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能源区块链到底靠不靠谱?值不值得投资?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8-05-07 14:00:47
热度:

能源区块链到底靠不靠谱?值不值得投资?全球区块链电力交易项目到底那些靠谱?哪些不靠谱?判断标准是什么?他们的通证值不值得投资和长期持有?这篇文章给你答案。作者写下这篇文章的几小时以

  全球区块链电力交易项目到底那些靠谱?哪些不靠谱?判断标准是什么?他们的通证值不值得投资和长期持有?这篇文章给你答案。

  作者写下这篇文章的几小时以前,雷军的小米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大家纷纷将这次IPO称之为“古典互联网”的最后一次大规模上市。

  何为古典互联网?进入2018年,一夜之间,人们开始用“古典互联网”形容所有的非区块链公司。这种形容听起来甚至让人感觉以Jack Ma和Pony Ma这两位马爸爸为代表的那些传奇企业的缔造者们,像是变成了一群古典的、顽固不化且没有前途的糟老头子。

  玩笑归玩笑。我们当然不能把那些大佬当成依然停留在上个时代的人。但是古典互联网的说法,也突出了目前区块链这个概念到底火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再从另一个层面举个例子。据说一个普通的男生把自己的资料和照片传到相亲网站上去,几个月都没有收到一个女生的回复。有一天晚上他把自己的职业改成了区块链工程师之后就去睡觉了,醒来就收到了两百多个女生要求交往的请求。

  怎么样,是不是找到了一个相亲的好办法?

  在能源行业里也是这样,不光在中国,能源与区块链的结合在全世界都是一个火爆的话题。尤其是基于区块链的电力点对点交易,是能源与区块链所有结合的可能性当中最受关注的点。根据交能网之前的统计,目前全球所有的有白皮书和试点的能源区块链公司中,69%主要从事于电力点对点交易。而且这些公司,仅仅作为初创公司,他们ICO一次真的能赚非常多的钱,天文数字。之前Power Ledger这个项目ICO募集了3400万美元,Grid+这个项目通过ICO募集了1.1亿美元,而香港的Veridium Labs更是预计能够做到1.5亿美元的ICO。

  那么重点来了,这些用区块链实现电力点对点交易的项目到底靠不靠谱?怎么判断?他们这些项目的通证(Token)到底值不值得投资?

  看电价

  重中之重是看销售电价和上网电价。

  重中之重是看销售电价和上网电价。

  重中之重是看销售电价和上网电价。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区块链的核心属性其实就是一个工具。至于这个工具大规模被使用需要什么前提条件?用博弈论的学术性语言讲,叫individual rationality,也就是对每个人来说,使用区块链要比原来的选择更获益;用火币的袁煜明院长的话来说,叫共赢;用作者的大白话来说,叫所有不考虑成本的谈应用,都是耍流氓!

  具体的我们通过一张图来看一下。

  这是德国市场目前的状况。最上面一条橙色的直线是德国居民购电的价格,大概30欧分/度。最下面一条蓝色的直线是德国户用光伏的上网电价,取12欧分/度。(德国2017年采用了新的可再生能源法案,部分光伏补贴不再是固定的值,而是采用竞标的方式拍卖。这里就取这个法案施行之前的Feed-in Tariff的价格。)图中灰色曲线为需求方的报价曲线,需求方的报价曲线一定低于市电价格(销售电价),否则用户就会从市电购电。而供给方的报价曲线是黄色的那条线,且一定高于上网电价,否则供给方就直接卖电给市电了。类似于目前国内电力市场中的交易,供方和需方的两条曲线产生一个交点,那么交点左侧的报价便可以成交。

  这就是一个理想的情况。像德国这种地方,销售电价和上网电价中间有足够的空间让区块链进行操作,那么区块链便有了应用的可能。

  那么其他地区的项目呢?有人说纽约布鲁克林不是运行了全世界第一个区块链电力交易的试点项目吗?那个怎么样?

  很遗憾的告诉你,纽约那个项目已经死了。或者用曹寅老师的话讲,他就没活过。

  纽约的Transactive Grid就是死在这个问题上了。看下面这张图。

  (请忽略作者意识流的P图技巧…..)

