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平凉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科学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积极开发生物质能

来源:环保节能网
时间:2022-07-15 15:00:42
热度:

平凉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科学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日前,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平凉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该规划指出,积极开发生物质能及其他。在

日前,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平凉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该规划指出,积极开发生物质能及其他。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餐厨垃圾等生物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建设生物质发电和生物天然气项目。加大生物质能及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打造风、光、生物质、地热能多能互补、消纳与外送同步发展的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科学布局分布式生物质成型燃料收集、加工和销售基地。按开展浅层地热能资源勘探评价,加大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推广力度。在严格控制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的前提下,在崆峒区、泾川县等一些有资源优势的地区,积极创建一批以地热能利用为主的示范小区、“温泉小镇”,促进煤炭减量替代,改善环境质量。详情如下:

平凉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

能源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基础。“十四五”时期是平凉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高质量发展、实现追赶转型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深入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的关键期。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根据《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平政发〔2021〕20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21〕121号),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现状和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全市能源行业围绕煤炭绿色开发、深度转化、延链增值、循环利用,坚持稳步扩煤、加快转电、突破化工,煤炭、电力、化工多元融合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资源勘查有序铺开。持续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启动实施崇信周寨南、灵台百里区块地质勘探工程,新探明储量12.27亿吨,全市累计探明储量110.97亿吨,主要分布在华亭、灵台两个国家规划矿区。华亭矿区探明储量35.88亿吨,占全市储量的32.39%。灵台矿区属于规模开发的整装煤田,已探明储量61.38亿吨,占全市储量的55.41%。石油勘探取得积极成效,镇泾油田板块泾川、崇信、崆峒3县(区)完成地质勘查2515.6平方公里,探明储量4.3亿吨。

保障能力持续增强。邵寨120万吨、赤城90万吨、黄庄30万吨煤矿建成投产,新安煤矿核增产能60万吨,共计新增优质产能300万吨,全市煤炭产能达到2718万吨/年,90万吨及以上大中型煤矿达到13座,占生产煤矿的59%,煤炭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2020年全市生产原煤2034.6万吨,占全省产量的53%,占比较2015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火电装机容量413万千瓦,发电185.42亿千瓦时,比2015年多发59.4亿千瓦时,年均增长9.5%。新建天然气支线管道4条81.2公里、城区天然气管道364公里、加油站12座、加气站3座。全市现有天然气企业22家、成品油储备库1座1.4万吨、加油站109座、加气站22座,平均日供油量900吨、供气量6.4万立方米。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面落实能源生产及消费革命,制定实施《平凉市实施能源结构调整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平凉市电能替代实施方案(2018—2020年)》《平凉市新能源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新型清洁能源,至2020年底全市光伏发电装机容量5.91万千瓦、发电量6371万千瓦时。崆峒区1.5万千瓦垃圾发电、12.5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崆峒区15万千瓦、灵台县10万千瓦、泾川县10万千瓦、华亭市5万千瓦光伏农业、牧业复合项目开工建设,新型能源利用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天然气居民用户8.3万户,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4597万立方米,比2015年增加2052万立方米,增长80.8%;全社会用电量38.31亿度,比2015年增加11.03亿度,增长40.43%;煤炭消费量106万吨(不含火电及化工用煤),消费比重较2015年下降了5.6个百分点,能源清洁化步伐不断加快。

科创成果竞相涌现。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推动能源产业绿色发展。华亭煤业集团在冲击地压防治、急倾斜煤层开采、综采放顶煤、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研发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的核心技术。综采自动化、煤巷快速掘进、煤流运输自动化、变电所无人值守等一批新工艺、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现有矿井大部分实现了采掘机械化、支护锚网化、运输皮带化、安全监测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徐矿集团投资建设的新安、百贯沟2户煤矿,在全国创造了软岩支护方面的经验。60万吨煤制甲醇生产线是全省第一个煤化工项目,“十三五”期间生产甲醇243万吨。20万吨聚丙烯项目采用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和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专利技术,是我国第一套FMTP科技示范项目,已经投料生产。

生态修复全面跟进。认真落实能源行业大气、水污染防治措施,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关闭退出煤矿企业10户267万吨,火电企业1户5万千瓦。完成66座加油站防渗漏改造。实施3个历史遗留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工程,新增治理恢复面积0.79平方公里,新增复垦土地0.41平方公里。所有煤矿完成污水处理系统改造,部分煤矿建成封闭式储煤场。华能平凉发电公司、中电建崇信发电公司完成机组超低排放及中水置换改造,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15年降低20倍以上,中水使用量大幅提高。“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洁净煤专营市场7处、二级配送网点196处,平凉中心城区、华亭市、灵台县等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建成投用,新增超低排放热电联产供暖2508万平方米,天然气、电能、地热、生物质等清洁供暖4619万平方米,清洁取暖率达到68.1%,比2015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

