将西北山地片区、东南丘陵片区建成中药材、林果产业带,将中部平原河谷片区、西北山地片区建成休闲农业产业带。围绕重点产业、主导产品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强品牌。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建设西部现代农业强市。

  加快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出台发展优质农产品配套政策,突出抓好生猪、涪城麦冬等十大主导产品,建设一批现代特色效益农业标准化基地、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深入实施“沃野绵州”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程。支持梓潼创建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鼓励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支持盐亭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三台申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平武申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北川申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到2020年“三品一标”农产品突破1000个,生产面积达到300万亩。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发展现代种业、智能农机装备制造、烘干冷链物流等先导性支撑产业。争取建成国家级水稻核心育种基地。到2020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8万个,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家。

  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20年高标准农田面积突破340万亩,占比达80%。推进水利大提升行动,推进武引二期灌区、开茂水库灌区和“引通济安”“引沉济芙”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完善灌区渠系配套和节水改造。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服务网络。支持涪城区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

  6.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网络强市、数字绵阳、智慧社会,争创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到2020年数字经济总量占比位居全省前列。加快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三网”融合。大力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建设“无线绵阳”和覆盖全市的物联网基础网络。抓好5G网络规划和IPV6部署。加快道路、电力、水务等管理数字化改造。

  制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意见。争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打造大数据产业聚集区。培育大数据领军企业。支持科研院所、高校、重点企业等突破核心技术。发展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实施企业上云工程。推动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智能园区,以及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行业试点示范。探索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区块链技术发展应用。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发展共享经济、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等,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政府,实现政务信息系统数据共享、业务协同、高效运转。推进北斗导航在安全、交通、旅游等领域深度应用。探索建设互联网应用服务、重点行业云计算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积极发展数字教育、特色数字文化产品、智慧养老、智慧医疗等公共服务。

  7.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和对标达标专项行动。健全标准规范、流程管理、产品认证、第三方质检、产品召回等制度,引导企业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建设一批国家质检中心和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支持企业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推进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探索开展标准融资征信。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有奖举报、惩罚性赔偿等制度。推动在绵高校设立质量发展研究院和质量管理工程专业。支持游仙、江油开展省级质量强县(市)示范创建。

  实施绵阳品牌创建行动计划。完善“绵阳制造”管理标准,制定“绵阳服务”应用标准,建立特色优质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支持绵阳品牌推广应用,建立绵阳品牌发展联盟,培育发展一批在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健全完善质量品牌奖励制度,支持企业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推进商标国际注册。落实品牌保护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假售假行为。

  8.集聚和用好科技创新资源。广泛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加强与成都、深圳和北京中关村等地在科技协同创新、技术转移、产业配套方面合作。争取“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一批国、省科技重大专项落户绵阳。协同建设成德绵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争取布局建设一批国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依托电子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中物院等科研院所优势学科和优势技术领域,围绕电子信息、汽车、核技术应用等优势特色产业,谋划组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一批“孵化+创投”“互联网+”等新型孵化器,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孵化机构,探索发展一批混合所有制孵化器。

  用好国省在绵单位创新资源,深化军地、院地、校地战略合作,共建常态化合作机制。出台支持扩大科研产出政策,给予征地拆迁、土地规划、道路交通、能源动力、项目配套、安全保密等保障。推动驻绵单位深度参与全面创新改革,参照执行地方出台的发展规划、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探索打通国省驻绵单位高层次人才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身份转换通道,激励科研人员兼职兼薪、离岗创业。

  推进现有创新平台市场化运营,鼓励创新平台构建以股权为纽带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创新平台建设运营目标绩效第三方评估机制和奖惩制度。建设西南科技大学“省部共建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加快长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和支持四川省空管系统、智能电视、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健康发展。

  9.加大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力度。实施重点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行动。建立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机制,将企业R&D经费投入指标纳入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评定考核体系。力争到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梯队,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或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加大对企业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研制和应用的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机制,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持续增长,打造一批高成长性“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力争高新技术企业到2020年达到260户、2025年达到500户。

  10.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实效。积极参与建设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对获得国家级奖励的科技成果和个人,给予相应配套奖励。对在绵转化应用的重大成果,给予特殊支持政策。支持开展中试放大、技术熟化、工程配套和产业化示范。支持高校内涵式发展、创建一流学科,鼓励西科大等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研究型大学,支持与国内外知名高校联合组建中国科技城研究生院。

