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中国经济延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8-07-17 22:00:33
热度:

中国经济延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国家统计局7月16日发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国民经济延续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发展态势,支撑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积累增多,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主

国家统计局7月16日发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国民经济延续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发展态势,支撑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积累增多,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主要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下一步,要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扩大内需,使经济运行始终平稳保持在合理区间——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

消费增长达到预期目标

“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4%,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说。

9.4%的增速从何而来?赵萍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一是创新引领消费增长,带动消费升级。二是积极扩大进口政策的逐步落地,使得人们购买进口商品的消费渠道更多,消费可选择的对象更多,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消费选择。三是线上消费继续引领消费增长。特别是线下线上融合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业态创新,激发了新的消费潜力。

“综合以上三个原因,使得上半年消费结构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品质商品、创新型商品及创新型渠道所实现的消费都呈现较快增长。”赵萍说。

针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赵萍表示,主要原因是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只有8.5%,增速明显回落,这主要是“618”电商大促等活动促使消费者持币待购的原因所致。此外,7月1日开始实施的降低关税相关政策,也使得一部分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消费存在等待心理。“但未来这个集聚的购买力会在下半年得到充分释放。”赵萍说。

“下半年的消费走势整体会好于上半年,全年的消费增长会呈现平稳增长态势。”赵萍表示,积极扩大进口政策会在下半年逐步落地,政策效果会进一步显现。同时,在内贸外贸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上半年涉及的一些新业态模式会在下半年集中涌现。此外,传统的消费旺季一般集中在下半年,不仅有传统的国庆、中秋、元旦消费,还有线上的大规模促销例如“双11”“双12”活动。因此,节庆促销会进一步带动消费者的热情,进而拉动消费增长。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秦海林:

工业经济注入绿色动能

本报记者 黄 鑫

国家统计局7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7%,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对此,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秦海林表示,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虽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很小,保持在合理区间内,体现了“稳”字当头。

创新是实现工业经济运行“稳”字当头的新动能之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7月10日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显示,中国排名第17位,跻身全球最具创新经济体前20名。“这是我国首次进入前20名榜单,这说明中国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秦海林表示,除了创新以外,消费升级也是工业经济保持一定增速的重要动力之一。信息消费、时尚消费等逐渐成为消费主流,让传统的衣、食、住、行消费走向多元化,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此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绿色制造理念在各地日益凸显。当前,各地制造业发展更加强调绿色环保,对制造业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工业增长注入了绿色动能。

秦海林表示,工业经济的新动能还表现在营商环境不断改善。近来,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密集出台,市场环境不断优化。世界银行发布的《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大陆排名第78位。从2013年度到2016年度的世行报告来看,我国营商环境世界排名前移了18位。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6%和9.2%,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9个和2.5个百分点。对此,秦海林分析说,高技术产业是工业前沿新科技的代表,装备制造业则是工业的基础能力,这两者增速都高于工业整体发展,说明我国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工业新兴领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

民间投资活力得到释放

本报记者 熊 丽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前6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增速比前5个月回落0.1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84539亿元,同比增长8.4%。在投资增速整体放缓的情况下,民间投资何以实现相对较快增长?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表示,这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去年下半年陆续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效果显现,企业家成长环境持续优化。

其次,今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的政策措施,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极大地降低了企业负担。

此外,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部分领域去产能的积极效应得到体现,市场行情走好,价格持续反弹,企业利润改善,投资回报上升,成为激励企业加大投资的重要诱因。

王军表示,中国经济稳定发展需要持续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和潜力,通过制度创新不断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持续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充分调动和保护企业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性作用。

同时,要全面落实负面清单制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造力;强化政策落实和推进,把现有的各项鼓励政策具体化、细化,并有效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落地难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还要发挥改革的引领作用,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空间,推进融资渠道市场化,降低各种显性和隐性成本,特别要重视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全面降低企业税负,提振民间投资信心。

此外,要坚持市场导向、市场驱动,让市场来选择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让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

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低位

本报记者 韩秉志

今年上半年,我国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就业形势。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和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4.8%和4.7%,处于近年来的低位水平。与此同时,二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18022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49万人,增长0.8%。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表示,上半年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得益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经济增长拉动就业效应日益明显。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8%,延续了近年来平稳增长的态势。根据测算,“十二五”期间,GDP每增长一个点,平均拉动就业约170万人。近两年,GDP每增长一个点,能够拉动约200万人就业。

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使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大大提高。从产业结构看,今年上半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4.3%,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比第二产业快1.5个百分点。如今,第三产业吸纳了我国近一半的劳动力,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主力军。

改革红利也在持续释放。各级政府部门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速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使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得到持续发挥。今年上半年,我国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亿大关,达到1.03亿户,日均新设企业1.81万户。新设市场主体大幅增长,成为创业创新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从总量来看,今年我国需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将超1500万人,稳定和扩大就业仍面临较大压力。对此,李长安认为,只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基本面没有变,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就可顺利实现,但要兜牢就业这个最大民生“底线”,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扩大就业、实现更加充分就业的同时,要努力实现高质量就业。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外经所综合室副主任杨长湧:

外贸结构优化质效提升

本报记者 顾 阳

“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7.9%,外贸稳中向好的态势明显。”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外经所综合室副主任杨长湧表示,从诸多细分领域数据看,我国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动力转换有所加快、质量效益稳步提高的特征更加明显。

杨长湧表示,上半年外贸数据信息量丰富,既反映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又预示了未来的很多变化,其中一些或将是转折性变化。

从周期性因素看,上半年世界经济延续去年以来的复苏态势,主要经济体大都保持较强增长动能,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需环境。同时,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上涨,为进口大幅增长提供了基本面支撑。

从结构性因素看,我国积极扩大进口、开放市场,是上半年进口增速远高于出口增速的重要结构性因素。

此外,中美经贸摩擦不仅给中美贸易带来影响,更影响了全球贸易发展。杨长湧表示,应从三个层面来积极应对贸易摩擦:一是国内层面,最重要的是“稳”字当头,要充分发挥巨大内需空间这个核心优势,稳金融、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二是中美层面,对美国发动的贸易战应采取“跟进式”策略,有理有利有节地实行反制措施。同时,通过扩大开放、放宽市场准入等,充分发挥跨国公司在缓冲中美贸易摩擦中的作用。三是全球层面,争取更多对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9013.2亿元,同比收窄26.7%。这是自2016年三季度以来,我国贸易顺差连续第8个季度同比收窄。对此,杨长湧表示,我国政府多次表态不主动追求贸易顺差,并出台了多项扩大进口的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

“下一步,外贸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发展是基础,政策供给是保障,深化改革开放是根本。”杨长湧表示,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高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

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本报记者 李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