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合肥市“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来源:环保节能网
时间:2021-12-23 11:00:53
热度:

合肥市“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节能环保 环保产业 合肥大气网讯:2021年12月22日,合肥市发布“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围绕产业规模、创

节能环保 环保产业 合肥

大气网讯:2021年12月22日,合肥市发布“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围绕产业规模、创新能力、产业集聚、产业链条、绿色制造提出5大发展目标,到2025年,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创新能力强的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制造、产品和服务全链条体系,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合肥市主要经济增长点之一。

《规划》对照安徽省工业强基任务,立足我市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坚持强基、延链、补链、强链,在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节能环保服务4大领域中确定了15个细分领域重点突破,采用专栏方式明确40余个重点突破方向。

《规划》围绕重点领域,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创新能力提升、“双招双引”推进、强链延链补链、碳排放达峰行动、产业集聚发展、产业试点示范、技术产品推广8大工程,推动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

《规划》落实链长制工作要求,围绕“强基础、全链条、优布局、强产业”,创新性提出实施“443”行动计划,将“双招双引”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我市创新平台优势和产业集聚效应,构建完善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

《规划》从强化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扶持、发展绿色金融、优化营商环境等4个方面提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合肥市“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2021 年 12 月

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绿色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碳减排、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一环。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国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深度融入长三角节能环保产业一体化发展,加速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稳步推进我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根据工信部《“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合肥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产业发展环境及现状

(一)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产业规模持续扩张。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生态文明建设已提升到国家整体战略层面,节能环保产业随之快速发展,逐步成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促进经济稳步增长的核心产业。“十三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逐年稳步增长,由 2015 年的 4.5 万亿元上升到 2020 年的7.5 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速约 10.8%,预测 2022 年将突破 10 万亿元,2023 年将达到 12.3 万亿元。

产业区域分布明显。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体分布呈现“一带一轴”发展格局,即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核心区域集聚发展的“沿海发展带”和东起上海沿长江至四川等中西部省份的“沿江发展轴”。“沿海发展带”作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着眼全国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策源地”、产品标准“引领者”、服务资源“集聚地”和市场应用“示范区”;“沿江发展轴”作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第二梯队”,更加突显区域特色,是细分领域的“佼佼者”、差异发展的“试验田”。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传统节能环保产品装备向标准化、成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大型企业经营模式由单一的设备制造、项目设计等转变为涵盖上游研发设计、中游装备制造、下游运营维护全产业链模式;拥有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趋向“专精特新”,在各细分领域差异化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从单一环节服务逐步向一体化的综合节能环保服务发展,行业集中度有效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技术水平大幅提升。我国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快速升级,技术水平大幅提高。高效燃煤锅炉、高效电机、膜生物反应器、高压压滤机等装备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燃煤机组超低排放、煤炭清洁高效加工及利用、再制造等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拥有世界一流的除尘脱硫、生活污水处理、余热余压利用、绿色照明等装备供给能力。

投融资多元格局初显。初步形成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绿色金融、产业基金等多元化投融资格局,但中小企业仍面临资金紧缺和融资困难等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显示,从2015 年到 2020 年中国绿色发展相应投资需求约为每年 2.9 万亿元,其中政府出资比例占 10%到 15%,超过 80%的资金需要社会资本解决,绿色发展融资需求缺口巨大。

发展环境日趋向好。国家高度重视节能环保,标准规范不断升级,政策措施密集出台,资源环境约束逐步由单一的行政手段向法律、行政和经济多方位延伸。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考核严格落实;电机、变压器能效提升行动深入开展;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陆续实施;垃圾分类稳步推进,限塑令严格实施,土壤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相继出台。日益严格的节能环保政策有效激发了节能环保市场需求,规范了节能环保市场秩序,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前景可观。

(二)合肥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概况

发展态势稳中向好。“十三五”以来,合肥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截至 2020 年底,合肥市已拥有产值超 50亿元的节能环保企业 2 户,产值 10 亿到 50 亿元 13 户,产值 1亿元到 10 亿元近 60 户,产值总量中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占比约为 13:2:1。节能环保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16-2020 年,产值年均增速为 10.2%,增加值年均增速为 9.7%。2019 年产值居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位,产值增速居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5.9%,对全市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 18%,已成长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节能环保产业受到较大冲击。

竞争实力稳步提升。我市部分节能环保技术、产品与装备在细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节能方面,以凌达压缩机为代表的高效压缩机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以凯泉电机、明腾永磁为代表的通用电机、永磁电机技术水平行业先进,以新沪屏蔽泵、恒大江海为代表的特种泵生产研发具有先发优势,以长虹美菱、合肥海尔为代表的绿色家电占比全国领先。环保方面,以中科环境、皖仪科技为代表的光谱、色谱、质谱应用技术国际先进,以科创中光、中科华仪为代表的光学加工制造、核心算法和系统集成能力强,以中国环境谷为代表的大气环境监测装备制造产业形成集聚,以中节能国祯、东华科技为代表的装备制造能力、污水处理工艺国内先进,以节源环保为代表的环保工程建设和运维服务能力强。资源循环利用方面,以国轩高科、巡鹰新能源为代表的退役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具有先发优势,以弘徽科技为代表的气凝胶绝热材料技术国内领先,一般工业固废消纳能力强。另外绿色照明方面的芯瑞达科技,固废处理方面的通源环境,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融捷金属、广源科技等企业正快速发展。