  推进国家科研人员激励计划试点,完善体现创新质量、贡献、绩效的科技人员激励政策,建立健全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扩大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范围,探索明晰科技成果在单位与科技人员间的产权比例,完善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制度,探索知识价值、成果权属与利益分配机制。完善技术交易市场,培育一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扶持中介组织(企业)定期发布科技成果。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培育建设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鼓励市场主体利用知识产权、债券等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

  11.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深化拓展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全面创新改革,积极参与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研究制定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施办法。健全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人才、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军民需求对接、改革协作、规划联动、项目共促等机制。大力推动军地、院地、校地人才双向培养、干部交流互派和交叉任职。推动建立覆盖军地双方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争取省市共同设立科技城国防科研成果再研发专项资金、科技城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创建国家军民融合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

  争取更多国家重大国防科技专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布局绵阳。做好国防科研院所综合服务保障,全力支持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吸引聚集协作配套单位和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专属领域先进技术创新和配套基地。发展壮大国防科技工业,提升电子信息、北斗导航、空管、网络安全等领域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争取和推动降低简化民参军企业参与军品市场竞争准入门槛。推动在绵设立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异地查询点。提高科研院所本地配套率,整合全市优势民口资源,加大配套企业培育和招引,力争到2020年在绵军工单位本地配套率达到30%。

  发展军民融合企业集团,推动久远集团、624所等增加营业收入,支持攀长钢、东材科技等转型升级,支持六合锻造、永贵科技等技改扩能。支持58所等科研院所开展转企改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积极争取央属十二大军工集团在绵布局建设重大项目。争取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全链条发展。持续开展军民融合企业认定。培育军民融合龙头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力争军民融合企业总数到2020年突破500户、到2025年突破800户。

  打造共通共用、共建共享军民融合示范平台。探索建立全要素军民融合综合服务平台。支持国防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在绵建设国家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统筹。提升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市场化运行水平。扩大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覆盖范围。探索面向市场开展空气动力领域技术和试验服务。支持四川军民融合研究院发展。办好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军转民专赛、中国创新挑战赛(军民融合专项赛)等活动。

  12.加快建设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将集中发展区作为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的核心载体。编制《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总体发展规划(2018—2025)》,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绵阳的科技新区、产业新区和城市新区。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攻坚,加快“四横四纵”骨干路网、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安昌河、草溪河综合整治及公园绿地等生态项目建设,实施文化艺术中心、市民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及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引进更多具有带动性、引领性的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京东方、360企业安全全国运营中心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健全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规划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培育、用地保障和资金保障等专项工作组职能作用。完善考核奖惩办法。

  13.推进园区改革创新发展。出台促进园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实施意见。科学确定园区功能定位,推动专业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健全完善园区管理体制,优化园区事权配置,理顺市辖区、园区和市直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推进园区聘用制改革试点。探索市场化办园模式,鼓励园区多元化开发,支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专业化园区运营商。鼓励园区设立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投资管理公司。

  实施园区“千百亿工程”,推动园区实力增强、规模增大、财力增长,提升在全国全省园区中的综合排位。将国家级园区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端产业聚集区、创新创业示范区和开放型经济先行区。发挥省级园区产业基础优势,开展精准招商,建设专业化、特色化产业聚集区。培育建设汽车、通用航空、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园。支持临港经济发展区建设,与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整合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进园区“二次创业”,支持符合条件园区扩能升级。力争到2025年打造1个2000亿元级园区、2个1000亿元级园区、5个500亿元级园区、3个100亿元级园区。

  清理整治“散弱荒”园区,优化园区土地利用管理,合理确定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居住和生态用地比例,加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运用。完善园区综合评价办法,突出产业考核、质量考核、效益考核、规模考核。对综合考评靠前的园区给予表扬和奖励,在扩能升级、土地指标、试点示范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14.着力打造西部人才高地。落实“人才新政”,用好用活科技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制定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工作管理办法。瞄准国省“千人计划”和“天府万人计划”,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集聚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出台重点企业“引育用”急需紧缺本科生、硕博士和技能人才支持政策。常态化从“双一流”高校定向选调引进紧缺专业优秀毕业生。推进双向兼职、联合聘用、交叉任职、技术入股、人才驿站、课题合作等柔性引才用才模式。

