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山东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工作方案

来源:环保节能网
时间:2018-05-25 22:00:12
热度:

山东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工作方案环保网讯:环保网获悉,《山东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工作方案》于近日印发,旨在扎实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加快山东特色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环保网讯:环保网获悉,《山东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工作方案》于近日印发,旨在扎实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加快山东特色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美丽家园、和谐家园。详情如下:

山东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工作方案

为扎实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加快山东特色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美丽家园、和谐家园,根据《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任务目标,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顺应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乡村绿色发展、环境靓丽为主攻方向,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发展美丽经济,聚焦聚力农村“七改”,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强化农业农村生态产品供给,推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统一,为建设美丽中国增绿添彩。

二、任务目标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经过三年集中攻坚行动,到2020年,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阶段性成效。基本实现村庄规划编制、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全覆盖,生活污水处理率大幅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到2022年,各项管护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并规范运行,农民健康卫生意识普遍增强,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到2035年,广大农村生态宜居,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生态绿色深入人心,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处处呈现“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新时代农村面貌。到2050年,形成遍布齐鲁大地、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二)农业绿色发展。保护和节约利用农业资源,努力实现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规范化使用,不断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水平。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严守11288万亩耕地红线,全省耕地质量平均比2015年提高0.5个等级。到2022年,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46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4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1%,力争实现全省废弃农膜基本回收利用。到2035年,全省耕地质量水平和农业用水效率进一步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农业废弃物全面实现资源化利用,全省农牧循环格局基本形成。

(三)生态保护与修复。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基本实现预防保护,重点防治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基本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城乡环境质量大幅改善,自然生态系统进一步趋向好转。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78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有所下降,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林草植被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1100万吨,输入江河湖库的泥沙有效减少;全省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40%;海洋国土空间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全省管辖海域总面积的比例不低于20%;全省湿地面积(含滨海湿地)不少于2600万亩,湿地面积不减少;全省海水养殖面积控制在56万公顷左右。到2022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788平方公里。

(四)生态资源价值实现。2018-2020年,完成新增、更新和低效林提升改造360万亩,森林抚育300万亩。创建成功的国家森林城市不少于15个,省级森林城市不少于25个,省级森林乡镇不少于200个,全省森林村居不少于2000个。2021-2022年,完成新增、更新和低效林提升改造200万亩,森林抚育200万亩,力争每年建成 50个森林乡镇、500个森林村居。到203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20%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立足现有条件,区分轻重缓急,实施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垃圾污水治理、改厕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着力补齐短板,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确保“一年提标扩面、两年初见成效、三年全面提升”。

一是推进农村垃圾综合治理。在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运作、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数字化管理、法治化保障的工作机制,到2020年,95%以上的村庄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能力,推动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县建设,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总结推广分类收集的经验模式。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加快清理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特别是村庄内外积存的建筑和生产生活垃圾,重点整治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等问题。

二是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制定《关于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实施意见》,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普及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鼓励建设农村公共厕所。聚焦加快建立并运行农村改厕管护长效机制,坚持建管并重,把“管”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广市场化运作模式,以乡镇为单位,鼓励企业或个人成立农村厕所管护服务站,扎实做好厕具维护、故障维修、粪液收运等服务工作,让群众用得放心、省心、舒心,确保把好事办好。2018年,全部乡镇基本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2019 年,全部涉农街道办事处基本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2020年,全部乡镇(涉农街办)内300户以上自然村基本完成农村公共厕所无害化建设改造。

三是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合理确定规划布局,按照统筹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统筹改水改厕的原则,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县域村镇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对南水北调工程输水沿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的村庄,优先解决污水治理问题。创新污水治理模式,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城市、镇区和园区周边的村庄接入城镇污水管网。位置偏远、达到一定规模的村庄,鼓励采用生态处理工艺,积极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操作、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建设经济实用的污水处理设施。到2020年,50%以上的村庄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其中,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80%以上的村庄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农村新型社区基本实现污水收集处理。

四是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穿村公路和村内主干道路硬化全覆盖,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为农村群众出行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到2020年,全省农村基本实现村内道路“户户通”。实施城乡供水水质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源、同质。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推进村庄绿化亮化,建设绿色生态村庄,在村庄主要街道两侧,文化广场、学校、村民中心等重要场所安装照明设施。稳妥推进农村地区清洁供暖,在继续鼓励实施“电代煤”“气代煤”的同时,推广生物质燃料。2018年底实现县域农村清洁供暖规划全覆盖,农村幼儿园、中小学、卫生室、养老院、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和农村新型社区实现冬季清洁供暖。到2020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95%以上,集中供水率达到85%以上;农村50%以上庭院建成美丽庭院,10%的庭院建成精品庭院,全省乡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0%,30%以上的村庄建成美丽乡村。到2022年,40%以上的村庄建成美丽乡村,培育2000个特色风貌示范村,全省75%以上的村庄实现冬季清洁供暖。

