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佛山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公开征求意见稿)

来源:环保节能网
时间:2022-01-24 11:01:24
热度:

佛山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公开征求意见稿)无废城市 固体废物 佛山固废网讯: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

无废城市 固体废物 佛山

固废网讯: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结合国家试点工作经验和佛山实际,佛山印发《》佛山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公开征求意见稿)》。

佛山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公开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结合国家试点工作经验和佛山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强化制度、技术、市场、监管等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发挥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为全面塑造佛山发展新形态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政主导,实现多元共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无废试验区”建设工作格局。建立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协同增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发挥园区、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发动并依托群众,营造良好的浓厚氛围。

坚持目标导向,提升治理水平。以持续提升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为目标,以解决工业固体废物出路、回收体系不规范、资源化利用水平低、铝灰等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渠道不畅等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加快补齐资源化利用短板,提升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

坚持系统谋划,做好区域统筹。以大湾区极点带动作用下的绿色发展为引领,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以“广佛同城”的区域视角统筹考虑、系统谋划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下的“无废试验区”建设行动路线图。

坚持依法治理,形成长效机制。运用金融工具开展固体废物治理等新要求,善用地方立法权,健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优势,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为“无废试验区”建设提供支撑保障。

(三)试点范围和目标

1.试点范围:佛山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范围为佛山市全域,包括下辖的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五个区。试点基准年为2020年,以“市级主导、市区同创”的形式全面开展“无废试验区”建设工作,争取纳入“十四五”国家“无废城市”建设。

2.试点目标:到2023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水平全面提升,固体废物多元共治体系初步形成,培育一批区域典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龙头企业,危险废物实现全面安全管控,主要农业废弃物实现有效利用。借助信息化手段,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市级主导,促进禅城区精致发展,助力南海区高质量发展,突出顺德区新发展理念,强化高明区湾区枢纽功能,支撑三水区产业聚集发展,形成错落有致的“市区同创”格局,共同融入无废试验区协同机制建设。到2025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稳步下降,综合利用水平和比例大幅提升,区域处置设施缺口基本补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明显;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固体废物全过程“可查询、可追溯、可监管”;“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区域联动合作的频次和形式更加广泛深入多样。

二、主要任务

(一)推行工业绿色生产,加快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1.推行绿色工业生产

鼓励和支持装备制造、电器电子产品制造、汽车制造、陶瓷等建材生产等佛山重点行业在生产服务过程中实施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将绿色低碳循环理念融入工业设计、生产、回收利用全过程,打造“设计-生产-回收拆解-再生利用”全环节的汽车行业和“铝型材-建材”两大特色资源循环产业链,大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发挥南海经济开发区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佛山禅城经济开发区、佛山高明沧江工业园区等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的验收,促进源头减量,增产增效。全面推动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选择固体废物减量化效果显著的作为“无废园区”。支持工业企业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鼓励建材等行业企业开展低值工业固体废物的协同利用,最大限度实现炉渣、粉煤灰、铝灰等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牵头,各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以下任务涉及各区人民政府落实的,不再列出)

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导向,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以三龙湾科技城为核心,以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目标,构建“一环创新圈”,促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及共享。到2023年底,推动打造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平台,推进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制造、工业行业降碳等技术研发和集成。(佛山中德工业区(三龙湾)管委会、市科技局)持续推进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氢能)建设。(南海区人民政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探索制定佛山市重点行业工业企业碳排放清单编制指南,引导重点行业工业企业编制碳排放清单。(市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大力研发固体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以攻关铝灰、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等产生量大、处置难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为重点,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宽综合利用途径,开发综合利用产品并提高产品质量。支持佛山市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佛山市资源与环境保护建筑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市工程中心加强与国家级、省级相关科研单位的合作,共同建设本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打造全国唯一“制造业转型升级试点”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试验田”。有针对性开展降低单位工业产值产废强度、铝灰、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废盐等行业,地方急难愁盼的减量化和安全高效利用技术的研发、中试转化、共性难点技术公关。(市科技局、生态环境局)

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严格落实产业准入制度,重点推进金属制品、陶瓷建材、纺织服装、现代家具、食品饮料等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打造绿色清洁生产示范产业园区,提升环境管理水平,从源头上减少废物的产生、加强物料的循环利用,实施能效提升、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推动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市生态环境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2.加快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积极打造再生铝行业“无废”产业链,调整铝产业结构,完善废铝资源回收、分选和加工网络,提高再生铝产量,注重再生铝保级利用。推动陶瓷生产大型数字化成套装备绿色设计平台建设项目,将绿色设计理论和方法贯穿于陶瓷生产大型成套设备的研发攻关,有效降低陶瓷生产过程碳排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生态环境局)

