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青海新能源大数据创新平台运营取得成效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8-03-28 10:04:29
热度:

青海新能源大数据创新平台运营取得成效1.5兆瓦容量的风电机组,扇叶每转动一圈,是1千瓦时电;每一百平米光伏板,享受正午一小时光照,是19千瓦时电……这些被转化的能量,都是大自然的恩

1.5兆瓦容量的风电机组,扇叶每转动一圈,是1千瓦时电;每一百平米光伏板,享受正午一小时光照,是19千瓦时电……这些被转化的能量,都是大自然的恩赐。

但恩赐并非唾手可得——新能源电站开发建设运营成本高、风险大,其固有的出力不稳定性、间歇性造成消纳困难和弃风弃光问题,以及场地偏远条件艰苦、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是新能源快速发展面临的难题,也成为阻碍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因素。

1月8日,国家电网青海新能源大数据创新平台投入运营,其“工业大数据”的作用,为清洁能源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让电网“河流”稳定流淌

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青海,被自然赋予了丰富资源,蕴含着发展光伏、风电的巨大潜能。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便提出“使青海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的战略要求。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予波曾表示,截至2017年年底,青海省电力装机容量中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84.3%,累计发电千瓦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75%。两项指标居全国前列乃至世界前列——青海清洁能源装机比例领跑全国,并很快跑出了“花样”。

清洁能源最有效、最安全的利用方式莫过于转化为电能,并通过大电网实现优化配置、高效传输和便捷使用。这是能源领域的一个共识。

但如何实现清洁能源的顺畅并网,一直以来是能源界的一个心结——大电网若是河道,那么清洁能源转化的电能就是最干净的水源,但交汇处的这段河水能否长期稳定流淌,是一个世界级技术难题。清洁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波动而出入不断,对“河道”而言,这些最干净的“水源”可能是杯水车薪,也可能四溢浪费,如何减弱不稳定“水源”对电网安全造成的冲击,难测难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舒印彪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一方面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依然很高,带来巨大生态环保压力,一方面大量清洁能源产能放空,无法有效发挥作用。这是一种十分不合理的现象。”

难题不破不立,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来打破僵局。2017年6月,国家电网公司在青海实现了连续七天全清洁能源供电,在探索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提振了世界清洁能源发展的信心。

这一步的实践,让国家电网公司看到了功率预测、多能互补、柔性控制、跨省调度等先进能源科技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可以迸发出的巨大能量,数据与业务的联动带来的空间。今年1月8日,国家电网公司在能源科技和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驱动下,历时1年多打造而成的青海新能源大数据创新平台正式投入运营。

阳光耀眼的午时,在国家电网青海新能源大数据创新园区集控中心监控大厅,记者从平台监控大屏的“今日功率预测对比”板块看到了其对清洁能源的功率预测——蓝色的中心侧预测曲线、绿色的场站侧预测曲线在走势图上起起伏伏已延伸至24点的位置,紫色的实发功率曲线,则刚攀爬至11时一刻的实时位置。可以清晰地看到,紫色实际走势与中心侧、场站侧预测的路径虽偶有出入,但基本吻合重复。

“通过源网荷三方的数据共享、资源共享,我们更容易判断明天的风可以转换成多少电量、一周后的光照可以满足多少人的用电。这样一来,就能及时在电网运行当中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也可对下一个用电高峰有更精确的预期和更充足的准备。”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全生明对记者介绍道。

国家电网青海新能源大数据科技公司筹备组组长王国强告诉记者,在风电、光伏的预测中,光伏的“咬合”率已颇高,而风电随着数据积累,也会后来居上。目前,平台上有超过20个发电场站使用着至少5个不同团队的功率预测服务。同时,接入了首个省外风电场,接入6家发电企业29座新能源场站,以及负荷侧大用户,初步形成了贯通“源网荷”新能源全产业链的新生态,构建了区域能源互联的雏形。“这些预测,就像商品一样,大家可以随意选择,而这也将倒逼预测服务做得更好。”

最大限度利用和消纳新能源,减少弃光弃风,提高新能源的使用效率,是国家电网公司搭建这个平台的初衷。时至今日,在平台众多功能中,这一初衷仍是一个亮点。中国工程院院士、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孙家广给予了颇高评价,他认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创新平台建起,青海能够实现更多“绿电7日”,甚至“绿电全年”,这将成为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的典范。

多方受益的远程运维

窗明几净,三排工位设备崭新……2月26日,包有德推门而入,看着宽敞崭新的办公环境,左瞅瞅右看看,推开窗户,盯着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景色,显得很兴奋。

就在包有德推开这扇门的前一天,他还在青海省西部的格尔木,以大唐国际格尔木光伏电站值长的身份,驻扎在一望无垠的戈壁滩上,围着3座110兆瓦的光伏电站,做着巡视、报表、检修维护一体的工作。

“那个地方,无论走多少圈,近处除了沙子还是沙子,远处除了山还是山。哪像这儿,这么有‘人气’。”他拉过一把椅子坐下,看着一墙的显示屏向记者说道,“以后在这里就能监控到我们光伏电站的各个细节了,虽然不能肉眼看到单体设备,但通过数据能随时掌握运行情况、参数信号,就不用我们跑到现场一个个巡视了。”

这一天,他原本是来到国网青海电力协助编写技术标准的。刚到不久,便得知了编写标准的原因——今后,通过平台可实现远程监测,像他这样驻派的职工,将大批撤回至这间新办公室所在的新能源大数据创新园区,远离戈壁与沙尘。为实现不同企业厂站数据接入的统一,国网青海电力统一组织发电企业相关人员聚集到中心开展标准编制。

“当我得知园区就在数据中心隔壁,便忍不住过来看看了。”包有德所说的“园区”,是今年1月31日在青海投入运营的我国首个新能源大数据创新园区。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合作与服务迈上新台阶,初步形成能源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同步提升新格局。随着平台线上功能的丰富,园区将入驻更多不同类型的企业。

“我感觉园区的存在,就是为了在线下配合平台的线上功能,实现更多可能。”大唐青海公司安全生产部信息主管马玉魁对记者说,平台监测作用的出现,为电站无人值班创造了客观条件。按照大唐青海公司的计划,今年9月份之前,将实现新能源电站值班人员撤回并入驻园区。据他测算,这样每年可节约管理、员工工资、培训等成本约500多万元。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