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深度 | 2018年污水处理行业研究报告

来源:环保节能网
时间:2018-07-16 11:53:32
热度:

深度 | 2018年污水处理行业研究报告水处理网讯:污水处理行业政策导向明显,受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投资规模影响大;目前城市市政污水处理市场逐渐饱和,扩能提标改造仍有市场机遇,新兴城

水处理网讯:污水处理行业政策导向明显,受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投资规模影响大;目前城市市政污水处理市场逐渐饱和,扩能提标改造仍有市场机遇,新兴城镇及农村市场发展潜力较大。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水资源紧缺、水污染加剧的背景下,国家日益重视环境保护。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城镇累计建成运营的污水处理厂4,063座,污水处理能力1.78亿立方米/日(2007年末仅为7,138万立方米/日),城市市政市场逐渐饱和,但老旧管网设备更新及提标改造等仍带来市场机遇。此外,污水处理行业“十三五规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等文件对全国所有县城、重点镇的污水处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提出要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

污水处理行业逐渐打破区域垄断,投资、并购力度加大,行业内企业逐步从单一业务经营者向综合环境运营商转变。环保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不同行业的社会资本通过项目投资、合作经营、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跨区域经营趋势明显。众多业内企业从单一的设备提供商、材料研发生产商、工程承包商或运营商逐步向上下游延伸,以求在特许经营期有更明显的成本控制优势。博天环境、碧水源和中金环境等民企通过外延并购、产业链延伸等方式快速发展。同时我们关注到,污水处理项目前期投入较大,投资回收期长,而并购对资金的需求量大,若项目投资、建设、运营的进度安排不当,没有持续增长的经营现金流做支撑,外部融资环境一旦变化,企业的经营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PPP模式得到大力推广,PPP新政或将影响行业竞争格局。PPP模式是目前环保市场大力推广的主要模式,大型央企、国企凭借社会资源、资本实力和较低融资成本等竞争优势明显,大部分民企承接项目数量和质量都不占优势。2017年11月国家发改委颁布指导意见,从多个方面鼓励民企参与PPP项目,利好技术实力、运营能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规模等方面有优势的环保企业,环保行业竞争格局或将发生改变。

污水处理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工程建设和应收款项占用了企业较多营运资金。由于承接项目大部分需要垫资,污水处理企业的应收款项占比均较高,其应收对象一般是政府部门或政府部门成立的实体,回款情况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和地方财力。部分区域因政府财政状况等原因,出现应收款项回收周期较长或回收困难,需加以关注。

为达到合格的成品水(生活或生产的用水和作为最后处置的废水)的水质要求而对原水加工的过程称为水处理。其中:1)加工原水为生活或工业的用水时,称为给水处理;2)加工废水为再次使用或排放时,称为废水处理,废水处理一般包括生活污水处理和工业污水处理。广义的水处理包括对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污泥以及废气的处理及最终处置。从产业链上下游来划分,污水处理行业的参与者主要有产品和设备提供商(包括污水处理药剂、污水处理设备、污水管网、检测仪器等)、工程建设承包商和水务设施运营商。

水务行业是从事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生产、供应和处理这一基本公共服务的企业的统称,具体包括自来水生产和供应、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海水淡化处理、以及其他水的处理、利用与分配四大子行业。本报告主要针对污水处理子行业做重点研究。


正文

一、行业概况

我国人均水资源匮乏,水资源分布不均,水污染形势严峻

根据THE WORLD BANK相关报告,2014年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6.57%,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居世界第五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061.91立方米,占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34.85%,为世界人均水资源贫乏[1]的国家之一。


受地理、地形以及气候等因素影响,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总体呈现出“东丰西乏,南多北少”之势。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2016年我国水资源总量为32,466.4亿立方米,其中南方4区[2]26,873.7亿立方米,占比82.77%;北方6区[3]5,592.7亿立方米,占比仅17.23%。

我国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黑河-腾冲线以东约35%的国土面积上,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加剧了区域间人均水资源量的分化。目前,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缺水状态,140座城市处于严重缺水状态。按照国际公认标准,中国有12个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重度缺水线,有8个省、区(天津、宁夏、北京、山东、上海、河北、河南、山西)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地区。中国属于季风气候,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大,其中华北地区人均水资源不到500立方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以下简称“生态环境部”)[4]发布的《2017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17年全国地表水1,940个水质断面(点位)中,Ⅰ~Ⅲ类水质断面(点位)1,317个,占比67.9%;Ⅳ、Ⅴ类462个,占比23.8%;劣Ⅴ类161个,占比8.3%。与2016年相比,Ⅰ~Ⅲ类水质断面(点位)比例上升0.1个百分点,劣Ⅴ类下降0.3个百分点。

2017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七大流域和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西南诸河的1,617个水质断面中,Ⅰ类水质断面有35个,占比2.2%;Ⅱ类594个,占比36.7%;Ⅲ类532个,占比32.9%;Ⅳ类236个,占比14.6%;Ⅴ类84个,占比5.2%;劣Ⅴ类136个,占比8.4%。与2016年相比,Ⅰ类水质断面比例增加0.1个百分点,Ⅱ类减少5.1个百分点,Ⅲ类增加5.6个百分点,Ⅳ类增加1.2个百分点,Ⅴ类减少1.1个百分点,劣Ⅴ类减少0.7个百分点。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水质为优,浙闽片河流、长江和珠江流域水质为良好,黄河、松花江、淮河和辽河流域为轻度污染,海河流域为中度污染,辽河主要支流和滇池重度污染。海河流域,V类占比12.4%,劣V类占比32.9%,流域内工业发达、污染源密集、人口密度高,水资源短缺,污水治理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全国1,333处水源地中约有1/4为地下水源,其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饮用水的安全与否。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近五年我国地下水水质为较差级和极差级的比重合计维持在55%以上,2017年国土资源部门对全国31个省(区、市)223个地市级行政区的5,100个监测点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评价结果显示:水质为优良级、良好级、较好级、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分别占比8.8%、23.1%、1.5%、51.8%和14.8%,较差级和极差级合计为66.6%,较2016年上升6.5个百分点。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差,且治理的难度大、时间持续长,污染问题日益加重。

废污水排水总量持续增长,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发展较快

2006-2015年我国的废水排放总量持续增长,生活污水排放量总量上升,占比逐年提高,2015年超过50%,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出现回落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