加快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推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规模化、高值化、集约化发展。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固体废物利用产业,引导企业进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申报。加快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设施建设。培育固体废物循环产业链和资源化利用示范企业,实行“链长制”管理和技术帮扶。积极推进汽车、机械装备、金属加工、陶瓷、家电电子等本地产废行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促进企业、行业、园区间产业共生、原料互供和资源设施共享。(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生态环境局)

建立健全废塑料、废轮胎、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再生资源行业标准化体系,鼓励和引导再生利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行业集聚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学习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北京经开区和浙江绍兴废铅蓄电池生产企业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试点工作推动方式,倒逼“广佛”共同加快落实废铅酸蓄电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探索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应用于汽车产品、动力电池、废矿物油和废贵金属催化剂的可复制推广经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财政局、商务局、生态环境局)

全面实施绿色开采,到2023年底,全市绿色矿山建成率达到100%。积极推广绿色建筑,要求建设单位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委托设计、施工和监理,压实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严格落实的监管要求;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市自然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

实行建筑垃圾分类管理,落实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制度,强化建筑垃圾智能监管,引导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再利用,减少建筑垃圾排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集中场地建设。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质量。推动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市城管执法局、住房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局、交通运输局、轨道交通局、水利局等)

借助“广佛同城”经济圈优势,通过多渠道投资、技术改进、成果转化发展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建立“政府引导,行业搭台,企业唱戏”的规范区域性固体废物市场体系。加强对外合作,借鉴产业结构类似的浙江绍兴市和本省区位接近的深圳市等国家首批“无废城市”创建经验及成效评估总结模式,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团队,推动固废产业市场高标准建设,深化“深圳创新+佛山产业”的联动。(市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

发挥南海固体废物处理环保产业园的示范带头作用,形成收集、运输、处理闭环产业链条。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的协同处置,构建固体废物经过综合利用后最终形成产品的循环产业链。(市城管执法局、生态环境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生活垃圾资源化

1.倡导低碳发展,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分期分批开展“无废细胞”创建行动。在全市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推动公共机构无纸化办公,创建“无废机关细胞”。支持本地中国邮政和本地市场覆盖率较高的快递公司率先推进绿色包装应用,鼓励其他快递物流企业使用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建立绿色商场、绿色餐厅、绿色景区等绿色流通和服务主体的“无废细胞”标准体系,结合佛山本地陶瓷、醒狮、美食等文化特色,将“无废理念”融入本地生活场景。鼓励碧桂园、万家乐、格兰仕等著名企业借助品牌效应打造“无废总部”试点。到2023年底,形成对应不同生活场景的“无废细胞”标准体系,基本实现“广佛”范围内快递全面应用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市发展改革局、生态环境局、商务局、文广旅体局、市场监管局、机关事务管理局、邮政管理局)

加大“限塑令”执行力度,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扩大可降解塑料产品应用范围,推广应用生鲜产品可降解包装膜(袋)等可降解的替代产品。鼓励公众自带可循环利用的生活用品以减少宾馆、餐饮等服务性行业“六小件”“一次性餐具”等不可循环利用物品的消耗。鼓励支持美的、海天、立邦、美团等一批知名品牌的电商或平台,探索本企业或品牌可复制推广的塑料减量模式。(市发展改革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邮政管理局、生态环境局、城管执法局、供销社)

推进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发挥社区和街道居委会基层宣传作用,以招募志愿者、上门宣传、定期举办形式丰富的活动等措施向商户、市民和游客宣传垃圾分类。支持社区和街道联合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企业或社会团体共同举办面向不同类型公众的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对生活垃圾分类做得好的社区或团体应予以表扬或奖励。选择禅城区2-3个社区探索试点垃圾计量收费制度,逐步推广至其他4个区的社区。(市城管执法局、发展改革局、农业农村局)

2.推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和《佛山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目录(试行)》,明确各类生活垃圾产生源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对厨余垃圾、大件垃圾、园林垃圾等配置完善专用运输车辆。全面实施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城市生活垃圾智能分类回收,完善“互联网+回收”模式,提高智能分类回收设施覆盖率;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全过程管理,完善垃圾分类运输体系,建立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资源化处理的全程分类体系。(市城管执法局、农业农村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教育局)

(三)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推动农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