  实施“国有企业人才强企战略”,开展“大企业大集团企业家”成长行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人才”提升行动和“绵商薪火”传承行动,壮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制定培育高素质技能产业大军实施意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开展“绵州工匠”培育评选。

  完善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创新实践基地等实施机制。建立院士专家合作委员会,优先与院士团队签署实施合作项目。支持建设海外研发及孵化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支持拓展人才开放互动平台。建立服务人才专项例会制度。制定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军民融合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推行“绵州英才卡”制度。开展打通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流动通道试点。

  15.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八大行动”。编制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开展县乡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建立多规合一乡村振兴规划机制。建立完善保障体系,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出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励办法。

  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开展“美丽绵阳˙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建立行政村常态化保洁制度。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开展农村公共厕所和户用卫生厕所改造。因地制宜推广《绵阳市农村居民建房技术导则》《绵阳市农村居民建房设计图集》。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路水电气信“五网”建设。建成广覆盖的“四好”农村路网,推进农村交通建管养运协调发展。加强特色村落和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保护利用。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培育文明乡风。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积极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及村庄用地布局调整。支持游仙、江油开展全国第二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持续推进农村各类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和股权量化。出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管理、收入分配管理实施办法。实施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工程。鼓励探索财政支农项目实行股份量化到村集体组织。支持三台开展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支持涪城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下乡、人才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落实县域“振兴计划”。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建成全省的工业强县、农业强县、服务业强县和生态强县。推动县市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类区县中晋级升位。推动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三台撤县设市。深化扩权强县改革,赋予县级改革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更大自主权。建立市县两级联动投入机制,用好用活县域经济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支持县级政府盘活开发农村资产资源。

  16.全面提升城镇建设品质。持续推进城建攻坚,实施完善城市组团“五大专项行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完善各大片区详细规划,优化片区功能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加绿地空间,打造公园城市,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形象。加快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完善城市交通网络,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着力解决交通拥堵、交通安全和停车难、停车乱等问题。实施三年棚改攻坚计划。推进旧城、背街小巷整治和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科学推进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促进人防工程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实施“宜居县城建设行动”,支持江油、三台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支持盐亭、梓潼、北川、平武加快建设宜居县城,增强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深化拓展“百镇建设行动”,打造一批国省市级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近郊卫星城镇。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治理。抓好城市道路、城乡接合部、空闲土地净化绿化美化。推进城市家具景观化、精致化、特色化建设。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居住证制度。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合法权益。

  17.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强化民营企业产权保护和激励,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财产权、自主经营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用好全省统一企业维权服务平台,建立完善企业合法权益受损补偿救济机制。破除歧视性限制和隐形障碍,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保障不同所有制企业在资质许可、政府采购、科技项目、标准制定等方面公平待遇。扩大民间投资,鼓励民营企业、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公共事业等领域。市内本土民营企业新增投资同等享受招商引资政策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国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民营优势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做大做强一批行业领军民营企业。鼓励民营企业按照法律法规筹建民间商会。

  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制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定期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出台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制度规范,细化政商交往负面清单。拓宽党委、政府与民营企业联系服务渠道,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商会和重点民营企业制度,建立民营企业评议政府相关部门工作制度。探索建立政府失信追责惩罚机制。严肃查处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违纪违法问题。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评选表扬优秀民营企业家。

  18.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优化国有资本结构布局,引导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集中,向优势企业、企业主业集中,向规划布局的重点区域集中。推动国有资本、国有企业有序退出缺乏竞争优势的领域。建立国有企业资本金补充机制,探索将可转化为资本的经营性资产资源,依法注入重点国企,壮大国有资本。

  构建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机制。推进长虹、九洲等公司授权经营。推进市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不断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分类、分层推进国企资产证券化和股权多元化改革,抓好华丰公司员工持股试点。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规范董事会和监事会建设,推进经理层市场化选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国企负责人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加强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防范化解。

  有序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横向联合、纵向整合和专业化重组,强化市属国企与央企、省企协同发展,积极开展与世界500强企业战略合作。努力推动长虹发展成为国际一流企业集团,推动九洲发展成为全国军民融合标杆企业,推动绵投控股、科发集团、交发集团、教投集团等向现代企业发展。

