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固沟保塬 打造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的翠绿明珠——中建生态环境在董志塬上探索海绵建设新路

来源:环保节能网
时间:2022-02-28 11:01:43
热度:

固沟保塬 打造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的翠绿明珠——中建生态环境在董志塬上探索海绵建设新路海绵城市建设 城市内涝防治 中建生态环境水处理网讯: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 城市内涝防治 中建生态环境

水处理网讯: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中建生态环境近年来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探索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投身海绵城市建设,形成了集“渗、滞、蓄、净、用、排”于一体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在城市内涝防治、水环境质量提高和水生态健康改善等方面收获显著成效。

2月23日,新华社客户端刊发《固沟保塬,打造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的翠绿明珠》,讲述中建生态环境在“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上探索海绵建设新路,助力甘肃省庆阳市打造天蓝、水碧、城美的生态宜居城市的故事。

这里曾是名儒先贤王符探究学道、著书立说的“豳州”古郡,这里是陇东先民兼济天下、誉满古今的“陇东粮仓”,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的高速公路——“秦直古道”,这里有世界上最壮观的动物化石——“黄河古象”,古有“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边”之说,这里就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素有“天下黄土第一塬”之称的董志塬。

董志塬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境内,平坦而细腻的黄土层,让这里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近年来,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董志塬的面积较民国时期已仅剩三分之二,每年有近1.68亿吨的泥沙由泾河、葫芦河等流入黄河,泥沙量占黄河流域入黄泥沙的十分之一,占甘肃省入黄泥沙的三分之一。庆阳市更是典型的西部缺水型城市,降雨季节集中,区域分布不均,年均降雨量仅560毫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

保卫黄河,势在必行!如何科学、有效地解决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成为了一道难题。这一切,在2016年4月迎来了转机。16年,庆阳市入围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在结合城市更新行动中,一场针对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湿陷性地质地貌特征和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的海绵城市建设固沟保塬战随即打响。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让我们的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实现降水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缺水时‘反哺’并加以利用的水生态循环。”中建生态环境庆阳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负责人孙金顺说道,对于这位曾经参与过西安市空军工程大学、福州香格里拉、西安欧亚经济论坛、玉树灾后重建等项目的央企建设者来说,在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开展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全新的课题。

攻坚克难排水防涝

庆阳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内涝时有发生,雨水下塬集中排放,每年不仅有约42公顷的土地被雨水吞噬,还有近1.2亿吨的泥沙由泾河带入黄河。

“以前一到汛期就‘大什字游船,小什字看海’,老城区很多路口都积水,雨水大的时候都没法下脚,鞋都是湿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老人来讲,出行很困难。”家住庆阳市西峰区解放东路张三巷的张永寿老人说。

为解决庆阳市老城区内涝突出、溢流污染严重、现状径流控制率偏低等问题,孙金顺带领中国建筑庆阳项目团队迎难而上,以“拦客水、通出路、提标准、强集水、排积水、蓄涝水”为建设思路,同步实施主干道路雨污分流制、管渠提标改造工程,克服施工现场条件受限、工期紧张、施工难度大、周边环境复杂等诸多困难,最终按计划节点完成内涝治理工程,保证了雨水排放,经受了2021年度庆阳市西峰区几次较大降雨考验,保障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针对地下管线复杂,获取精准的管线资料较难的问题,项目团队克服困难采用探地雷达、管线探测仪、GPS、全站仪等多种设备结合对内涝管线进行准确探测,为项目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精准的数据。

“针对老城区内涝严重、改造难度大的问题,我们新建了直径800-1800毫米的雨水和污水管道,实现了雨污分流,废除了几十年前老旧的砖箍涵,不仅解决了老城区内涝问题,还解决了合排的环境污染问题。”孙金顺说,这是市内17条内涝项目治理工程之一,以前雨污水合流,雨季汛期会发生内涝,通过实施雨水管网项目,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同时我们还实施了国内少有的大管径(d2800)钢筋混凝土雨水管道土压平衡机械顶管。通过实施内涝治理项目,构建了城市内涝防御体系,彻底消除城区部分地段在汛期长期积水现象。海绵改造后,城市雨水管网达到了5年一遇降雨不积水,30年一遇暴雨不内涝的防洪标准。”孙金顺说,通过海绵城市内涝治理项目建设,新增城市雨水管网52公里,污水管网56.8公里,治理黑臭涝池5处,消除内涝点17处,彻底解决老城区雨污混流、地下管网建设标准低和排水不畅等问题,破解了城市内涝顽疾,提升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创新理念海绵改造

