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7-10-13 20:31:22
热度:

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深入推动煤炭行业健康发展,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国办发〔2012〕57号、国办发〔2013〕104号、国发〔2016〕7号等一系列文件,着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深入推动煤炭行业健康发展,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国办发〔2012〕57号、国办发〔2013〕104号、国发〔2016〕7号等一系列文件,着力推动煤炭市场化改革,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在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下,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得到了有效化解,市场供需实现了基本平衡,煤炭行业经济效益稳步回升,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年来,煤炭行业深入研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煤炭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结合煤炭工业改革发展实际,2013年初,做出了煤炭行业发展进入需求增速放缓期、过剩产能消化期、生态环境制约强化期、结构调整攻坚期“四期并存”发展阶段的形势判断;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战略规划研究,凝聚行业智慧,提出了“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煤炭行业“一个深化、七个转变”改革发展思路,以及推动行业发展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实现煤炭由传统能源清洁能源转变的战略构想;组织编制发布了结构调整、科技发展、洗选加工和煤化工等14个煤炭工业“十三五”专项指导意见,提出了相关领域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

5年来,煤炭行业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组织召开全国第八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印发《关于煤炭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意见》。5年间,煤炭行业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其中“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关键技术及装备”和“煤制油品/烯烃大型现代煤化工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两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5年来,煤炭行业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主动作为,不断探索实践,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14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原煤产量占全国的94%左右。建成了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1200多处,产量占全国的75%以上。煤为基础,煤电、煤钢、焦化、建材、储运、金融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煤炭产销协同、新产业、新业态等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涌现,煤炭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二)技术升级有示范、有成果。围绕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化开采基础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了一大批新成果、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动我国煤田地质精细勘探、大型矿井建设、井巷快速掘进与开采工艺技术特别是智能化开采、煤矿瓦斯与地下水害防治、现代化选煤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现代煤化工实现了从示范到产业化发展。煤炭直接液化、煤炭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煤气化、煤制乙二醇等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制取得突破,神华百万吨级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工程长周期平稳运行,兖矿百万吨级煤炭间接液化项目达产,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制油示范项目投产运行,神华包头60万吨/年、中煤榆林60万吨/年、陕煤化渭南66万吨/年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项目相继投入工业化生产。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推动了煤炭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

(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政策支持有力。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以神华集团、浙能集团为代表的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改造示范工程取得成功,改造后电厂烟尘浓度达到2.78mg/m3左右、SO2浓度23mg/m3左右、NOX浓度31mg/m3左右,均低于天然气电厂的排放标准。

5年来,煤炭行业围绕每年7亿吨散煤清洁利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成效。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煤粉型锅炉技术得到普遍推广,锅炉燃料燃烬率达到98%,比普通燃煤锅炉提高28个百分点,烟尘、SO2、NOX等污染物排放指标相当于天然气锅炉标准,在山西、内蒙古、山东、甘肃等10多个省(自治区)示范基础上,快速实现了产业化发展。同时,水煤浆、型煤、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等技术示范稳步推进、效果显著,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大幅提高。

(五)绿色发展从理念到实践,成效显著。2016年,全国煤矿原煤入选能力26亿吨,原煤入选率68.9%,比2012年提高12.9个百分点。以煤矿保水开采、充填开采为主的绿色开采技术得到普遍推广,矿井水、煤矸石资源化利用与达标排放率逐年提升,煤矸石综合利用率、土地复垦率分别达到64.2%和48%,分别比2012年提高1.7个和6个百分点;大中型煤矿原煤生产综合能耗、生产电耗分别下降30.9%、28.2%。