  19.创新营商环境体制机制。结合党政群机构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市级行政权力向县市区(园区)下放的途径和方式。创新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建立行政审批工作协调配合机制,推动各县市区设立行政审批局。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探索“一支队伍管执法”,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行政执法。

  探索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促进行政审批提质增效,实施投资项目网上并联审批暨网上备案、“一个平台”审批。大幅压减企业开办时间,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和进出口通关时间均压减一半。清理并取消行政审批各环节不合法不合理证明。规范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推行重点招商项目和重点企业“服务绿卡”制度。推进“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商事制度改革。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动态更新涉企收费目录清单,规范清理涉企收费。推进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公布“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目录。全面融入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全市数据共享平台。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涉企信息归集共享,实行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制定优化营商环境办法措施。

  20.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电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落实国省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对绿色高载能产业和新产业新业态实施电力精准支持。推进“一张网”建设,支持国网控股平武、三台等地方电网,推进地方电网与国网融合发展。有序放开地方电网上网电价和公益性以外的销售电价,合理制定电网输配价格,完善阶梯价格制度。理顺小水电供区供用电秩序。

  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行工业用地“租让结合、先租后让”供应方式。禁止向过剩产能和低水平重复产能供地。深化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依法推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在市域范围内流转。

  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制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专项措施。深入实施“五千四百”上市行动计划,推动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鼓励有条件的上市公司进行战略性并购重组。支持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发展。推广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完善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用好“税鑫融”财税资综合智能服务平台。争取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投贷联动试点。支持创新保险产品,推进“险资入绵”。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广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和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经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转变财政支持发展方式。有序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建立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

  21.提升对外开放合作实效。突出招大引强,积极对接国省产业政策、投资导向和支持重点,瞄准国内外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和辖区院所高校,引进一批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推动落户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鼓励和支持各地紧盯1-2个重点产业精准招商。探索招引一批产城融合大项目、好项目。支持各地在法定权限内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建立完善全市重大产业项目统筹布局机制。优化项目服务,狠抓京东方、金能、惠科、威马、诺思等重大项目推进实施,强化项目要素保障。

  实施外贸优进优出工程,推动更多“绵阳造”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创新发展加工贸易,大力承接订单转移、企业转移和产能整合。对接“蓉欧+”战略,壮大蓉欧长虹专列规模。做强企业进出口联盟,鼓励企业拓展国际营销网络。加强电器、纺织服装、麦冬等外贸基地建设。打造对外交往文化名片,大力发展文化贸易。全面实行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吸引境外资本投资教育、医疗等服务业领域和参与公用事业项目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推进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纺织服装等参与国际产能合作。鼓励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建设境外生产基地、营销网点和产业园区。加强对外投资合作监管与服务。

  完善对外开放平台功能,提升展会活动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水平,将科博会打造成国家级、国际性军民融合开放合作平台。提升产业园区开放合作水平和重大项目承载能力。加快中德(绵阳)创新产业合作平台等国别合作园区和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积极申建综合保税区。争创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积极申报144小时落地签证。出台对外开放工作激励办法,将开放发展工作纳入干部绩效评价。

  22.畅通对外开放合作通道。完善公路交通枢纽,建设绵西、九绵、广平等高速公路。推进G5成绵扩容、绵苍、中遂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谋划G5绵广扩容、三大、茂盐等高速公路,力争到2020年全市高速公路建成和在建里程突破700公里。完善县域道路交通网络体系,有序推进县与县之间的骨干路网建设,实施S205绵阳绕城改线、G108绵阳城区过境、S418、S209等普通国省道提档升级和大中修工程。

  建设区域性铁路枢纽,加快推进成兰铁路建设,抓紧启动绵遂内城际铁路、重庆经遂宁至绵阳城际铁路、成都经金堂至三台城际铁路等项目。加快建设皂角铺铁路货场物流基地,加强与成都青白江铁路口岸等有效衔接。推进成兰铁路安州区站建设,加快打造蓉欧国际班列绵阳口岸。创新铁路建设投融资模式。

  巩固四川航空次枢纽地位,推进南郊机场按照国家开放口岸标准进行改扩建,做好迁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北川、三台和江油、平武、盐亭等通用航空机场建设。

  统筹客运和货运发展,推进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促进物流降本增效,提高综合运输服务一体化智能水平。

