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的
《德州市2022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点》印发 制定47项重点任务
《德州市2022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点》印发 制定47项重点任务日前,山东省德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德州市2022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点》,安排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新增产能、扎实开展挥
日前,山东省德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德州市2022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点》,安排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新增产能、扎实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加强排污单位监测等47项重点工作过任务,详情如下:
德州市2022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点
为全面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要点。
一、主要目标
实现2022年空气质量总体改善任务:PM2.5年均浓度不高于42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浓度不高于85微克/立方米,O3年均浓度不高于172微克/立方米,SO2、NO2持续改善,重污染天数持续减少,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63.8%,各县(市、区)平均降尘强度控制在7吨/月·平方公里以下。
二、重点任务
(一)产业结构调整
1.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新增产能。严禁新增钢铁、焦化、铸造、水泥和平板玻璃等产能;严格执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整合替代项目停产后,新项目方可投产。〔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审批服务局配合,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落实。以下均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落实,不再一一列出。〕新增“两高”行业项目必须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减量替代的要求。(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2.坚决淘汰重点行业落后产能。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制定年度落后产能淘汰计划,明确淘汰设备名单和时间进度要求,加强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落实钢铁行业限制类装备分年度退出时间表,2022年年底前完成436万吨炼铁产能置换计划。(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配合)
3.持续巩固“散乱污”企业整治工作成果。持续动态监管,乡镇(街道)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发挥网格监管作用,发现一起、整治一起,做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坚决防止已关停取缔的“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
4.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根据《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德政字〔2021〕19号),对大气环境优先保护区、大气环境重点管控区和一般管控区,实施分级分区管理。督促企业按照相应区域排放限值升级改造治污设施,确保稳定达标排放。纳入大气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企业,按照重点控制区要求严格管理。(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审批服务局、市自然资源局配合)
5.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充分发挥“链长制”作用,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补链延链强链全过程,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培育一批绿色设计企业、绿色示范工厂、绿色示范园区。深入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配合)积极培育绿色环保产业,壮大环保制造业,发展环境服务业,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配合)
(二)能源结构调整
6.持续推进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强化全市及各县(市、区)煤炭、油品、天然气消费总量统计管理。(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严格落实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政策要求,分解细化控煤任务。2022年,全市煤炭压减完成省下达任务目标。(市发展改革委牵头)按照集中使用、清洁利用原则,对以煤、石油焦、渣油、重油等为燃料的锅炉和工业炉窑,加快使用清洁低碳能源以及工厂余热、电力热力等进行替代。(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
7.推动集中供热供暖。加强集中供热热源和配套管网建设,扩大集中供热范围。集中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采用小型供暖锅炉(含燃气)供暖的单位加快改为集中供热,不再新建燃气、生物质等集中式取暖设施。(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牵头)
8.全面推进清洁取暖改造。本着“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的原则,科学实施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取暖季前完成省定改造任务。强化农村地区已完成气、电代煤改造工程的日常运行维护和保障。加强中心城区和县(市、区)建成区商铺供热、供气保障,落实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清洁取暖保障。(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市城管局、国网德州供电公司配合)
9.加强散煤管控。强化散煤运输环节执法检查,杜绝劣质煤炭流入市场。(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强化煤炭销售环节质量监管,组织各县(市、区)排查煤炭销售点。开展销售环节煤炭质量检测,依法查处销售不符合质量标准煤炭的违法行为。(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坚持“冬病夏治”,全面遏制燃用劣质煤炭,对未完成清洁取暖替代、气源或其他清洁能源不能保障的区域,建立确村确户清单,按照实事求是原则,实行清洁型煤和成型生物质燃料兜底,做好2022—2023年度取暖季燃料和环保炉具供应保障工作,确保群众温暖清洁过冬。(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国网德州供电公司配合)
10.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因地制宜,统筹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发电、工业供热、民用采暖等领域推广应用。到2022年年底,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32%以上。(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牵头)
