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河源市深入优化生态环境执法方式助力稳住经济大盘的十二项措施

来源:环保节能网
时间:2022-12-19 16:03:34
热度:

河源市深入优化生态环境执法方式助力稳住经济大盘的十二项措施广东省河源市发布深入优化生态环境执法方式助力稳住经济大盘的十二项措施:河源市深入优化生态环境执法方式助力稳住经济大盘的十二

广东省河源市发布深入优化生态环境执法方式助力稳住经济大盘的十二项措施:

河源市深入优化生态环境执法方式助力稳住经济大盘的十二项措施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根据省、市优化营商环境和包容审慎监管的有关工作要求,现就优化我市生态环境执法方式、助力稳住经济大盘,提出以下十二项措施。

一、严格规范执法,保障企业合法权利

(一)规范执法行为。一是依法开展检查。严格依照法定的权限开展执法检查,在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专项检查等计划性检查前,由执法机构确定检查对象名单,然后实施检查。在计划性检查和日常巡查活动中,除发现异常线索外,不得临时增加检查对象。临时增加检查对象的,要取得执法机构负责人同意。二是遵守检查程序。检查开始前,检查人员应当向检查对象主动出示执法证件,并告知检查对象有申请回避的权利和配合调查的义务。检查对象有权要求检查人员出示证件。三是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严格落实河源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关于《在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实行执法全过程记录,实现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执法人员对监管对象实施现场检查的,一般应使用移动执法系统进行记录。

(二)适用自由裁量权。在处罚案件中严格适用《广东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防止类案不同罚、过度处罚等问题,审慎采取查封、扣押和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措施。根据《广东省生态环境不予行政处罚的轻微违法行为目录》,结合我市实际,制订出台《河源市生态环境局行政执法减免责清单》,对相关环境违法行为,主动告知行政相对人免罚情形,不得故意隐瞒、不得拒绝适用。案件调查取证过程中,执法人员要以裁量规则为指导,全面调取、收集有关违法行为和情节的证据。作出处罚决定时,应当在处罚决定书中载明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适用依据和理由,以及对当事人关于违法事实、处罚裁量等的听证和陈述申辩意见的采纳情况和理由,采纳情况和理由应当明确具体,不得一笔带过或含糊其辞。

(三)杜绝“一刀切”。严禁平时不作为、慢作为,急时“一刀切”执法、运动式执法。不得无法定依据对个别、局部问题要求特定区域或者行业、领域的市场主体普遍停产停业;不得在面对整治问责时不加区分合法行为还是违法行为,一罚了之、一关了之;对新业态、新模式不得机械适用原则性法律法规规章,不区分情形一律处罚或关停;对违法行为作出责令整改决定的,要及时复查整改情况,防止“一罚了之”;在行政处罚执行过程中,对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罚款的,按照行政处罚法有关规定处理。

二、推进帮扶执法,助力企业绿色发展

(四)探索执法“观察期”制度。对列入省人民政府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行业企业,以及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探索实施执法“观察期”制度,优先适用警示告诫、行政约谈等柔性执法方式。企业在“观察期”内改正违法行为的,依法不予处罚。对企业给予执法“观察期”的具体条件,各县(区)可结合《行政处罚法》相关条款和《广东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等文件综合确定。适用执法“观察期”的案件,应当经过法制审核和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存在《广东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第十四条第一款第(一)至(九)项情形,以及构成拒绝检查、逃避监管或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不适用执法“观察期”制度。制度执行过程中,结合实际可适时增加不适用执法“观察期”的行为。

(五)加强帮扶指导。鼓励各县(区)生态环境部门主动上门服务,开展“送法规、送技术”服务企业专题活动,组建专家型服务团队到重点产业园区、重点排污单位等现场开展帮扶问诊;积极开展按需帮扶,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指导企业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排污许可、环境应急管理、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等要求。对指导帮扶发现的问题,除恶意违法情形外,以技术帮扶、提醒警示、教育指导等说理式执法、柔性执法方式为主督促整改,慎用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措施。配合有关部门指导涉案企业积极开展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审查,减少办案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

(六)深化正面清单制度。加强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宣传,发挥正面清单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对清单企业和非清单企业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引导企业自觉守法。进一步调整优化正面清单纳入范围,引导吸收更多企业进入正面清单。对正面清单企业,应当积极适用免罚政策。因地制宜细化正面清单类别,分类施策;加大正向激励政策供给,进一步出台惠企暖企纾困措施。持续打击恶意违法行为,实现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

三、实施精准执法,减轻企业迎检负担

(七)强化“双随机、一公开”。除因投诉举报、交办转办、发现问题线索等情形需开展针对性检查外,计划性检查逐步全部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包括日常监督管理检查、监督执法检查、专项检查和部门联合检查等,切实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等问题。根据排污量、日常守法等情况将监管对象分为一般监管对象、重点监管对象和特殊监管对象,执行不同抽查频次,实施分级分类监管。

(八)实施部门联合抽查。应按照《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 40部门关于印发〈广东省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抽查事项清单(第一版)〉的通知》要求,对生态环境部门作为发起部门的事项,要主动协调配合部门,制定抽查工作计划,实施联合检查。对生态环境部门作为配合部门的事项,要积极配合。贯彻落实《河源市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实施方案》,积极配合市场监管部门选取本行政区域内信用等级高的企业、涉及多部门检查的企业或者新产业新业态中的重点企业,纳入“综合查一次”企业清单。

(九)推进环保信用监管。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强化环保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在制定“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抽查工作计划时,对信用评价为绿牌的企业,降低一个档次抽查比例;信用评价为红牌的企业纳入特殊监管对象,加大抽查频次。对信用良好企业加大正面激励力度,实施多部门联合激励。将失信企业纳入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十)推行非现场监管执法。一是创新非现场监管执法手段。探索建立以自动监控为基础,视频监控,用水、用能监控,红外遥感、走航监测,无人机(船)巡查、大数据分析等为补充的非现场监管体系。二是规范非现场监管执法程序。落实非现场执法检查规范,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落实工作责任。三是强化非现场监管与现场监管的衔接。优先通过非现场监管排查异常线索,对发现异常线索的企业及时启动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未发现异常线索的,减少或免于现场检查,切实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

四、完善执法监督,保障执法公正廉洁

(十一)强化执法监督。市级生态环境部门采用环境执法稽查等形式开展常态化环境执法监督,深入开展行政执法监督专项行动。各县(区)生态环境部门要落实执法责任制,杜绝逐利执法,大力整治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防止不分青红皂白一律顶格处罚。完善执法评估纠错机制,已经做出的执法决定确有错误或者不当而需要纠正的,行政机关应当告知当事人并充分听取陈述申辩,依法作出撤销、补正、变更、确认原行政行为违法等决定,做到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探索开展执法履职评价试点工作,提升执法效率。

(十二)推行执法承诺。推行执法承诺书制度,强化外部监督,防范执法不公不廉。执法人员对监管对象进行现场检查,应当提供执法承诺书,承诺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廉洁执法,写明投诉举报电话,并备注检查时间、检查原因、检查依据和执法人员身份信息。承诺书应由执法人员签字后交监管对象现场负责人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