1.推行农业绿色生产

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加大畜禽粪污处理技术推广力度。推进美丽牧业建设,调整优化畜禽养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实现全市规模养猪场、屠宰企业改造提升全覆盖。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以建立种养循环发展机制为核心,逐步实现畜禽粪污就近就地综合利用。在南海、顺德、高明等区,着力推进南海农业互联网食品园区、顺德顺邦牧业生猪养殖项目、高明温氏生猪产业园、高明联丰农业生猪养殖项目、三水区大型现代化生猪养殖项目(两期)等5家楼房式绿色标准化生猪养殖项目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养殖和循环型生态农业相结合的高端食品园区,保障佛山市每年生猪基本供应量,进一步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市农业农村局)

深化与广东省农科院合作,共建高水平农业科技示范市。推动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共建项目落地建设,加快建设上华现代渔业科技园区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广鱼粪、底泥制有机肥等资源化利用技术。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应用,做好农业人员培训及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加强水稻新品种选育和优质水稻新品种推广,支持新广农牧公司完成白羽肉鸡联合攻关项目。推广稻鱼、稻鳖等互作养殖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提升水稻和水产品质。推广采用无人机喷撒秸秆腐熟剂等先进方式,逐步推广腐熟回田技术,实现增肥增效。(市农业农村局)

2.推进农业绿色品牌化

在已有的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后备产业园的基础上,以“调结构、扩规模、抓龙头、创品牌、全链条、增效益”为主攻方向,在高标准规模化生产基础上,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水平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持续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制定《佛山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项目三年行动计划》。(市农业农村局、文广旅体局)

推进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引导农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等方面资金向先行区创建主体倾斜。积极推动“三品一标”认定工作,围绕绿色食品产业链,以“智能、规模、绿色”为发展方向,鼓励企业在产品“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方面加强创新突破。持续推进“粤菜师傅”工程高质量发展,推进“佛味鲜生”优质粤菜食材供应基地建设;制定《佛山市“菜篮子”工程建设规划(2021—2025年)》,持续提升“菜篮子”基地数量。(市农业农村局)

3.推动农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

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提高农民科学施肥用药意识和技能。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开展农药减量控害试验示范,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技术,在原有40亩纳米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的药效试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纳米农药试验和示范面积,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等技术推广力度,有效降低化肥使用量。(市农业农村局)

落实《佛山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膜回收处理试点工作方案》,依据各区实际情况,科学修订回收标准和政策补助,鼓励将兽药包装废弃物纳入回收补助范围,建立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持续优化回收网点设置,实现回收点全市域覆盖。试点推广农药包装、农膜等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科学使用、农户参与、多方回收的农膜回收网络。(市农业农村局、城管执法局、生态环境局)

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国标加厚农膜,持续开展全生物可降解农膜推广工作,扩大全生物可降解农膜覆盖面积。严控农膜市场准入,禁止生产和使用厚度小于0.01mm的聚乙烯农用地膜,将地膜管控工作纳入春耕备耕农资打假“春雷”行动、秋冬季农资打假执法专项行动。(市农业农村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

(四)加快设施建设,推动固体废物收集处置能力匹配化

推动集中收集贮存专业化水平。发布佛山市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转运试点管理规范性文件,稳步推进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试点工作。各区根据本区危险废物产生实际情况,分别建立高标准、可持续规范运营的危险废物小微产废企业收集平台,设立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设施,统一收集小微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机关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学校等单位及社会源产生的实验室废物等特殊种类废物;与广州毗邻的顺德区、三水区统筹考虑广州合理地域范围内的小微产废单位收集服务需求。2023年底,建立覆盖全市、服务广佛同城经济圈的小微源危险废物集中收集网络。2025年底,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转运体系制度日趋完善,危险废物“分级、分类、分流”集中收集模式基本形成。(市生态环境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教育局)

以生活垃圾焚烧飞灰、铝灰渣、废酸碱、废矿物油、废包装桶、含重金属废物、废活性炭为重点,分行业编制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规范化实施方案,明确整治提升工作的目标及任务,支持行业特征危险废物关键利用技术的研究,推动技术成熟的综合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努力形成“技术先进、管理规范、能力充足、竞争有序”的良性局面。2023年底,各区根据产业结构,立足大湾区发展规划,建成一批危险废物利用设施,实现区域互补。(市生态环境局)

制定实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尽快形成焚烧为主、应烧尽烧、减量填埋的可持续无害化处置的保障能力。推动液态零星危险废物集中收运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完成佛山市医疗废物综合处置项目(二期)建设,为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提供安全保障。2023年底,全市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不小于100万吨/年,覆盖全市95%以上产废种类需求;2025年底,全市危险废物处置量的80%可实现市内闭环管理。(市生态环境局、卫生健康局)