为使城市实现能透水、有弹性、有活力,孙金顺带领项目团队对老旧道路、住宅小区、机关单位和校园进行海绵化改造。

走进海绵化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橙色与绿色相结合的海绵化改造广场,“深藏不漏”的地下蓄水池、美丽的生态树池、色泽鲜艳的透水砖、吸水力超强的塑胶跑道等海绵元素,不仅提升了校园的“颜值”,更增强了校园的功能性,师生们彻底告别了小雨湿鞋、大雨淌水的历史。

“项目人员多次向校方、师生、家长多方征求意见,通过反复商议,最终确定设计方案,精益求精,给校园换了新装,给孩子们一个全新的世界。”黄官寨实验学校校长齐建伟说道。“海绵理念”进校园不仅让校园变得更美丽,也让孩子们对水资源概念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要保护水资源。齐建伟说:“如今校园变成了海绵学校,学生成了‘海绵宝宝’。”

“我们建设的中水系统管道全部连通,中水资源利用率从不到15%提高到62%,雨水、中水综合利用,整体经济效益在亿元以上。”孙金顺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的中水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可以为湖体补水,也可浇灌绿地和冲洗路面。

结合黄河中上游庆阳湿陷性黄土地质特点,在海绵城市规定动作创建基础上,孙金顺带领项目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从源头、过程到末端系统化治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水土少流失,水源有保证,这就是我们建设庆阳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也是我们对庆阳市人民的交代”孙金顺说道。

固沟保塬为民解忧

沟道海绵治理项目是彰显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特色,实现庆阳“固沟保源、护城治河”目标的关键项目。通过建成海绵森林公园,可以起到蓄水保土,涵养水体,控制污染,减轻冲刷,防治灾害,保障安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为市民休闲提供怡人空间,提升城市形象,促进产业转型,改善了沟道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

在庆阳市张铁沟沟道治理海绵工程现场,沟道内的涵管和箱涵都已完成施工,塬面上栽植着各类树木。“张铁沟沟道与兰州路直线距离不足50米,如果不及时治理,危险显而易见。”孙金顺说,“庆阳市城区周边总共有34条沟道,而张铁沟、火巷沟对城区的危害最大。以前雨水、污水合流排放,还对马莲河、蒲河、渭河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污染。”

庆阳市结合市情实际,将海绵城市建设与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沟壑区固沟保塬工作统筹谋划,开展试点;在建设思路上,项目团队把“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控源、拦沙、固沟、护城、治河”的固沟保塬理念融会贯通。

“以前水到沟头是漫流,如今塬面上的固沟保塬工程源头上调整排水流向,整治后沟头高,塬面低,避免了对塬面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孙金顺说,在海绵化建设改造中,对下沟采取了箱涵措施,沟道下还以塘坝形式实施了5个大型的水面,在水面之间设置了12级的跌水,并安装雨污一体处理泵站进行生物净化。同时,对一些危险的山体、塬面进行削坡处理,并选用本地适生的树种进行绿化。

项目团队还在城市周边沟道修筑拦蓄坝,种植防护林,建设生态湿地,达到“固沟保塬、护城治河”目的。另外,规划实施火巷沟、张铁沟综合治理项目,提出“塬面整治与沟道治理并重,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共举”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海绵城市与“固沟保塬护城治河”的有机结合,打造火巷沟森林公园、张铁沟海绵公园,新建23座拦蓄坝,12万平方米生态湿地,新增36万立方米调蓄容积,使试点区域每年每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量由6988吨减少到1988吨以内,有效遏制了塬面萎缩,防止水土流失。

有人说,如果把黄土高原比作一顶皇冠,陇东黄土高原就是皇冠上那块宝石。庆阳市作为国内唯一一个提出对黄河流域水土流失进行控制的国家海绵试点城市,短短五年时间,从水土流失严重走向生态防护屏障,中国建筑的建设团队们用汗水浇灌出绿色,使庆阳成为黄土高原上最耀眼的翠绿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