  上图就是纽约的情况,中间的蓝线既是户用光伏的上网电价,又是用户从电网购电的电价(美国的净计量电价政策就是家用的零售电价等于上网电价)。So,这就尴尬了….供方报价依然得高于上网电价,需方报价依然得低于销售电价。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交易能够成交….这就是纽约这个项目自始至终的硬伤。

  那么有人问了,中国情况怎么样呢?以上海地区为例,作者直接去交能网的光伏电价的工具里截了个图。

  标杆上网的价格由参考电价和政府补贴组成,既供方卖给电网的价格,目前在上海是0.75元/度。可以视为区块链电力交易的下限。而图中的直接交易则是按照目前的电价直接隔墙售电卖给用户的价格。综合参考电价、政府补贴以及过网费之后,目前在上海是1.4526元/度。可以视为区块链电力交易的上限。那么中间大概有7毛钱的空间。虽然没有德国那么大,不过也还算可以了。

  综上所述,看一个区块链项目靠不靠谱,最核心的就是看这个项目所在地区销售电价和上网电价的差值大小。差值越大,区块链的存活空间越大。像纽约那种差值为零的地区,作者表示,呵呵一笑就好了。而像德国这种居民用电价格居高不下的地方,才会出现真正的对于区块链电力交易的需求。

  当然,在这一小节的最后插几句。首先,我们之前的讨论没有考虑孤网运行的项目。这种项目确实比较少见,而且对于绝大部分地区来说,脱离大电网对于供电安全和稳定来说太不现实。其次,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只能省去电力交易的中介费用,而能源公司对用户进行的所有能源服务都是天然中心化的,这部分的费用并不能省去。在考虑区块链交易的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时,这部分重要因素不能不考虑。

  看政策

  看完了价格再来看政策。电力只要还是我们人类所有生产生活的基础和动力,那么电力行业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一直都会是一个强监管行业。就连输电网运营商输电的利润都是国家硬性规定好了的。供电安全、供电质量、供电稳定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重中之重,因此任何电力活动都会有无数双眼睛在后面盯着。任何的电力活动也都被限制在各种条条框框里面。

  还是以纽约的Transactive Grid项目为例(怎么老是你)。纽约政策不允许个人售电。所以该项目中供方和需方直接交易是违规的。这又是该项目的一大硬伤。

  所以判断一个区块链电力交易项目靠不靠谱,看当地政策的允许和导向至关重要。这是区块链电力点对点交易的基础土壤。没有这块土壤,区块链项目就只能成空中楼阁了。

  看团队

  能源行业不像其他领域。能源行业的专业门槛非常高。设计整个电力交易的市场机制、调峰调频的运行、供电安全和质量的保障、不同市场的准入和相互的耦合,这些绝对都是非专业人士做不到的。如果一个团队里没有足够的能源、电力行业的专业人才,那么这个团队一定不是在认真做这件事情,或者只是想割一波韭菜就走人了。

  举个最极端最蠢的例子。大名鼎鼎的WePower项目。

  截图来自WePower的白皮书。这是WePower在西班牙的光伏项目。通过白皮书里这两个数据算下来,WePower的光伏设备一年发电小时数是5500个小时。然而大家都知道,白天的时间一整年加起来都只有4380个小时。难道这些光伏设备晚上也发电?

  其实,就算在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地区,也就是光伏条件最好的地区,一年的发电小时数也只有1900小时左右。远小于白皮书中的5500小时。所以WePower在白皮书中将收益严重夸大,成为了业内的笑话。

  所以判断一个项目的通证该不该持有,判断该项目靠不靠谱的时候,通过他们团队的人员构成以及白皮书内容的专业程度,是能够瞧出一些端倪的。像是WePower这种项目,作者就不建议持有他的通证了。

  看通证机制

  不同的能源区块链项目使用的通证机制各有不同。有些项目就直接用了单通证的机制,有些项目考虑到了规避监管、跨地区交易等因素,设计了双通证机制。

  目前各种机制各有千秋,还没有分出高下。但是至少有一种通证是没有必要持有的,那就是电力领域的“稳定币”。这些通证通常都是与固定数量的电能等价的。例如1通证等于1度电。而随着边际成本为零的可再生能源装机越来越多,电能的价格是越来越下降的,也就是说这些币是天然贬值的属性,那自然没有必要长期持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