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这场“蓝天保卫战” 我们该怎么打?

来源:环保节能网
时间:2018-07-23 09:04:57
热度:

这场“蓝天保卫战” 我们该怎么打?大气网讯: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成绩单。上半年,在新能源汽车、绿色投资、减排效果上,都有较为亮眼的成绩。国际金融论坛

大气网讯: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成绩单。

上半年,在新能源汽车、绿色投资、减排效果上,都有较为亮眼的成绩。

国际金融论坛副秘书长、环球绿色发展中心主任孙轶颋在中国新闻社与国际金融论坛联合举办的国是论坛:“十问中国经济——2018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表示,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绿色投资、减排效果上大幅度增长得益于顶层设计的贯彻实施和监督执法的到位。

孙轶颋称,环保政策从目前来看,就是产业间的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和交通结构调整的问题,短期内是挑战,而长期内是机遇。

国际金融论坛副秘书长、环球绿色发展中心主任孙轶颋

夏宾摄

以下为演讲实录: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以注意到第九和第十两大类,第九类提到了新能源汽车年产同比增长88.1%,绿色发展稳定推进。从节能减排看,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2%,在第十大类当中提到了上半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同比增长了35.4%,这符合前段时间预期。

今年在生态环保领域,有很强的政策和政治红利,主要有三方面特征,一是顶层设计已经初步完备,组建生态环境部,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5月18-19日召开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用“四个第一”来概括最高规格的环境保护大会的特征;6月16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环境防治的攻坚战》,三个攻坚战,是蓝天、碧水和净土;7月2日,国家发改委颁布《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7月3日,国务院又颁布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三年行动计划,做了详细规划。

二是,交通运输部又提出了8条措施,加强低碳绿色的交通。中央银行这次又把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纳入了中期借贷便利的抵押物的范畴,种种措施非常到位。

三是,监督执法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中纪委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四天后公布了6个环境违法违纪的案件,涉及到45个官员;中央审计委员会对于领导干部的离任和任中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做了规划;国家审计署第一次颁布了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保护的审计报告;前几天全国人大第一次加开了一次常委会会议,讨论了大气防治问题。

当前监管非常严格,由于顶层设计贯彻实施和监督执法到位以后,带来的政策红利是不可低估的,这是对为什么上半年在新能源汽车、绿色投资、减排效果上出现大幅度增长一个合理的解释。

那么下半年有机遇也有挑战,一句话总结就是,短期内是挑战,而长期来看是机遇,我从四个方面来解读下半年的情况。

第一,环保政策问题,环保政策从目前来看,就是产业间的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和交通结构调整的问题,从长期内对于我们的绿色产业,清洁制造产业,清洁能源产业,还有一些新的业态,比如说资源服务业是利好的,但是短期内不可否认对原来的两高一资产业,传统的耗能产业,以及小型的散、脏、乱的这种小的企业会产生影响,前者可能是一个产业升级的过程,需要投入,需要升级,后者小型的一些乱差的企业可能有市场淘汰的问题,这个可能带来一定的阵痛,但这对于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必要的。

第二,财税政策当中的双刃剑。从长远来看,市场机制是关键,依靠政府补贴的路径应该改变,只有摆脱政府补贴,融入市场机制,不断提升技术,形成核心竞争能力,才是绿色产业发展的根本之路。

第三,金融政策。刚才提到很多金融政策,主要是防风险,去杠杆。近日央行公布数据显示,中国社会融资大概增长了9万亿,比去年少了2万亿,其中两个特征,就是对于实体经济、债券是增加的,下降的是股票市场和表外业务。防风险去杠杆,短期内明显的问题是信用的紧缩,但是长期来看,是为高质量发展的行业腾出资源来支持这方面的产业发展,包括绿色产业。

第四,国际形势问题。刚才提到的中美贸易问题,短期内会受到汇率、反补贴的影响。长期内有两件事情可以考虑,第一怎么通过这场贸易战,把中国的绿色产业,环保产业的技术能力,竞争力增强;第二,怎么打好应对气候牌是下半年我们重点要做的事情。

有机遇有挑战,我们要做好一些机制和体制上的适应工作。我提了四条机制体制的问题,其中高质量发展是核心。

第五,信用体系,这是个基础。政府要有信用体系,我去年在国际金融论坛年会上讲过政府性的问题,PPP就是一个信用问题,是契约精神问题。企业信用问题,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问题,怎样把信用体系建立起来,财税政策是关键。环保产业外部性比较强,要通过财税把这方面克服,当然市场机制是关键,财税体制也不可或缺,所以两头不可偏颇。其次,财税怎样和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相匹配的问题;最后一个是治理能力,就是保障性问题,现在中央强调放管服,简政放权的“放”,放到地方上,地方政府是不是有这个能力把“放”做好,真正地解决企业的难题,创造一个好的营商环境,这是考验地方政府的一个关键问题;另外,放管结合的“管”,放后如何进行监管,放与监管之间如何平衡,这也是要考虑的问题;同时,优化服务问题,怎样提高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和素质,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下一步要抓好机会,迎接挑战,要在高质量发展、建立信用体系、优化财政产业政策和加强政府的治理能力等四方面下工夫。

原标题:这场“蓝天保卫战”,我们该怎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