  23.防范化解金融和地方债务风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强化金融风险属地处置责任。健全风险预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加强对银行不良资产、民间融资理财等重点领域监管,强化金融风险源头管控。整治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加大清理整顿各类非法交易场所工作力度。纠正和遏制伪金融创新。开展打击非法集资、网络传销等涉众型经济犯罪专项行动,依法查处、及时取缔非法金融机构。积极推进市场化法制化债转股,有效防范化解企业债务风险。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性购房。

  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坚持依法理财、规范举债,稳步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加快政府存量债务清理核查,全面完成存量债务置换,合理控制地方债务增量,坚决遏制不规范举债行为。

  24.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出台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九大战役”。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减排、抑尘、压煤、治车、控秸“五大工程”,开展工程治理减排、“散乱污”企业整治、结构调整减排、管理减排、区域联防联控“五大行动”。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制定不达标水体限期达标规划。加强流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水环境保护和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实施“一河一策”。开展黑臭水体专项治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大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力度,建立污染地块联动监管机制和建设用地调查评估制度,实施重点区域土壤整治工程。加快建设安州省级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示范区。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风险防控。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严守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探索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推进大规模绿化绵州行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森林质量提升等生态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支持平武建设森林湿地草原生态屏障省级重点县。落实提高天然林管护补助标准政策。建立污染防治攻坚重点园区、企业名单,实行市级部门、地方党委政府及国有企业与重点园区、企业“一对一”结对攻坚。严格环境执法,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平台。狠抓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健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强化各级生态环境资源检察力量。推进环境公益诉讼。

  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和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实施办法。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实县级党政主要领导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审计制度。

  25.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对符合条件的电能替代项目,落实价格政策、奖励、补贴等支持措施。发展分布式能源,布局建设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储气调峰设施和储能及智能微电网。鼓励使用太阳能。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支持培育一批新能源骨干企业。

  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落实用能权交易管理制度,推进用能权和碳排放权交易。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产业园区和各类污染物排放企业实施环境保护第三方治理。加快高耗水企业循环化改造。推进废弃物分类利用和集中处置。推广使用乡村垃圾、污水处理小型实用设备。

  推行绿色消费,鼓励和引导消费者选购节能、节水、可再生产品。鼓励绿色出行,发展新能源和低排量汽车,推广公共机构新能源汽车配备使用。建设特色鲜明的绿地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建设三江湖、江油让水河等国家湿地公园。推广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和新材料环保建材,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26.高质量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今后三年,在北川、平武高质量摘帽并巩固提升的同时,着力推进丘区脱贫攻坚,聚力解决“插花式”贫困问题。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整合力度,逐步补齐非贫困村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实现520个贫困村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实现22.68万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同步采取措施,帮扶11.3万未纳入建档立卡的低保群众在内的农村困难群众增收致富。

  强力推进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全面落实创新扶贫产品销售体系促进精准脱贫政策,开展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认证,加大以购助扶力度。加强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就地就近转移贫困群众就业。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危房改造和农村土坯房改造任务。用好用活各项扶贫政策,建立“四项扶贫基金”县级补充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智志双扶”活动。切实关爱激励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做好东西部协作扶贫相关工作。持续做好对口支援红原县、壤塘县和协作帮扶昭觉县、布拖县工作。

  扎实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加强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实施精准帮扶和到村到户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度,全面推广“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模式,集中整治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问题。

  27.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增强党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完善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决策重大事项等工作机制。统筹研究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强化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加强全局性重大工作的过程监测和实时调度。支持民主党派用好“直通车”渠道优势,助推绵阳高质量发展。

  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建设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干部队伍。开展精准化理论、政策、改革、经济、科技、管理、法治等专项培训。落实新时代治蜀兴川执政骨干递进培养计划。建立班子队伍专业化建设机制。坚持以实干比高低、凭实绩论英雄。加强推动高质量发展考核结果运用。

  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和绩效评价制度、政绩考核制度,按照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和阶段性任务实行差异化考核,开展高质量发展效能评估。完善高质量发展目标督查和考核机制,将作决策、抓督查、保落实一体部署和推进,确保任务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成效落实。坚持以上率下,落实市级领导联系指导县(市、区)、园区和联系服务重点项目工作制度。健全正向激励、能上能下、容错纠错机制,大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引导党员干部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拼搏实干,在新时代展现新担当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