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安徽池州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

来源:环保节能网
时间:2018-05-03 12:11:51
热度:

安徽池州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环保网讯:环保网获悉,日前安徽省池州市印发了《池州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全文内容如下:池州市“十三五&rd

环保网讯:环保网获悉,日前安徽省池州市印发了《池州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全文内容如下:

池州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提高环境质量、践行绿色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推进池州市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改善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实现天蓝地绿水清,建设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结构优化、群众生活优越的“三优池州”的总体目标,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环保取得的成绩

“十二五”期间,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坚持“生态立市”和“建设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战略部署,以污染减排为主线,以大气和水污染治理为重点,深化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审批关,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和改善,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1.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环境综合指数连续五年位列全省前列,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空气质量优良率一直稳居全省第二位,2015年PM10平均浓度为55ug/m3,比上年下降6.8%。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水质优良率由“十一五”末的92.3%升至100%,全市18个国省控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Ⅱ~Ⅲ类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和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均值较“十一五”期间分别下降2.7分贝和1.7分贝。酸雨状况明显改善,酸雨频率由“十一五”末的75%以上降至25.6%。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生态系统稳定。

2.治污减排任务超额完成

“十二五”期间,我市全面落实总量减排责任机制,大力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把总量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四项主要污染物分别较2010年削减:化学需氧量8.5%(1806吨),氨氮 11.2%(273吨),二氧化硫11.1 %(2015吨),氮氧化物11.3%(3619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提前1年完成目标任务,为经济发展腾出环境容量。

3.生态创建和农村环保取得积极进展

在全省率先作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启动了国家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通过省级生态市创建验收,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县技术评估。截至2015年年底,三县已创建省级生态乡镇31个,生态村64个。

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作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有效抓手,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美好乡村建设,重点实施了青阳县、石台县两县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

4.环保能力建设显著提升

市环境应急监控中心投入使用。建成环境信息中心和7个具备新标准监测能力的、覆盖所有县区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实现市、县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与国家、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并网。市环境监察支队获批列入参照公务员管理范围,信息能力建设与宣教能力建设在全省排名前列。市环境监察支队与市环境监测站均通过标准化达标验收,石台县环境监测站通过资质认证。“十二五”期间,我市环保工作在省政府目标考核中位次由2011年第12位跃升至2014年第2位;2015年,省环保厅对我市生态创建、总量减排、大气污染防治、秸秆禁烧等四项环保重点工作通报表扬。

(二)存在的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艰巨。我市工业企业废气治理设施治理效果参差不齐;清洁能源尚未全面覆盖;农村地区存在秸秆焚烧现象;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尾气排放量日益加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建筑扬尘、道路扬尘逐年增加;餐饮业布局分散,油烟排放监管难度高。同时,细颗粒物在城市间输送、转化、耦合加大了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难度。

2.水环境保护工作仍需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保护长效机制不健全,保护区范围内存在对饮水安全造成隐患的风险源,饮用水水源地标准化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市城区饮用水备用水源地已建设完成,但各县城饮用水备用水源地正在建设,尚未建设完成,备用水源地建设进度亟需加快;市、县(区)建成区仍存在黑臭水体,随着《池州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发布实施,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势在必行。

3.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急需开展。全市工业园区及周边、采矿区及周边、企业遗留或遗弃场地、社会关注的热点地区的土壤污染情况未进行摸底建档。我市土壤环境监管体系尚不健全,资金短缺,技术装备不足,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尚未启动。

4.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需不断加强。我市重要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和草地资源保护、水土流失的防治等工作仍显不足,“红线管控”体系、环境预防体系、环境治理体系、环境监管体系等方面的制度还需健全完善。

5.环境风险防范难度越来越大。新型环境风险类型不断涌现,如危险废物和化学品、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持续增大。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建设管理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

6.环保基础能力较为薄弱。“十二五”期间,我市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市级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机构已通过省标准化验收,但随着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关注力度不断加大,环保工作任务量不断增加,现有监测、监察、应急等力量仍显不足。

7.环境综合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我市环保市场发育尚不成熟,第三方环境治理、监测等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有效市场管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面临困难。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增强,反映环境诉求的愿望日益强烈,但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自觉性不强,社会共治局面尚未形成。

(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速换挡,经济增长将由高速进入中高速发展通道,环境压力进入调整期。客观上,我市产业结构将面临转型升级,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占比不断上升,煤炭消费占比保持下降趋势,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为新的增长动力,使得环境保护“少欠新账、多还旧账”成为可能;主观上,新《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水、土壤行动计划的实施, 环境保护对政府经济决策、对企业等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约束与激励作用日益显现,环保政策与其他领域政策的协调性增强,公众环境意识的提升,环境保护多元共治的局面将加速形成。随着我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区”“海绵城市”的创建,“六治”(铁腕治矿、重拳治砂、从严治岸、科技治超、精准治污、全面治脏)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 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模式。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