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为何“气荒”反复出现并难以根治?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7-12-21 20:33:08
热度:

为何“气荒”反复出现并难以根治?天然气市场的开放程度,与政府对天然气仅为商业储备的定位,塑造了今日中国天然气市场相对不稳定的局面。“今冬天然气供应不足并不是短期的环保问

  天然气市场的开放程度,与政府对天然气仅为商业储备的定位,塑造了今日中国天然气市场相对不稳定的局面。

  “今冬天然气供应不足并不是短期的环保问题导致的,深层次原因是天然气市场长期问题累积后的一次爆发。”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季晓南,在第五届国际能源发展高峰论坛上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能源市场需求因素复杂多变,预测难度较高,不仅是天然气,此前几年国内的煤炭供应也因为估计不足,有过类似的教训。

  “在不具备准确预测能力的前提下,上游能源企业需要制定超前周期,即把当前的预测量加上一定的保险量。一般为预测量的10%-15%,以完成冬季保供的任务。”季晓南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从天然气当下的定位来看,不论最终天然气供应量过于供过于求、 还是过于供不应求,都会给天然气市场随后的发展带来不小的隐患。

  “如果像今年冬天一样供不应求,冒出较大的天然气供应缺口,大部分使用天然气的工业企业将陷入停滞,给天然气工业发展带来新的问题。”季晓南表示,在优先天然气保障民用的前提下,供不应求时政府往往会先把工业停掉。

  “这就是天然气工业多年来不温不火的关键原因之一,说停就停,不确定性大,消费者和投资者心里都已经有了阴影。”一位天然气重卡生产商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如果供过于求,那保供超出的费用往往由天然气资源企业来承担,削弱其投资天然气上游基础设施的能力和积极性。”季晓南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2008年金融危机后,尤其是2014年原油价格大跌以后,三大油公司在油气上游投资包括基础设施投资的步伐都放缓了。

  去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共销售了712亿立方米天然气,最终损失约149亿元。中石油每年承担着国内70%的天然气保供任务。

  “不仅在冬季,夏季供过于求时,天然气价格目前主要是国家定价,价格偏低,所以长协签订的进口天然气基本上都是亏损的。”季晓南表示,虽然有一定税收政策支持,但如果上游企业其他板块的经济效益不好,投入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无疑会首先被削减。

  “除煤改气供应不匹配外,进口气源不足是导致今冬天然气供应不足的主要原因。”国际能源署署长高级顾问杨雷在论坛上表示。由于对国内天然气需求估计不足,中哈管道天然气进口能力没有充分地使用,比预计减少了一半左右。

  中哈管道囊括着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的能源通道——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修建于2007年,累计投资300多亿美元,目前已建成550亿立方米的输气能力,预计该线建成后供应量将达到850亿立方米。

  今年冬季,每年承担70%天然气供应任务的中石油给中亚天然气管道安排的保供任务是385亿立方米。去年中亚天然气管道一共向国内输送了350亿立方米的进口天然气,占去年国内天然气进口量的一半左右。

  “政府层面可能会觉得三大国家石油公司拥有进口和运输资源的特权,承担一部分损失也是应该的,而企业效益好的时候是有能力补一下,经济效益不好的时候负担确实也很重,只能砍投资。”一位曾经任职于国家能源部门的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国内天然气进口量约为752.8亿立方米,其中进口管道气为348.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9%;进口LNG约为404.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7.7%。

  进口管道气气源安排不足的同时,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的使用率亦存在闲置的现象。

  “储气库建设周期较长,所以要提高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使用率,而东南沿海地区的接收站使用率只有60%。”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在论坛上表示,天然气接收站应该在夏天把“蛋糕”做大一点,并同时加大国内天然气的产量。“在煤改气过程中注意天然气上下游的联动与配合,避免改气后没有气供上的现象出现。”

  “国内现有的天然气基础设施如果都利用起来,保供是不会有太大问题的。”季晓南表示,储备能力不足是天然气供应多年来的常态性问题,国内早已采取相关措施,重要的是对天然气的储备到底放在什么地位。

  “与原油的战略储备地位相比,天然气更多是考虑商业储备,政府的财政资金和策略还不够重视。”季晓南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天然气储备能力难以提升症结在于,冬季有需求时不放开价格,上游投资企业难以获利;夏季供大于求时,多出的储备成本费用使得企业难以承担损失。“没有人管谁来承担储备的费用。”

  “要么放开让市场来决定价格,要么核定天然气成本造成的保供任务亏损让国家承担一部分,或许能有效解决国内的天然气供应问题。”季晓南表示,这并不是单个环保部门或者能源部门的事情,涉及到油气管理体制改革等问题。“在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之前。”

  “即使政府要承担上游企业保供部分的费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季晓南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这需要考虑气价及制定对三大油公司的考核标准等问题。

  “参考西方国家的一些方法,降低工业气价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高民用气价或许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措施,但涉及到民生问题,改革阻力较大。”上述国家能源部门人士表示,从长期油气战略的角度来看,适当发展煤改气是有利于天然气市场的改革的。(邓雅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