能源惠民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全市投入资金16.22亿元,深入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动力电全覆盖、农村机井通电、异地扶贫搬迁配电网建设、光伏扶贫“五项”工程,76个贫困村、154个非贫困村接通动力电,新增动力电用户3081户,9048个自然村电网得到改造提升,惠及农村群众44万人。崆峒、泾川等5县(区)24眼机井接入电源,解决了6.19万名群众生产灌溉难题。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电网项目18个,有效解决了1.38万户搬迁群众用电需求。全市建成并网村级光伏扶贫电站66座7582千瓦,惠及18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可稳定发电约900万度,收益650万元以上,154个村摘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帽子,为产业基础薄弱地区探索了一条脱贫发展的新路子,奠定了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

二、发展环境

(一)国家和省上重大战略的实施,为全市能源发展提供了新支撑。国家先后出台《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明确优先安排西部地区就地加工转化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推动煤炭清洁生产与智能高效开采,继续加大西电东送等跨省区重点输电通道建设,提升清洁电力输送能力;有序开发鄂尔多斯盆地综合能源基地资源,推动甘肃陇东等重要能源基地高质量发展;支持将革命老区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列入国家相关规划,具备条件后尽快启动建设。这一系列的政策举措,为全市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陇东能源化工基地,为我市加快煤炭分质转化利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指明了方向,必将促进能源产业在“十四五”期间取得更大发展。

(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为发展清洁能源发展带来了新机遇。2020年9月和12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要求。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会议提出,“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平凉具备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开发建设的条件,加之“陇电入鲁”工程、灵台电厂等清洁煤电项目的建设,为我市加快发展新能源、实现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丰富的资源和要素保障,为煤炭分质转化利用创造了新空间。平凉煤炭地质储量650亿吨、探明储量110.97亿吨,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和高活性、高发热量、高挥发分的特点,是良好的动力用煤和化工用煤,适宜就地转化为电力和化工产品,且具备构建煤、电、化及新能源耦合发展新格局的优越条件。多年来,平均入境水资源量5.91亿立方米,自产水资源量7.04亿立方米,可利用总量6.9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87亿立方米,地下水1.05亿立方米),能够保障能源项目建设用水需求。近年来,全市通过工程、管理、结构等减排措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总量控制要求,氮氧化物完成总量消减任务,为发展能源项目腾出了环境容量和生产要素。

虽然全市能源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面临良好的政策机遇,但能源资源梯次转化、深度开发利用不足,良好的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换为经济优势,确定的一些重大煤电化项目推进缓慢,落地实施难度较大,实现煤炭资源延伸增值任重道远。

第二章总体思路和产业布局

一、指导思想

“十四五”期间,全市能源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紧紧围绕建设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3659”思路目标,以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能源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能源“稳定供应、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安全生产、惠民服务”五大工程,坚定不移推动煤炭分质转化利用产业链建设,全力推进煤炭资源深度转化、一体开发、延链增值,推动煤电工业向载能工业品转化,实现煤炭资源“吃干榨尽”,努力构建绿色、低碳、清洁、循环、高效煤电化产业体系,为建设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新平凉提供动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清洁低碳,绿色发展。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市情,统筹推进煤炭分质转化高效利用与风、光新能源规模化发展,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形成多元化的能源供给体系,推动主要用能产业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节约优先,高效发展。深入践行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理念,把能源节约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充分发挥节能的引导和倒逼作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合理控制能源消费增速,确保完成能耗强度目标,着力降低单位产出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加快构建能源节约型社会。

——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大力推动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鼓励能源企业跨界融合发展,创新综合能源服务、分布式供能等能源利用模式,深化能源重点领域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

——坚持系统观念,协调发展。统筹全市能源规划布局,加强与上位规划、同级规划的衔接;统筹产供储销全领域全环节,强化能源产业全过程安全;统筹市场改革和保障供应的关系,满足人民对优质优价能源的需求,实现能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惠民利民,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惠民利民,扩大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利用,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天然气管网等向城乡居民覆盖,快速提升能源普遍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及对能源高品质服务的需求。