示范带动效应凸显。“十三五”以来,通过深入实施示范项目引领工程,成功创建了一大批节能环保产业相关示范试点。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 14 户、省级绿色工厂 39 户,打造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3 户,培育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 3 户、绿色设计产品 169 款,经开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5 户企业入选工信部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84 款产品列入工信部“能效之星”产品目录。拥有环保装备制造业规范条件企业 6户、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企业 3 户,先后获批国家低碳城市和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双试点城市”、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机电产品再制造产业集聚区。通过绿色制造示范带动和节能环保项目的实施,2020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 2015 年下降 29.5%,降幅明显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围绕环境产业、节能装备制造等领域,合肥市已初步形成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特色园区。蜀山区倾力打造中国环境谷,制定了加快环境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截止目前,中国环境谷入谷企业 130 余户,实现营收超 100亿元,集聚了启迪数字环卫、中化学环境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牵头的环境研究院正在筹建。高新区面向科技化、国际化,升级打造合肥高新国际环保科技园,制定促进环境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和 18 项政策措施,引导环境产业加速向高新区集聚,入园企业已有 35 户,涵盖技术研发、设备制造、环境治理、环境技术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长丰县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获批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目前已在高效节能装备制造领域形成集聚,拥有恒大江海、明腾永磁等龙头企业。经开区围绕节能家电产业,集聚了节能家电、节能电机、高效变压器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拥有长虹美菱、华凌股份、合肥海尔等龙头企业。

2.主要问题

政策支持体系有待完善,“融资难”“融资贵”限制中小企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和合肥市均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但截至 2020 年底,尚未出台产业发展专项扶持政策,节能环保企业仅能享受普惠性政策支持。对于产业链缺失环节和技术薄弱领域,缺乏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发展受限于资金壁垒、品牌影响力弱、政策扶持不足等因素,导致抗打击能力较弱,面临较大的发展风险。绿色金融和产业基金尚未建立,节能环保产业主要融资渠道仍为银行贷款,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筹或公共财政,资金来源均较为单一,导致节能环保企业尤其是资信能力较低的小微企业融资压力普遍较大,新技术进入市场“第一步”便寸步难行。

产业基础能力有待突破,“卡脖子”“牵鼻子”制约核心技术突破。节能环保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但却陷入基础技术储备、技术力量不足的窘境。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基础研究领域长期滞后,企业整体科研实力偏低。产业链上游硅钢片、磁石、膜材料等基础材料,高端轴承、高精度仪器仪表等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进口依赖性大,国内配套产业基础薄弱,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整体处于追赶状态。如疫情期间,受上游国外企业停工停产,加之国际经济贸易形势严峻,对我市节能环保产业产生较大冲击。另外,环境生物气溶胶污染探测、水体污染激光遥测雷达探测等已突破的技术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合作渠道、资金支持和成果转化,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协同集聚效应有待加强,“大分散”“小集聚”影响产业互促共进。节能环保企业主要分布在各个园区内,园区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影响力弱,且园区内耦合共生、相融相长的上下游配套与协同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园区间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各领域龙头企业较为分散,使得园区在产业带动、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相比先发地区产业集聚度有较大差距。同时与长三角一体化联动发展不够,错位融入不深,“同室操戈”的尴尬困境难以摆脱。

企业竞争优势有待赶超,“领头羊”“排头雁”带动作用尚未形成。我市节能环保企业虽占据一定市场,但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规模普遍偏小,目前全市入统的节能环保规上企业仅 148户,去除家电整机企业,产值 5 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不到 20户。各主要细分领域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小、散、弱特征明显,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新技术开发、技术集成和设备成套化能力弱,且主要市场集中于省内,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拉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3.面临的发展机遇

宏观发展环境利好。随着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入,国家、省、市均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扶持,鼓励企业提升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快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助推产业发展。合肥作为全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和重要的汽车装备制造基地,既为节能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市场需求,也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区位发展优势明显。长三角地区作为节能环保产业先发地区,也是中国最大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科研实力、创新水平均全国领先。合肥作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也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位于节能环保产业“一带一轴”核心区域,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可在一体化进程中有效利用自身优势错位发展。同时随着合肥正式加入自贸区,可享受相关政策叠加。

科教创新资源丰富。合肥是全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 60 所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等 200 多家科研院所,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强。