五是实施“美丽村居”建设。学习浙江、贵州等省特色民居经验做法,开展田园建筑示范,引导建筑师下乡开展农房设计指导,打造特色乡村风貌。到2020年,形成一批体现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建设一批富有乡村气息的田园建筑,培养一批传承古法技艺的乡村建筑工匠。挖掘传承传统文化,加大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力度,编制村庄保护发展规划,加强对古居、古街、古井、古树、古桥、匾额等历史文化要素的保护利用,注重注入旅游元素,发展乡村旅游。开展乡村风貌提升行动,划定全省乡村风貌分区、特色风貌带、田园建筑示范点,编制乡村风貌建设技术导则,保护山水田园景观,整治美化公共空间,发展体现地域特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乡村建筑。

六是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明确地方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运行管理单位责任,明确运行资金来源,稳定运行队伍,建立日常管理制度,初步构建起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以利用促保护,鼓励采取市场化运作手段,支持环保设备生产企业、第三方环保服务公司、旅游开发公司等市场主体,通过“认养、托管、建养一体”等模式开展后期管护,有条件的农村新型社区及经济强村,可以探索建立物业公司。探索建立“建设运营一体、区域连片治理”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模式,以县为单位划分片区,项目统一打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城乡垃圾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提倡相邻村庄联合建设基础设施,实现区域统筹、共建共享。推行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健全服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保障设施可持续运转。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农户付费制度,健全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

(二)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重点实施7项工程:

一是实施农业节水工程。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水定发展、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结构的原则,合理明晰农业水权,大力推广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不断构建完善有利于农业节水的政策、工程、技术、管理、机制体系。继续开展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创建,打造一批设施先进、管理科学、服务到位、运行良好的示范县,引领所在区域乃至全省高效节水灌溉发展。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扶持、市场机制共同发力,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用水户协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项目法人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与管理。到2020年,全省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5800万亩以上,占灌溉面积的比例提高到65%以上。到2022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46以上。

二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

1.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继续选择部分生猪、奶牛等养殖重点县,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改造完善粪污收集、处理、利用等整套粪污处理设施,探索建立“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保险联动”的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厂和收集体系运行模式。促进农牧结合,大力推广畜禽粪便自然发酵、直接还田,好氧发酵、有机肥生产,沼气生产、渣液还田等资源化利用技术。到2022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1%,培育建设一批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有机肥生产主体。

2.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依托国家和省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等利用为主导,以燃料化、原料化利用为辅助,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和秸秆养畜,在商品有机肥加工、秸秆养殖食用菌、生物质能源和新型材料等领域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探索建立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到2022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格局。

3.地膜污染防治项目。按照我省不同作物覆膜面积和种植区域分布,选择花生、棉花、马铃薯、大蒜等地膜覆盖作物,建立标准地膜污染防治示范区、全生物可控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区,开展地膜污染防治工程。在苹果主产区建立反光膜污染防治示范区,示范应用加厚反光膜、反光布。建设废旧地膜回收站,购置配备相应的专业化回收机械。积极推动探索地膜生产企业责任延伸制度,由地膜生产企业统一供膜、统一回收、统一综合利用。

三是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在粮食、果品、蔬菜优势产区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新型肥料替代等技术措施,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大力推广小麦、玉米种肥同播、机械深施等技术,积极推广宽行作物追肥机械串施。在设施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上广泛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在滨海盐碱旱作农业区探索水肥一体化示范模式。到2022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依托病虫测报体系,建设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抓好剧毒高毒农药的全程监管,扩大高效低毒生物农药补贴项目实施范围,加快高效低毒农药品种的筛选、登记和推广应用。深入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大型施药器械和航空植保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规范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市场化服务水平,扩大统防统治作业覆盖面积。依托园艺作物标准园、“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建设农企合作共建示范基地。到2022年,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

四是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行动。鼓励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县(市、区),统筹规划产业布局、技术模式、科技支撑、服务设施和配套政策,形成县域大循环,整建制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到2022年,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30个。依托各类现代农业园区、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合理布局生态循环产业和生产模式,形成区域中循环。到2022年,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00个。依托生态环境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农业生产基地,集成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建立一套成熟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基地小循环。

延伸阅读:

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