三、发展目标

——能源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全市能源生产和供应能力建设、煤电一体化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发展和传统能源外送通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国现代能源综合利用基地、国家级陇东能源基地建设进展明显,能源保障供应地位凸现。2025年,全市能源生产能力达到2750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产能3500万吨/年;火电装机容量613万千瓦;原油产量10万吨。

——能源消费结构全面优化。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其中,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下,电煤及煤化工用煤占到90%以上,其它工商业及民用散煤增量逐年下降;全社会用电量达到6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1.47%;成品油消费量30万吨,基本保持现有水平;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2亿立方米,增长1.4倍。

——能源清洁化水平明显提高。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285万千瓦,配套储能设施10万千瓦以上,占到电力总装机的30%左右,其中:光伏发电装机容量200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80万千瓦;其它清洁能源装机容量5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到全社会用电量的60%左右。

——能源效率水平稳步提升。202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能耗强度持续下降,完成省上下达目标任务。能源行业清洁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工业用能效率不断提高,建筑交通节能全面推进,城乡居民用能水平明显改善。

四、产业布局

“十四五”期间,全市能源产业发展将以煤电化循环发展为主线,巩固提升华亭矿区,规模开发灵台矿区,全力打造华亭、灵台、崇信三个煤电化循环经济示范区,平凉工业园区综合能源产业示范区,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区和全市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形成以煤电化支撑、新能源主导、石油勘探开发为补充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

华亭工业园区煤电化循环经济示范区:在全面提升煤矿企业现代化水平、推动达产达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布局低阶煤高效低碳清洁化及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发展煤制甲醇、聚丙烯等化工原料及其下游产业链,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产业链配套的能源化工产业集群。

灵台县煤电化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按照“边开发、边转化”的方式,加大灵台矿区煤炭资源开发力度,加快灵台电厂项目建设。依托西气东输管道,大力推动煤炭资源气化,发展煤基天然气及其相关产品,实现煤电化一体开发、循环发展。

崇信县工业集中区煤电化产业示范区:推动在建煤矿尽快投产运营。论证实施聚丙烯、乙醇等精细煤化工项目,并着力向深加工方向推进。同时,大力推进煤矸石发电、热电联产项目,争取增加火电装机规模,构建以煤转电为重点、煤化工为补充的能源产业结构。

平凉工业园区综合能源产业示范区:以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智能光电产业园为平台,大力发展服务于能源企业的重装设备、监控系统及信息产品,布局高端化工产品及新材料,建设综合能源服务基地。

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区:以泾川县玉都、红河为中心,崆峒区索罗、草峰等零星区块为补充,加大石油资源勘探力度,增加产能规模,适时布局石油资源加工项目及后续产业链。

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以现有集中式、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为基础,依托较为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积极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及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坚持分布式与集中式相互融合发展,形成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新能源建设示范区。

第三章发展重点

一、保障能源稳定可靠供应

(一)提升煤炭供给能力。全面推进华亭矿区扩容增效和技术提升,对现有煤矿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进行系统改造,提高全市煤炭生产供给能力。全力推动赤城煤矿达标达产、五举煤矿建成投产。灵台矿区以建设安全绿色智能开发示范矿区为目标,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采用先进适用绿色开采技术,建设大中型现代化矿井和配套洗选煤厂,全力推动邵寨煤矿达产达标,力争开工建设唐家河、南川河、安家庄等煤矿。积极衔接争取省地勘基金,实施灵台县百里、灵台县万宝川、泾川县荔堡等区块煤炭详查项目,加快资源转让开发,推进煤炭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合理规划矿区交通网络,构建铁路、公路互为补充,矿井、电厂互联互通,与国家货运主干道相衔接的交通运输体系,提高煤炭运输、保供能力。建立煤炭供应调峰储备机制,严格落实煤炭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主要耗煤企业最低库存制度,构建以基地储备为主、物流库存为辅、企业库存为补充的煤炭储备体系。到2025年,全市生产煤矿产能达到3500万吨/年,成为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煤炭主产区和“桥头堡”。

专栏4煤炭增产保供项目

1.灵台矿区:邵寨年产120万吨矿井达产达标,积极推进唐家河年产500万吨矿井及洗煤厂、南川河年产400万吨矿井及洗煤厂、安家庄年产500万吨矿井及洗煤厂项目,开展灵北400万吨矿井及洗煤厂等项目前期工作。