11.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对已整体完成清洁取暖改造并稳定运行且已划定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区域,各县(市、区)要加强监督检查,防止散煤复烧。禁燃区内,禁止新建、扩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已建成的要限期改用清洁能源。〔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负责〕依法查处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销售不符合相应要求煤炭的违法行为。(市市场监管局牵头)
12.全面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继续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火电行业严格入炉煤质的管理,实施用能、用煤精细化管理,对标国内先进,开展燃煤机组能效对标行动,进一步降低发电煤耗。氯碱行业电解单元吨碱能耗强度由360千克标准煤下降到325千克标准煤。(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积极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提高重点用能行业、设备能源利用效率,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符合能耗限额有关要求。(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审批服务局配合)强化建筑节能,积极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积极申报高星级绿色建筑标识,促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
(三)运输结构调整
13.加强机动车通行管理。按照《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优化中心城区货运车辆通行管理的通告》(德政字〔2020〕21号)要求,严格落实禁限行政策。(市公安局牵头)合理规划绕城路线,规划建设城区西部绕城交通线路,同时南北各建设一条内外连接线路,保障重型柴油货车绕行运河大道,解决西部城区群众出行安全和机动车污染问题。(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配合)各县(市、区)根据辖区道路现状及规划,合理优化货运车辆绕行线路。〔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负责〕
14.加大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力度。新建、改建和扩建涉及大宗物料运输的建设项目,原则上不得采用公路运输。提高已有铁路专用线运输能力,增加铁路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量,具有铁路专用线的大型工矿企业和新建物流园区,煤炭、焦炭、铁矿石等大宗货物铁路运输比例原则上保持在80%以上。大力发展公铁水空多式联运,重点开展煤炭、木材、商品车等货种跨区域转运及分拨。畅通衔接体系,打造区域型多式联运周转中心。(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
15.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落实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的任务要求。财政资金购买的公交车、公务用车及市政、环卫车辆,除特殊工作要求和特种车型外,优先采用新能源车,力争实现全覆盖。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车辆采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的比例保持在80%以上,力争做到全覆盖。(市国资委、市机关事务保障中心、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局、市邮政管理局、市财政局牵头)在交通枢纽、批发市场、快递转运中心、物流园区等建设加氢、充电基础设施。(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邮政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6.强化油品质量监管。动态取缔黑加油站点、流动加油车,加强不达标油品追踪倒查,查处劣质油品存储销售集散地和生产加工企业,消除违法生产、销售假劣油品行为。(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牵头)强化加油站点车用油品和车用尿素抽检,实现年度全覆盖,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市市场监管局牵头)
17.加快推进柴油货车治理。加强国六及以下重型柴油货车环保达标监管。落实新生产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严禁注册登记不符合国家第六阶段排放标准要求的重型柴油车。加速淘汰高排放、老旧柴油货车。(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牵头)按照《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转发〈关于建立实施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通知〉的通知》(鲁环发〔2020〕36号)要求,推进实施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落实。(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加大柴油货车监管力度,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严厉打击机动车超标排放行为。(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监督检查,严格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严厉打击检验机构伪造检验结果、出具虚假报告等违法行为。(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8.实施新车源头管控。严格执行国家新生产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加大非免检车辆注册登记前的上线检测检查力度。(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19.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管理。按照《山东省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规定》,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执法检查,推进落实信息登记管理制度,动态开展登记号码和喷码工作。按要求推动国一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更新,统筹推进“油品、机械、场地”系统治理。积极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安装定位系统。根据省级要求,调整划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禁止使用区内禁止使用冒黑烟等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将超标排放突出的施工单位依法纳入失信企业名单。(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配合)住房城乡建设、城管、交通运输、水利、公路等部门应当督促所管辖工地禁止使用未经生态环境部门编码登记的非道路移动机械。试行将使用国三及以上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等污染控制措施纳入工程招投标文件。(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分别牵头)
(四)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调整
20.持续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定位,加快发展低化肥、低农药、低水耗、高产出的现代化种植业。稳步向化肥使用量2023年减量3%的目标推进;在农业病虫害发生平稳、农作物种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稳步向化学农药使用量2023年减量6%的目标推进。(市农业农村局牵头)
21.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减少氨挥发排放。引导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实现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加强监管。积极推广“养殖—粪污处理—种植”结合的生态农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左右。(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配合)