资源环境约束倒逼。我国是资源、能源大国,但石油、天然气、淡水等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能源压力倒逼一系列节能环保相关政策(如能耗“双控”考核、生态文明评价考核)出台并加大资金投入,有效带动了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合肥市坐拥以巢湖为核心的“一湖、两库、六河、多区”水生态体系,积极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加快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设立专项资金,每年投入近百亿,大力促进了污水处理、污泥处置、蓝藻治理等环保产业的发展,为节能环保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链长制”强力助推。合肥市创新实施“链长制”,将节能环保产业链确定为 15 个重点产业链之一,从市级层面确立重点发展方向,优化产业政策措施,建立统筹调度机制,协调推进重点项目,合力解决在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重点围绕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关键元器件国产化替代、细分领域做大做强和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等环节开展强链、延链、补链,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双碳”目标促进升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节能环保产业、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全新的发展机遇。“十四五”是推进节能环保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合肥市正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全面打造绿色低碳技术产业支撑体系,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迈进。

4.面临的挑战

国际环境复杂。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抬头,利用节能环保方面的技术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制造技术壁垒和贸易壁垒。受其影响,外部环境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日趋增强。

国内竞争激烈。一大批国内先发城市将节能环保产业确定为重点发展产业,起步早、规模大、实力强,同时利用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区位优势,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等市场资源,合肥市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劣势。

头部企业跨界。近年来,节能环保日益得到全社会重视,拥有技术、资金、人才优势的国际大企业正大举进军开拓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节能环保市场,越来越多的央企和华为、万达等头部企业跨界进军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环境污染治理系统解决方案供应、智慧环保大数据等领域,产业竞争更加激烈。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强化“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两大支撑,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发展要素向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培育具有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骨干企业,实现合肥市节能环保产业快速、优质、创新发展,为夯实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基础,助力我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为加快实现“五高”、聚力建设“七城”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多方参与。充分发挥市场在节能环保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节能环保产业投入。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发挥第三方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的支撑作用,共同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注重基础创新,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快形成具有影响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

突出重点,错位融合。依托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技术水平优、发展潜力大、上下游关联度高的细分领域错位发展。鼓励支持领军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差异化发展。

发挥优势,集聚发展。加快打造中国环境谷、合肥高新国际环保科技园等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形成若干特色鲜明、相对集中的产业基地,积极引导节能环保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促进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化、集群化、专业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创新能力强的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制造、产品和服务全链条体系。产业规模显著提升,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创新能力大幅增强,产业集聚加速形成,产业链条不断完善,绿色制造全面推进,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合肥市主要经济增长点之一。

产业规模显著提升。“十四五”期间,力争培育产值 100 亿元以上的企业 2-4 户,50 到 100 亿元的企业 6-8 户,10 到 50亿元的企业 20-30 户,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 23%以上,到 2025 年形成国内领先的两千亿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成为合肥市支柱产业之一。

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到 2025 年,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共性技术和关键装备,装备成套化、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和本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节能环保装备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

产业集聚加速形成。到 2025 年,逐步形成以中国环境谷、合肥高新国际环保科技园为核心的环境产业集聚区,以经开区、长丰县为核心的节能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以安巢经开区、庐江县、肥东县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聚区,形成配套齐全、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抓住长三角地区节能环保产业先发机遇,瞄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中高端环节、供应链薄弱环节,开展强基、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全面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部分重点领域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绿色制造全面推进。到 2025 年,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全面构建,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力争培育绿色工厂 50 户,开发绿色设计产品100 款,打造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 3 户,创建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 5 户。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 
  1. 阿拉丁环保集团战略投资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环装备
    2021-12-14
  2. 超5.34亿 武钢有限一四烧结节能环保提升改造技改公布中标候选人
    2021-12-01
  3. 元琛资讯 | 喜讯!元琛科技入选“五个一百”节能环保目录
    2021-11-29
  4. 广西来宾市三江口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热电联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
    2021-11-26
  5. 安徽省公布2021年全省工业领域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推介目录
    2021-11-25
  6. 苏州高新:拟发起设立绿色低碳基金 将重点布局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
    2021-11-20
  7. 总投资超14亿 武钢有限一四烧结节能环保提升改造技改公开招标公告
    2021-11-10
  8. 《福建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印发 将节能环保列入重点!
    2021-10-29
  9. 节能环保 绿色建材列入重点 《河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方案(2021~2025年)》发布
    2021-10-25
  10. 企业污染排放量持续减少 节能环保产业不断发展 绿色税制为绿水青山拉起保护网
    2021-10-08
  11. 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山东印发《落实“六稳”“六保”促进高质量发展 政策清单(第四批)》
    2021-09-06
  12. 李克强: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能规模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2021-09-03
  13. 节能环保列入重点 湖南省印发“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2021-08-26
  14. 聚力合赢!雅居乐环保三江口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首批入园企业动工开建
    2021-08-26
  15. 北京“十四五”高精尖产业规划发布 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营业收入破五千亿元
    202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