2.华亭矿区:赤城年产90万吨矿井达产达标、五举年产240万吨矿井及洗煤厂正式投产;鼓励地方煤矿进行机械化及安全改造,支持有条件的煤矿通过核增产能提高生产能力。

3.煤炭资源勘探:开展灵台县百里、万宝川及泾川县荔堡片区煤炭资源详查工作,加快资源转让步伐,争取尽快投资开发。

(二)增强油气供应保障。高质量落实油气勘探开发“七年行动方案”,加大崆峒区、泾川县原油勘探开发力度,增加原油产能。建立分散式采油井区域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和预案。全面配合支持西气东输三线及庆阳至兰州天然气管道平凉段建设,争取在管道途径县(市)预留接口开辟“第二气源”。补齐天然气供需短板,加快推进城区和重点乡镇燃气管网敷设,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天然气入户率。推动中心城区管道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尽快建成投运华亭市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灵台天然气输配管道项目,大力实施“气化崇信”项目,提升用能水平。强化成品油分销体系、车用天然气加气站发展专项规划约束,持续优化加油气站布局。用足用好油、气零售企业储存设备,鼓励多种主体和资本参与储气设施建设,支持通过购买、租赁储气设施或者购买储气服务等方式履行储气责任,提高油、气储备保供能力。

专栏5油气供应保障项目

1.原油资源开发:崆峒区、泾川县新布设原油开采井100口。

2.油气管道:支持西气东输三线、庆阳至兰州天然气管道平凉段建设。建成华亭市天然气综合利用、灵台天然气输配管道等项目。实施崇信县天然气气化县项目。

3.加油加气站:规划新建加油站7座、加气站8座、油气合建站6座。

(三)强化电力供应保障。紧紧围绕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九大产业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超前谋划电力供应体系,着力构建坚强智能、绿色高效、互联互通、灵活可靠的现代化配电网,促进各类电源、各电压等级电网协调发展,形成各级电网有效衔接、结构清晰、安全可靠、协调发展的电网格局。围绕平凉中心城区、白庙空港服务区、平凉工业园区等区域发展需求,中部电网新增330千伏变电站,优化330千伏网架结构。各县(市、区)至少布点建设2座110千伏变电站。改扩建现有变电站,满足工业园区、风景区、新城区等区域多元化负荷发展需求,防范大面积停电风险。结合110千伏规划项目实施35千伏配套送出工程,简化电网运行序列。到2025年,形成以750千伏平凉变为枢纽,5座330千伏变电站为核心、25座110千伏变电站互联互供的供电网络,全面提升电网安全保障能力。

专栏6电力供应保障项目

750千伏电网:建设陇东特高压直流配套工程。

330千伏电网:新建大秦变电站,主变容量48万千伏安。

110千伏电网:新建变电站8座(白庙变、古镇变、民张变、峡门变、紫荆变、南湖变、红旗变、关山变);改扩建10座(米家湾变、杨庄变、锦屏变、达溪变、温泉变、天门变、平凉变、什字变、新窑变、李店变),新增变电容量97.4万千伏安。

35千伏电网:增容改造变电站16座,新增变电容量11.71万千伏安。

10千伏及以下电网:新建与改造线路6814公里、配变3109台。

二、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

(一)推动煤炭产业绿色发展。坚决落实国家和省上煤炭产业政策要求,加快关闭达不到安全环保要求、资源枯竭以及长期亏损停产的煤矿,核减灾害威胁严重、长期不达产煤矿产能,为优质产能释放腾出环境容量和生产要素。大力发展高精度煤炭洗选加工,加大现有煤矿洗选设施升级改造,推广应用高性能、高可靠性、智能化的大型选煤装备。积极推广井下充填开采技术,推进井下模块式选煤系统应用及其示范工程建设,实现废弃物不出井。大力推广先进的型煤和水煤浆技术,通过采用选煤、配煤、型煤、水煤浆、低阶煤提质等先进的煤炭优质加工技术,提高煤炭生产质量,构建“原煤—洗选—废水循环—型煤及洁净煤”产业链条,形成以精煤、洁净煤生产为主的煤炭产业集群。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科学利用矿井水、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等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煤系共伴生资源,大力发展矿区循环经济。统筹做好煤炭开采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衔接,在煤矿设计、建设等环节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从源头上减少煤炭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健全完善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严格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金制度,实行矿山开发与环境治理同步进行,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到2025年,煤矸石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以煤矸石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处置率达标,煤矿排矸场复垦率达到100%。10座矿井达到省级绿色矿山标准,3座矿井达到国家级绿色矿山标准。