22.持续开展增绿行动。对未利用土地、沙化地、道路两侧实施造林绿化,对城市建成区裸露地面及时开展增绿补绿,对老化、退化和低效林分类进行改造提升,完成年度绿化造林任务。(市自然资源局、市城管局牵头)
(五)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
23.扎实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加强PM2.5和O3协同控制,持续开展VOCs分级监管工作。以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以及油品储运销为重点,形成年度整治任务清单,6月底前完成年度整治工作。6月底前,对石化、化工行业企业以及存在有机溶剂储罐的企业,完成新一轮LDAR泄漏检测和修复。科学引导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开展夏秋季错时生产调控,重点行业企业合理制定全年停产检修计划,降低臭氧浓度峰值。推进VOCs排放速率大于等于1kg/h的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市生态环境局牵头)持续提高水性建筑涂料源头替代比例。(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
24.开展油气回收治理攻坚。各县(市、区)对辖区内所有加油站、储油库进行全面摸排,建立清单。对油气回收设施开展全面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推进中心城区、县(市、区)建成区加油站开展治污设施升级改造,同步开展油气回收系统关键工况参数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工作,6月底前确保所有加油站稳定达标排放。(市生态环境局牵头)汽油运输油罐车按照有关标准规定完成年度监测,确保油气回收设施正常运行。(市交通运输局牵头)
25.加强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监管。加强燃煤机组、锅炉、钢铁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控,确保按照超低排放要求运行。按照省统一部署,推进焦化、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全面执行国家和省大气污染物相应时段排放标准要求,落实监督性监测相关要求。重点开展工业炉窑提升改造工作,12月底前,全市工业炉窑完成升级改造,淘汰不稳定达标的简易脱硫设施,确保达到相应排放标准;全市工业炉窑按照应安尽安的原则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并联网。(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26.严格控制氨逃逸。加强氮肥、纯碱等行业生产工艺环节无组织排放氨的收集处理,推进主要排氨生产环节深度治理。以火电、水泥、玻璃等行业为重点,定期开展氨逃逸监督性检测。(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27.强化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控制管理。全面加强钢铁、建材、焦化、铸造等重点行业无组织排放监管,动态更新管理台账,常态化落实抑尘控尘措施,确保达到物料(含废渣)运输、装卸、储存、转移以及企业生产工艺过程等无组织排放管控要求。(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28.加强垃圾焚烧企业监管。垃圾焚烧企业在确保达到“三线一单”分级管控标准的前提下,通过设备升级、细化管理,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六)强化面源污染治理
29.加强道路扬尘治理。道路源实现全天候常态化管控,中心城区、县(市、区)建成区全面提高机械保洁能力和水平,主次干道湿式机扫率确保达到90%以上,深度保洁标准比例达到40%以上。对支路、慢车道、人行道,机扫、冲洗率达到40%以上。对重点区域道路,除特殊天气按需确定次数外,显著增加洒水频次。对各类工地、物料堆场、渣土消纳场等出入口道路,重点加强清扫保洁。(市城管局牵头)进一步提高国省干道、县乡公路湿式机扫作业覆盖面,周边人口集中、机动车流量大、环境敏感的重点路段实现全覆盖,确保道路整洁无积土积尘。(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牵头)
30.加强施工工地扬尘管理。健全完善施工工地动态管理清单,全面落实监管责任人公示制度。落实全天候常态化精细化管理。建筑工地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措施,根据施工阶段细化扬尘防控措施,防止扬尘高空传输,禁止高空抛撒施工垃圾。规模以上建筑工地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和扬尘自动在线监测设备,并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确保正常运行。(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配合)拆除工地必须湿法作业。暂不能对开工的裸露建设用地和裸露空置地块,应及时全部覆盖或绿化。线性施工工程必须采取扬尘防控措施,实行分段作业,突出抓好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扬尘管控。加强监督执法,将扬尘违法行为等不良信息纳入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因扬尘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城管局、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牵头)
31.加强物料运输扬尘治理。渣土等物料运输车辆,采取密闭运输,按照规定安装卫星定位装置,按规定线路、时间行驶,运输过程不得遗撒、泄漏物料污染路面,进出场要清洗。对不符合规定上路行驶的,依法依规严厉查处,并督促整改到位。(市城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2.加强物料堆场扬尘治理。各类物料堆场严格落实物料封闭贮存、物料覆盖、封闭输送、喷淋降尘、道路硬化、洒水保洁、车辆清洗等控尘抑尘措施。(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牵头)
33.强化场地扬尘专项整治。实现物流园区、停车场地(含临时停车场)等场地污染源地面硬化、出入口车辆冲洗、场地喷淋和湿扫,其他裸露地面采取铺装、绿化等防尘抑尘措施。以中心城区与县(市、区)建成区及周边、国省干道两侧、物流园区和聚集地等为重点,全面排查大型车停车场、大型车维修点的停车场地,建立问题台账清单,逐一销号整治。(市城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牵头,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配合)
34.加强餐饮油烟监管。健全完善餐饮服务单位动态管理清单,每月开展监督抽测。规范餐饮油烟治理水平差的小散餐饮单位,确保全部配套油烟收集净化装置并定期维护;3灶及以上餐饮单位全部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加强动态排查监管,严厉打击露天烧烤、油烟直排行为。(市城管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配合)
35.加强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管理。严格执行《德州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强化执法监管和舆论宣传引导,减少燃放烟花爆竹污染。(市公安局牵头)
36.强化秸秆禁烧管控。落实地方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完善网格化监管体系,压实乡镇(街道)禁烧责任。推进“人防”“技防”结合,积极探索创新巡查方式和手段,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专项巡查,保持严打焚烧秸秆违法行为高压态势。(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增强农民秸秆利用和禁烧的主动性自觉性。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市农业农村局牵头)
(七)加强监测监管