(六)煤机装备制造水平提升,关键部件有突破。5年来,按照《中国制造2025》战略要求,我国煤机装备制造实现了由引进、仿制到自主研发的转变,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完善、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群化协调发展的煤机装备制造产业体系,“三机一架”和电液控制系统实现了国产化,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成套装备、年产千万吨级智能化综采成套装备、年产2000万吨级大型露天矿成套装备、重介旋流器、复合式干法分选机等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采煤机、掘进机、刮板运输机、液压支架产量均跃居世界首位,形成了中煤装备、天地科技、郑州煤机厂等多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为煤炭工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七)国际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影响力提升。煤炭行业对外投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合作方式不断创新,产能合作层次和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了由重点突破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化发展转变。兖矿集团在澳大利亚运营9座生产煤矿,年产量4000多万吨,拥有纽卡斯尔港27%股权;兖煤集团获准收购力拓公司位于新南威尔士州猎人谷的煤矿、铁路和港口资产。神华集团建设运营印尼南苏电厂,在美国、老挝、蒙古等国家培育煤电及新能源市场,向俄罗斯、波兰、印尼等国家输出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新技术新产品。中煤能源集团、中煤科工集团、山东能源集团、徐矿集团等企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型煤机装备成功出口到了俄罗斯、印度、美国等主要产煤国家。

2016年以来,煤炭行业淘汰关闭了一大批资源枯竭、煤质差、安全保障程度低、扭亏无望的煤矿,煤炭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煤炭市场供需基本平衡,建立了“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市场价格处于合理区间,企业效益明显好转;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新突破,神华集团与国电集团合并重组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中煤能源集团兼并重组国投、保利和中铁等企业的煤矿板块,山西阳煤集团联手北京铁路局、天津港集团、百度公司组建山西(阳泉)国际陆港集团,推动了煤炭上下游产业有机融合、互利共赢、协调发展。

探索转型升级发展新思路新路径新模式

“十三五”及今后较长一个时期,是我国推动能源革命的攻坚期,也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煤炭行业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政策措施,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为主攻方向,围绕理念创新、模式转变、动力转换,深入研究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探索思路、方法和途径,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煤炭行业发展模式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实现煤炭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发展。

(一)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发展方向,深入开展煤炭革命战略研究。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将不断涌现,生产、消费、运输与交付体系将被重塑。今后一个时期,煤炭行业要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发展机遇,深入开展煤炭开采智能化、利用清洁化、管理信息化和人才战略研究,以大数据化、信息化为支撑,以前瞻性思维、更宽广的视野,提出全面系统的战略体系,引领煤炭工业科学发展方向,提升创新发展新动力。

(二)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坚定不移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研究煤炭去产能关闭煤矿职工安置、资产和债务处置政策,研究扩大奖补资金使用范围,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增加职工转岗就业比重;研究去产能煤矿资产转让、核销等具体实施办法,研究企业债务分割、债务重组、债转股等金融支持政策,切实降低企业杠杆率,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提高发展质量。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动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以煤电、煤焦、煤化一体化,煤炭、铁路、港口等产运物流一体化,煤炭、仓储、金融服务联合等多重发展模式,组建大型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煤基能源企业集团,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向更高端,促进煤炭行业发展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三)开展重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攻关,深入推动煤炭产业技术升级。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创新主体作用,健全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围绕煤炭工业科技发展“十三五”指导意见提出的“31898”重点任务,以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为主攻方向,突破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加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煤矿重大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煤炭高效转化与清洁利用等基础理论研究;加快煤矿巷道高效快速掘进与支护技术及装备、千万吨级煤炭综采成套装备研发,以智能化、信息化为核心,提高煤机装备数字化控制、自动化生产和远程操作能力,提升我国煤炭智能化开采水平;重点开展煤炭精细化重介质分选、高效干法选煤、高效超低污染燃煤锅炉、褐煤提质与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技术攻关,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重点开展采空区水害致灾因素快速探测、掘进工作面远距离超前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制,实现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推动煤炭产业技术升级。

(四)把握现代煤化工发展方向,深入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站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战略高度,深入推进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建设,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原料煤与气化炉的适应性研究,推动系统工艺优化集成。在百万吨级煤炭直接液化、间接液化和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示范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推进煤气化装备国产化,有序建设一批大型煤化工项目,探索产业化发展方向和模式,构建以煤焦化、煤气化、煤深加工转化为基础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有效替代油气资源,拓展煤炭作为工业原料的消费空间和途径,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供应保障能力。