专栏7煤炭绿色发展项目

1.煤矿关闭退出项目:引导资源枯竭的30万吨/年以下煤矿关闭退出,鼓励关闭退出煤矿充分利用废弃工业广场、建筑物发展机械加工、种养殖业、光伏发电、矿区旅游及煤炭储备项目建设,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2.煤矿洗、储煤设施建设:督促各煤矿企业完善优化洗选设施,提高原煤洗选率;加快各煤矿企业封闭式储煤棚建设,全部符合环保要求。

3.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对煤矿固废煤矸石进行加工和利用,提升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压覆矿产资源开发:采用先进充填开采技术,释放压覆矿产资源,减少矿产资源损失。

(二)推进煤炭资源高效利用。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煤炭分质转化利用产业链建设,实现煤炭资源由燃料向精细化、多元化原料、材料转型,真正将资源禀赋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煤炭电力等能源领域节水减排。开展化工产业园区建设布局研究,为化工项目落地提供支撑。以煤气化、煤液化、煤焦化为主线,推动煤制气、煤制油、煤制化学品等重大煤化工延链补链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煤制甲醇—烯烃—化工新材料”“煤制甲醇—甲醛—精细化工产品”“煤制合成氨—尿素—精细化学用品”“煤干馏—煤焦油—芳烃”四大产业链,提升煤炭综合利用效率,降低系统能耗、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积极推进煤炭分级分质利用,鼓励低阶煤提质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低阶煤分级提质,提高煤炭利用附加值。加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推广力度,实现二氧化碳原料化利用。

专栏8煤炭资源高效利用项目

1.在建项目:推动20万吨/年聚丙烯项目达标达产。

2建设项目:实施华亭50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1200万吨/年低阶煤高效低碳清洁化综合利用、60万吨/年尿素、40亿立方米煤制气、甲醛、聚丙烯薄壁注塑等项目。

(三)推进火电清洁低碳发展。统筹煤电发展和保供调峰,加快推进煤电由主体电源向基础性和调节性电源转型,促进煤电与新能源发展更好的协同,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坚强支撑。加大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持续提升能效水平,全力促进煤电清洁低碳转型,全面提升系统调节能力。淘汰关停环保、能耗、安全不达标的30万千瓦以下燃煤机组,实施65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积极采用煤电一体化模式,高标准设计低碳环保新型火电项目,持续优化电源点建设规模和布局,大力推广应用大型超超临界机组和国际先进配套技术。积极推行热电联产、冷热电联供先进发电模式,推动以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煤气等为燃料的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利用工业余热发电。以消耗本地富余电力资源为切入点,发展铝、镁、硅、硅铁冶炼及下游精深加工产业,实现煤电冶有机融合。紧紧围绕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全力推动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重点实施陇电入鲁工程配套调峰煤电项目山东能源灵台电厂,启动崇信发电公司二期项目,实现煤电联营、清洁发电、高效输出。

专栏9火电清洁发展项目

1.电力外送通道项目: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2.火电项目:建成陇电入鲁工程配套调峰煤电项目山东能源灵台2×100万千瓦电厂,推进崇信发电公司二期2×100万千瓦火电项目。

3.火电企业技改项目:实施华能平凉发电公司及中电建崇信发电公司、华亭发电公司现役机组节能及环保设施升级改造。

(四)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发展。

1.有序发展风电。利用我市风力资源较为丰富、用电负荷较为集中、电网结构相对较强的优势,以及国家、省上优先支持革命老区风电开发的良好机遇,坚持集中式与分散式并举,推进风力发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风力资源适宜地区可开发性研究论证和项目储备,重点推动实施华亭市、崇信县、泾川县、庄浪县、静宁县集中式风力发电项目,扩大崆峒区分散式风力发电规模。

2.加快发展光电。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以现有集中式光伏、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分布式光伏项目为基础,争取实施一批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太阳能发电与生态修复、农牧业融合发展,重点支持“光伏+农牧业”“光伏+工矿废弃地、采煤沉陷区治理”等具有多种生态效益的光伏项目。在工业园区、学校、新农村、厂矿企业、公共建筑、商业建筑等场所大力推广使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加快推动崇信县锦屏镇等4乡镇及灵台、华亭、庄浪3个县(市)27个村分布式光伏整乡、整村推进试点项目建设,引导带动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项目全面启动实施。

3.积极开发生物质能及其他。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餐厨垃圾等生物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建设生物质发电和生物天然气项目。加大生物质能及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打造风、光、生物质、地热能多能互补、消纳与外送同步发展的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科学布局分布式生物质成型燃料收集、加工和销售基地。按开展浅层地热能资源勘探评价,加大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推广力度。在严格控制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的前提下,在崆峒区、泾川县等一些有资源优势的地区,积极创建一批以地热能利用为主的示范小区、“温泉小镇”,促进煤炭减量替代,改善环境质量。