37.加强排污单位监测。制定2022年度大气污染物重点排污单位名录,按照应装尽装、应联尽联原则,进一步扩大在线监测设备安装和联网覆盖范围。对重点企业废气排放源在线监测按年度计划开展监督性比对,确保在线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38.加强企业新改扩建涉气项目监管。对2021年企业自行验收的新改扩建涉大气污染物排放项目全面组织涉气环节监测数据审核,并组织完成至少一次监督性监测。对存在批建不一、超标排污、验收监测不严不实等突出问题的项目,依规依法查处项目建设企业、第三方咨询机构和监测机构。(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39.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管。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监督检查,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监管作为“底线”工作抓,严厉打击不规范监测行为,依法查处并通报违规违法监测机构及相关企业。通过对排污单位监督抽测、日常检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加强第三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运维机构监管,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
40.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体系。9月底前,完成应急减排清单修订,做到涉气企业全覆盖,纳入清单的工业企业制定“一厂一策”操作方案,采取差异化减排措施,明确不同预警等级下的减排措施和减排量,防止“一刀切”。10月底前,根据省级要求修订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41.持续开展重点行业(新增)绩效分级差异化减排。推行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根据环保绩效水平将企业分为A级、B(含B-)级、C级、D级以及引领性和非引领性不同等级。在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对绩效水平高的工业企业减免减排措施,对绩效水平低的工业企业严格减排措施。9月底前,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评级工作。(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42.积极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根据国家、省统一部署或本地空气质量预测分析,及时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相应级别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应急减排措施落实到位。配合做好国家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工作。严格控制重点企业排放总量,各县(市、区)重点企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在线监测排放总量控制在2019年排放水平以下。(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三、保障措施
43.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综合协调作用,增强协调调度、督查督办能力,巩固完善常态化、实体化运转机制,明确职责定位,充实并固定工作人员,切实提高工作执行力。压实大气污染防治相关专业委员会牵头抓总和行业治理责任,增强统筹协调、督促落实能力;压实县乡属地管理责任,增强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打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保障生态治理的一体化、高效化、常态化。(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牵头)
44.强化科技支撑。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统筹谋划大气污染防治大数据应用。深化“一市一策”课题研究,创新开展“一县一策”驻点研究,开展重点企业治理理论和现场检查技术培训,通过浓度实测、典型问题剖析等方式,对市县生态环境系统工作人员进行传帮带教,提高理论认知和执法水平。推动建设治污标杆企业,引进示范技术,推动大气治污精准化、科学化。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装备水平。(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45.强化监督帮扶。围绕大气污染防治主要任务,整合执法、监测、行业专家等力量,做好监督帮扶。向企业宣传大气污染治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引导企业自觉守法。精准有效开展环境监督执法,对发现的问题,既督促企业严格整改到位,也加强指导帮扶。在“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油品质量监管、涉VOCs产品质量监管、柴油车尾气排放抽查、扬尘管控等领域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形成执法合力。对企业进行评级分类,对A类企业实施免扰制度。(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牵头)
46.强化考核通报。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健全完善生态环境考核奖惩机制,对环境空气质量、降尘量等指标进行考核通报,奖优惩劣,督促各级各部门落实大气污染治理责任。将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考核结果纳入市直部门单位、县(市、区)年终考核。(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牵头)
47.倡导共享共治。倡导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动员全社会共同行动。综合运用新闻媒体、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各类载体,组织开展规划宣传,积极营造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推动规划实施的舆论范围。完善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公众积极提供环境违法行为线索,曝光典型违法案例。大力推动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倡导志愿服务行动,鼓励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共同改善空气质量。(市委宣传部、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
生态环境部:确保疫情防控期间环境质量安全 防止疫情次生灾害2024-08-19
-
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如何做?生态环境部这样要求2024-08-19
-
生态环境部:将疫情防治过程中产生的感染性医疗废物实行分类分流管理2024-08-19
-
广东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2022-05-11
-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致全省排污单位的一封公开信2022-05-11
-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 (2022年版)》2022-05-10
-
关于《眉山市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的公示2022-05-10
-
长江大保护战略下科技支撑长江生态环境治理的几点思考2022-05-10
-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源和煤炭消费等(减)量替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2022-05-10
-
吉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征求意见稿)发布2022-05-09
-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征集北京市危险废物鉴别专家委员会成员和专家库专家的函2022-05-08
-
上海:关于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管理服务企业复工复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2-05-08
-
生态环境部发布《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8月1日起实施2022-05-08
-
四川内江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2022-05-07
-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合作协议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