(五)坚持协调发展,深入推动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入研究创新煤炭与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机制,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实现煤炭主业和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产业转型;深入研究推动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创新,健全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促进煤炭企业管理升级;深入研究推动煤炭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发展,构建煤炭产销一体化发展机制,探索煤炭市场供需新模式、新业态。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全国煤炭交易数据平台建设,发展煤炭现货市场,完善期货市场,构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现代煤炭市场体系,提高我国煤炭国际市场竞争力。

(六)创新人才发展理念,为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智力保障。持续推进“科教兴煤、人才强煤”战略,在现有的高等教育、学历教育、专业学习、岗位培训和技师、技能大师、大师工作室等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培养一批视野宽、懂经营、善管理的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一批现代煤化工、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行业紧缺的工程技术类人才,重点培养一批理念先进、技术功底深厚、能现场操作的“专业化+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加大高端人才和行业发展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形成行业人才高地,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

(七)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以“一带一路”建设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系统总结山东兖矿集团、江西中鼎国际、神华集团、开滦集团、中煤能源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国际化发展取得的经验,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重点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煤炭资源、法律法规、煤炭产业政策、国际贸易政策和文化风俗研究,为企业开展资源开发、产能合作等提供服务。加强与国际能源组织的对话与交流,构建煤炭国际贸易及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完善贸易交易机制和联系机制;主动参与全球煤炭资源优化配置,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产品,更好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形成国际合作与市场竞争的新优势。

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以智能化、信息化、大数据、绿色化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兴起,能源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正在并将持续改变世界能源和产业格局。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支撑,煤炭产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支柱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

从发展机遇看,一是煤炭作为我国一次能源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不会改变。据相关数据,煤炭占我国已探明化石能源资源储量的97%,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以及煤炭资源获取的可靠性、价格的低廉性、利用的可洁净性,决定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仍然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基石,“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战略方针和以煤炭为主体的一次能源格局不会改变。

二是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煤炭工业具备了坚实的发展基础。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煤炭工业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装备制造能力提升,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大幅提高,大基地、大型现代化矿井、智能化矿山建设稳步推进。以煤电、煤焦、煤化一体化为基础,多元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煤炭工业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三是产业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外部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在党和政府关心重视和支持下,以国发〔2016〕7号文件为基础,以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脱困发展为主线,去产能奖补资金、职工安置、企业兼并重组、资产债务处置、财税金融支持、产能置换等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为煤炭行业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是煤炭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上下游产业互利共赢发展机制基本形成。以国办发〔2012〕57号文件为标志,我国煤炭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全国煤炭市场交易体系、企业社会诚信体系逐渐健全完善,建立了“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市场化定价机制,为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提供了机制保障。

从面临的挑战看,一是落实能源革命要求和应对新一轮技术革命认识有差距、工作不到位。煤炭行业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认识有待提高,对我国煤炭发展规律认识不到位,对推动能源革命战略思想和应对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认识不深,还没有完全走出依靠扩大规模、增加产量、提高价格来摆脱困境的发展模式和惯性思维。

二是煤炭工业发展不平衡、创新发展动力不足。我国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千差万别,生产力水平极不均衡;资源优势地区的新兴企业与老矿区老企业之间差距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少,一大批老矿区企业竞争力不足、发展困难的问题仍十分突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原始性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管理创新没有突破性进展。

三是推动转型升级仍面临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制约。煤炭行业转型升级是技术升级、管理升级、产业发展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复杂系统工程。在此进程中,一些煤炭资源科学开发利用的基础理论仍有待突破,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急需攻关解决,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相比,绝大多数企业管理机制亟待创新,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不足,非煤产业规模大效益低,杠杆率居高不下与转型升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矛盾突出。

四是全国煤炭产能过剩与区域供应不足的矛盾不容忽视。经过10多年快速发展,煤炭建设投资持续增加。据统计,2005年~2016年全国煤炭采选业累计投资4.09万亿元,形成了全国煤炭产能过剩态势。但由于东北、中南和西南等地区资源条件相对较差,区域性、时段性、品种性煤炭供应结构性紧张问题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