专栏10新能源开发利用项目

1.风力发电项目:在崆峒、华亭、崇信、静宁等县(市、区)实施风力发电项目80万千瓦。

2.光伏发电项目:在全市7县(市、区)实施光伏+农业、牧业、采煤沉陷区治理复合项目,推动崇信县锦屏镇等4乡镇及灵台、华亭、庄浪3个县27个村分布式光伏整乡、整村推进试点项目建设,争取装机规模达到200万千瓦。

3.生物质、地热能利用项目:推进崆峒区1.5万千瓦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满负荷运行。论证实施农林废弃物热电联产综合利用、绿色制造提质增效技术改造热电联产项目。论证开发崆峒区、泾川县地热资源,创建一批以地热能利用为主的示范小区、“温泉小镇”。

(五)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坚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强化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紧盯落实能耗“双控”政策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衔接,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新上耗煤项目能耗等量减量置换,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比重。大力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持续深化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提升数据中心、新型通信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能效水平。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和目标责任。推动陇东煤炭清洁转化基地建设,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实现能源终端消费环节电能替代散烧煤。充分发挥电能清洁、安全、智能优势,在清洁供暖、工农生产、交通运输、商业民用等领域,推行“以电代煤、以电代油”。进一步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例,因地制宜发展“甲醇代煤”、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到2025年,明显提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三、提升能源创新驱动能力

(一)加强能源智能化建设。

1.煤矿智能化。围绕“减人、提效、保安”,全面推进煤矿“系统智能化、智能系统化”建设,实施采掘系统智能化改造,加快电液控及智能传感器、精确定位与数据高效连续传输等技术装备应用,推行采掘工作面远程控制等智能化作业,实现采掘少人无人化。实施供电、通风、运输、安全监测、地面洗选等系统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固定岗位无人值守和危险岗位机器人替代作业,实现辅助运输连续化、机电控制远程化、灾害预警实时化、洗选系统集约化。到2025年,煤矿采、掘工作面及排水、通风、供电等主要生产系统实行智能化控制。

2.管道智能化。在西气东输二线、中贵输气管道、兰郑长输油管道,推行无人机、高点监控和伴行光缆等一体化智能监测技术应用,全面提升管道智能化水平;积极推动西气东输三线及庆阳至兰州天然气管道平凉段、崇信至华亭天然气管道、灵台天然气支线管道等新建项目,高标准设计、智能化建设,实现全数字化移交、全智能化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

3.电网智能化。以智能传感、信息通信、自动控制技术为支撑,加快提升电网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安全防护等智能化水平。加强信息采集终端建设,在发、输、变、配、用各环节布设智能装置,实现信息全面采集、状态全息感知。加快市级电力信息处理平台改造升级,打造新一代调度、配电自动化系统和智慧化客户服务系统,提升数据处理、资源调配、服务支撑能力。加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建设,重点实施调控云、电力现货市场系统安全防护升级工程,保障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专栏11能源智能化建设项目

1.煤矿智能化:实施砚北、华亭、大柳、山寨、新安等煤矿“四化”建设,推广固定岗位无人值守和危险岗位机器人替代作业。实施新安、百贯沟、砚峡乡等煤矿智能化及东沟村煤矿机械化改造项目。

2.管道智能化:实施平凉城区天然气供应调度监控中心项目建设,推动天然气管道智能感知、老旧管道智能化改造项目。

3.电网智能化:实施配电网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改造,力争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二)培育壮大能源新产业。

1.氢能。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和低谷电力制氢试点示范,培育风光+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模式。探索新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供电供能方式,将新能源电力转化成氢能存储,高峰时段利用氢燃料电池发电。全方位打造氢能产业链,适时布局配套建设加氢站,重点推进城市公交、物流、环卫等专用加氢站建设,开展加油、加气、充电和加氢站合建模式试点。加快氢能多领域多场景应用,在通信基站、数据中心等场所推进氢能应急电源示范,在工业园区等特定区域开展以氢为核心的能源综合利用试点。

2.储能。充分利用华亭、崇信关闭煤矿工业广场及建筑物、采煤沉陷区资源,论证实施一批风光储能项目,提高能源供应调峰能力。不断拓展储能应用新场景,推动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应用的新模式、新业态。充分利用工业余热发电供暖,提供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积极探索在崆峒区、华亭市、平凉工业园区等有条件的区域试点建设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和蓄冷蓄热储能等新型储能示范项目。