制定《佛山市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规划》,统筹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保障社会稳定和必要的利用处置设施用地。优先支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行业代表性企业升级改造,努力化解“邻避效应”。通过固体废物热解等技术研究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措施,探索建设固体废物减量化示范项目。(市生态环境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十四五”期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总结推广南海固体废物协同处置经验,推进生活垃圾焚烧炉协同处置市政污泥、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水平。(市城管执法局、水利局、生态环境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五)完善机制体制,推动固体废物全过程精细化

1.健全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机制

制修订《佛山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佛山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佛山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佛山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佛山市危险废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施办法》等相关规定。(市司法局、生态环境局、城管执法局、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局、佛山银保监分局等)结合危险废物专项治理工作和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环境统计、排污许可等数据,依据《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环境管理计划和台账制定技术规范》中的分类管理要求,建立佛山市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源清单,纳入广东省固体废物环境监管信息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市生态环境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以废矿物油、废电池、报废汽车、废陶瓷、再生纤维等领域为重点,制订再生产品回收利用的装备技术标准、能耗标准、环境污染控制标准、碳排放标准及产品标准等标准体系。(市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建立健全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标准体系,着力解决废盐、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废酸、铝灰渣等危险废物综合利用产品出路难的问题。(市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探索制定建筑垃圾再生产品认定办法,推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制备混凝土技术。(市城管执法局、住房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局、交通运输局、轨道交通局、水利局)

健全固体废物产废企业和收运处置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和管理制度,建立金融监管机构与市生态环境局联络制度,建立此类企业环保诚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并存的机制。(市发展改革局、生态环境局、金融工作局、中国人民银行佛山中心支行、佛山银保监分局)

重点引导支持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及纳入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源的企业投保危险废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生态环境与银保监部门共同组成联合监管和评估组,对参保企业的保障效果阶段性评估,有效提升环境损害赔偿保障能力。(市生态环境局、佛山银保监分局)

提升专业化监督管理水平,每年对全市固体废物管理、环境监察、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监督管理工作人员开展固体废物管理业务培训,提高固体废物监管和运行人员业务水平。探索开展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的第三方现场监管服务,完善处理设施的环境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第三方监管标准,提高处理处置设施运营管理水平和污染治理水平,提升监管的效率和专业化程度。(市生态环境局)

2.健全危险废物风险管控机制

结合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要求,应急管理与生态环境部门联动,聚焦废弃危化品,深入推进处置专项整治行动,对排查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依法处理,实现对危险废物安全监管与环境监管的无缝覆盖和联动把控。(市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应急管理局)

推动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化能力建设,实现危险货物运输电子运单和危险废物转移电子联单对接互验,实现危险废物转移运输轨迹实时在线监控和联动监管。2022年底前,建成佛山市“无废城市”服务管理平台(一期),重点对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单位和经营单位进行监管。2023年底前,建成佛山市“无废城市”服务管理平台(二期),全市各类固体废物的运营监管统计数据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建成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无废城市”智能化管理平台,满足全市固体废物收运及最终处置的在线监控管理需求。(市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生态环境、交通、公安等多部门共同探索建立项目源头审批、事中事后危险废物监管和环境治理设施监管、联合执法会商等审批和监管工作制度,将危险废物纳入环境执法“双随机”监管体系,加大对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深化落实危险废物全过程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机制。评估结果用以指导危险废物市场合理定价,并为固体废物处理合理定价作参考。(市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发展改革局)

创新信息流、物质流及资金流联合监管模式。开展固体废物运输专项整治,以危险废物运输为重点,严查无相应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资质企业从事危险废物运输的行为;严查产废单位将处置费用直接交付运输单位或个人并委托其全权处置固体废物的行为。加强物质流、资金流的闭环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资金统一结算平台。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第三方对纳入环境重点源监管清单的企业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转移、利用处置和资金往来情况进行抽样审核,着力提升监管水平。借鉴深圳经验,开展危险废物收集、转运、利用、处置网上交易平台建设和第三方支付试点,实现危险废物的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三流合一”。(市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