3.综合智慧能源。以现代信息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储能等新技术为支撑,依托配电网、配气网、热力网等能源网络,在工业园区、公共机构、商业区、居民小区等,因地制宜建设风能、太阳能、天然气等多能协调互补的“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能源系统,推动能源汇集、传输、转换、运行等智能化控制,实现“电热冷气水”高效供应和能源梯级利用。鼓励以分布式风电、光伏等为主要电源的“智慧微网”建设,与工业、建筑、交通等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

4.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抢抓新能源产业大发展的有利时机,依托平凉工业园区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光电产业园,谋划实施晶体硅、风轮、支架等光伏风电设备和配件生产项目,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积极招商引进新能源、新材料上、中、下游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积极支持中煤、山能等大型煤炭企业在平设立研发基地,建设煤矿采、掘、支护装备及电器、监控等智能设备生产线,培育煤炭开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

专栏12能源新产业项目

1.氢能:支持华亭煤业集团电解水制氢项目建设,探索推进氢能与二氧化碳合成绿色甲醇和甲醇变换工段加氢制甲醇项目。

2.储能:论证建设压缩空气储能设施,探索实施氢储能和蓄冷蓄热储能等新型储能项目。

3.综合智慧能源:因地制宜建设风能、太阳能、天然气等多能协调互补的“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能源系统。

4.装备制造:实施晶体硅及电芯端、煤矿重装成套装备招商引资项目。

(三)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积极推进“零碳”产业园及示范城市建设,创建新能源使用比例高、电源建设与电网调度协调发展、各具特色的“零碳”产业园。实施建筑效能提升工程、稳步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大力倡导绿色交通,鼓励公共交通及大型矿山用车等专用车辆实施新能源替代,推动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的燃油汽车。支持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普通国省干线服务区(停车区)、公路客运场站和大型公共停车场等区域布局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四)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严格按照国家和省上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政策要求,加快培育发展配售电环节独立市场主体,健全完善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有机衔接机制,推动工商业用户直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完善电力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全面放开竞争性环节电价。落实深化油气市场化改革的政策,为各类资源主体和下游市场用户开展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加强天然气管输价格和成本监审,建立上中下游天然气价格联动机制。加大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力度。

四、构建能源安全生产体系

(一)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强化煤矿安全基础管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煤矿生产能力管理,规范产能核定工作,督促所有生产煤矿严格按照核定的生产能力组织生产,坚决杜绝煤矿超能力生产。深化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牢固树立区域治理、综合治理、超前治理的治灾理念,严格落实瓦斯、水害、冒顶、机电事故防范措施。加强关闭、停产、技改、基建矿井安全生产监管,严防各类事故发生。深化安全教育培训,落实企业安全培训主体责任,推进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持续提升。

(二)加强油气管道保护。健全管道保护制度体系,深入贯彻落实油气管道保护“一法一条例”,抓好宣传教育培训,提高管道保护意识和水平。加强管道保护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依法履行管道保护职责,做好组织排除管道外部重大安全隐患工作。依法依规履行管道保护监管职责,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督促管道企业坚决落实主体责任。健全管道保护监控体系,完善油气管道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功能,加强信息数据采集、共享、使用和管理,提高管道保护信息管理水平。加快高后果区管道保护视频动态监控建设。到2025年,途经人员密集型高后果区管道保护全部实现视频动态监控。

(三)加强电力安全运行。督促发电企业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网络,强化内部安全评价机制,实行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强化设备及生产环境安全治理,做好设备定期维护、保养和试验工作,提高设备管理水平。深化电网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加强主设备运行状态监控,确保换流站和变电站安全可靠运行。加强电力系统网络安全监管,提升电力行业网络安全综合检测预警及感知能力,实现全天候、全场景、全链路的电力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联动响应。深化电力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加强电网安全风险研究试验,提升网源荷储协调互动能力,提高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水平。

五、加大能源惠民服务力度

(一)加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坚持“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创新机制为动力,强化地企协作,整合各类项目,加大投入力度,坚持标本兼治,不断探索完善采煤沉陷区治理的长效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沉陷区治理,逐步改变治理资金投入单一的格局,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增加有效投资、实施综合治理,扩大沉陷区治理面积,改善发展条件。因地制宜确定避险安置、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接续替代产业平台建设等重点任务。统筹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利用,盘活沉陷区土地资源。重点实施华亭、崇信、灵台等县市采煤沉陷区、水土环境污染和崆峒、庄浪、静宁矿山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整治修复,开展采矿集中区矿区污染治理试点示范。加强崆峒、泾川石油勘探开采场地的生态修复和治理,建立土地复垦费征收使用管理制度,大力提升矿区土地复垦率。

(二)大力实施能源惠民利民工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行动,多途径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带动农户增收。推广光伏与现代农业、畜禽养殖相结合的“光伏+”综合利用模式,增加农村群众创收途径。鼓励使用节能、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运输工具,完善加气站、充电站(桩)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全部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完善充电基础设施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电网间能量流、信息流和业务流双向联通。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农网建设标准和装备水平,服务新农村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旅游以及农村消费升级用电需求。坚持多种形式推进农村燃气建设,提高农村燃气覆盖面。减少天然气供应中间层级,降低供应成本,合理核定天然气供应价格。强化散煤销售监管和煤质抽检力度,落实洁净型煤财政补贴政策,平凉中心城区及各县(市)城区全部使用洁净型煤,其他地区倡导使用洁净型煤。

(三)不断优化冬季供暖方式。优先发展集中供暖,加快推进集中供热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集中供热难以覆盖区域,实施各类分散式清洁供暖。进一步推进实施“热源侧”和“用户侧”提升改造,完成燃煤供暖设施清洁化改造。加快推进平凉中心城区、各县(市)城区及城乡结合部周边乡镇居民小火炉和土炕清洁化改造,通过煤改气、煤改电、煤改太阳能以及洁净煤替代等多种形式,集中对城中村以及城郊周边居民推行冬季清洁供暖。支持具备工业余热供热条件的工业企业,采用背压式机组改造等方式,开展工业余热供暖,实现附近企业、临近居民、周边村镇集中供热。持续推广以“洁净型煤+环保炉具”、电能、分布式光伏、秸秆固化成型燃料供热为主的供暖模式,在移民搬迁、旧村改造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探索打造“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多能互补清洁供暖试点,不断提高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比重,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第四章保障措施

一、突出规划引领

围绕规划重点任务,建立规划与项目一体化管理机制,促进规划有效落实,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做好与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及国土空间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其他市级专项规划的衔接和协调,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形成能源主管部门统筹、多部门参与机制,合力推进规划落实。

二、完善要素保障

全面落实国家、省上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能源发展的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建立用能权交易制度,完善能耗指标收储使用管理,保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加大对清洁低碳能源项目、供应安全保障项目投融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发行与能源相关的绿色信贷、绿色债权等产品,对传统能源升级改造、清洁能源发展给予积极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拓宽能源转型发展融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扶持力度,做好煤炭生产基地、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

三、加强监督管理

围绕市“十四五”能源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督促各县(市、区)研究制定推动能源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进度安排,确保各项政策措施有效落实。建立健全“动态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体系,及时做好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根据中期评估情况及时调整优化相关目标任务,适时总结和推广规划实施典型经验。

四、强化保障服务

支持能源企业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落实各类人才引进政策,强化高层次人才公寓、教育、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培育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打造能源高端智库,为全市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积极开展能源领域的合作交流,搭建科技合作平台,推进资源开放共享。建立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定期开展调度,掌握项目进展,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第五章环境影响

本规划围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以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为主线,严控能源消费增长,强化节能环保优先,统筹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着力推进煤炭分质转化利用产业链建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力求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令第559号)规定,本规划已编制《平凉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环境影响篇章》,对全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影响提出了预防减缓措施,并对规划进行了优化调整。经评估论证,规划实施所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1. 《山西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发布
    2022-06-16
  2. 贵州省关于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2022-06-07
  3. 发改委 能源局:大力推广生态修复类新能源项目 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2022-05-30
  4. 加强固废综合利用和生态修复治理 山西发布促进煤炭绿色开采的意见
    2022-05-18
  5.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 (2022年版)》
    2022-05-10
  6.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源和煤炭消费等(减)量替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
    2022-05-10
  7.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2022-04-20
  8.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 “十四五”规划发布!
    2022-04-20
  9. 吉林人大冯利伟代表:把新能源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新动力
    2022-02-24
  10. 威达环保荣登安徽省首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企业重点培育名单!
    2022-01-10
  11. 安徽省发布第一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重点项目
    2022-01-06
  12. 安徽省发布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第一批重点培育企业名单
    2022-01-06
  13. 安徽省发布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第一批重点合作园区
    2022-01-06
  14. 生态环境部负责人就《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指南 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等七项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指南答记者问
    2022-01-02
  15. 生态环境部印发《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指南 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等七项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指南
    202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