3.建立区域协同机制

依托广佛同城化建设机制及工作基础,健全固体废物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区域联动、联合防治、应急协作、执法协同等机制,定期交流工作进展、经验做法。开展广佛现行固体废物领域标准体系分析评估,有序制(修)订统一的标准体系。统筹广佛边界(如“广州花都-佛山三水”、“广州白云-佛山南海”等)固体废物集中收集利用处置设施共享,补齐小微源危险废物集中收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及铝灰渣处置能力短板。利用立邦、美的、海天、海信等大集团双城联动的优势,联合建设“无废”工厂,形成龙头制造业区域“无废”联动。(市生态环境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以“无废试验区”建设试点为契机,发挥广佛同城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优势,探索危险废物跨市转移区域协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深化落实“广佛肇清云韶”等6市区域环保合作机制中处理处置设施共建共享、联动交叉执法等任务,实现危险废物转移信息互通,探索建立危险废物和固体废物处置生态补偿机制,并组织开展试点工作,做好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互补和区域危险废物全流程追溯,加强跨区域转移风险管控。多部门共同探索建立项目源头审批、事中事后危险废物监管和环境治理设施监管、联合执法会商等审批和监管工作制度,深化落实危险废物全过程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机制。(市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应急管理局等)

(六)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相关技术与产业发展

1.加强技术研发应用

鼓励依托市级工程中心开展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开展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如焚烧技术优化减少炉渣飞灰产生量)、资源化利用(铝灰渣、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工业废盐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快速鉴别等关键技术课题研发、中试转化、共性难点技术公关,探索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全过程管理中“水、气、土”协同治理的解决方案。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固废污染环境防治领域高水平人才、高层次团队到佛山创新创业,健全多元办学格局、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选取适合行业增加“固废管理员”新职业标准,加大固体废物污染科技创新团队引进,促进全市固体废物污染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科技局、生态环境局、教育局)

2.推动地方特色“无废”园区和“无废”产业发展

构建“产业复合、产城融合、功能集合”的基础设施体系规划,打造好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污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汽车拆解等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综合技术示范项目。加快推进佛山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园规划建设,积极推进佛山特色陶瓷制造、家电制造、铝型材加工等重点行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建立“无废”系列的建材、家具等制造行业典型示范。(市生态环境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水利局、发展改革局)

3.落实产业扶持政策

积极鼓励和支持“无废城市”建设科学研究和示范项目建设,推广应用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工具,探索发展绿色供应链金融,建立多元化资金渠道,引导金融机构推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绿色供应链金融管理平台建设。(市金融工作局、中国人民银行佛山中心支行)探索发展绿色产业引导基金。(市财政局、发展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科技局、金融工作局、中国人民银行佛山中心支行)落实并加强现有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暂予免征环境保护税。(市税务局)探索特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项目给予处置费用补贴政策。(市生态环境局、财政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无废城市”试点创建党建引领,将试点建设工作纳入党代会工作报告。成立市长任组长的佛山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无废办”),实行定期会议协调制度,日常工作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负责。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成立工业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方式、农业绿色生产、医疗废物管理、固体废物管理机制体制完善、设施能力建设等6个工作专班,实行组长负责制,明确专班职责,强化激励措施,并将试点工作纳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各区要成立对应的“无废城市”领导小组,落实“市区同创”工作模式。

(二)细化工作任务

各区应根据广东省和佛山市试点工作要求,编制本区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并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后,于2022年6月底前报送佛山市无废办,由各区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实施。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过程及时总结任务试点经验,加强对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的跟踪分析、督促检查和效果评估。

(三)加大支持力度

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等多种政策,积极引进和引导各类社会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无废城市”建设。统筹安排生态环境等专项资金支持“无废城市”试点建设相关任务,保障标准体系资金支持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固体废物减量化、高质化利用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发制造。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金融支持力度。

(四)严格监管执法

持续打击非法收集处理废铅酸蓄电池、废酸废碱、废包装容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行为。加大对生产和销售超薄塑料购物袋、农膜的查处力度。加强区域联防联控,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行为,以及无证从事危险废物收集、利用与处置经营活动。加强固体废物申报数据审核,建立健全固体废物监督审核制度,强化动态监管,严肃查处虚假申报行为,着力解决固体废物瞒报漏报、底数不清等问题。全面摸查整治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逐步减少历史遗留固体废物贮存总量。

(五)强化宣传引导

以“无废城市”建设为主题,将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纳入有关教育培训体系,面向学校、社区、家庭、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凝聚民心、汇集民智,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加大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宣传教育,鼓励建设集工业旅游、科普教育和环保示范于一体的标杆式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加大面向公众开放力度,有效防范“邻避效应”。加强固体废物产生、利用与处置信息公开,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公众和社会组织依法参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社会监督。开展“碳足迹”等低碳专题活动,引导公众提升意识,转变居民生活消费模式,实现绿色生活、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