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浙江:深化危险废物闭环监管“一件事” 改革方案

来源:环保节能网
时间:2021-12-01 09:00:44
热度:

浙江:深化危险废物闭环监管“一件事” 改革方案危险废物 无废城市 浙江固废网讯:日前,浙江印发深化危险废物闭环监管“一件事”改革方案。详情如下: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深化危险废

危险废物 无废城市 浙江

固废网讯:日前,浙江印发深化危险废物闭环监管“一件事”改革方案。详情如下: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深化危险废物闭环监管“一件事”改革方案的通知

各设区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生态环境分局:

为加强危险废物环境监管,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重塑责任链、监管链,不断提升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保障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我厅制定了《危险废物闭环监管“一件事”改革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2021年11月22日

深化危险废物闭环监管“一件事”改革方案

一、改革背景

(一)推进危废“一件事”改革,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从严治理危险废物污染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危险废物治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破坏环境违法行为,坚决遏制住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利用和处理处置;为贯彻国务院《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实施方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省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基本实现危险废物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富余、结构合理、布局优化,为全国危险废物治理提供浙江样板。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手段,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危险废物治理水平。

(二)推进危废“一件事”改革,是推进建设全域“无废城市”、打造全国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先行示范省的重要基石。危险废物治理是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和建设全域“无废城市”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我省危险废物治理取得阶段性实效,利用处置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基本形成焚烧、填埋、协同处置、综合利用等多种方式并举的综合处理体系,实现产处基本匹配;但特定类别危废利用处置能力仍有短板,经营单位总体档次低,存在因资源化技术水平落后、技术经济性差导致总体资源化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改革引领行业提档升级、补齐短板,夯实“无废”之基。

(三)推进危废“一件事”改革,是有效防范廉政风险和履职风险的关键举措。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行业的专业性强,又涉及企业特许经营,监管部门事多人少、管理手段滞后、技术支撑力量不足,廉政风险、履职风险处于高位,迫切需要构建许可事项全程线上留痕、实时动态监督,危险废物全链条、全过程数字化闭环监管体系,实现“正向无缝衔接、反向精准追溯”。

二、目标体系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国务院、省政府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对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非本单位危险废物活动的单位,以及小微产废单位危险废物集中收运平台(以下统称“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监管、优化服务,健全危险废物全过程闭环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我省危险废物治理能力和水平,有效防控危险废物环境风险,为我省建设生态文明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力量。

(二)主要目标。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建立健全多跨协同、整体智治的危险废物闭环监管治理体系,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办理和事中事后监管,大力推进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行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提档升级,到2025年,建成覆盖全面、能力充裕、结构优化、竞争有序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新格局,形成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领跑企业,努力实现危险废物“趋零填埋”。

三、工作体系

(一)优化权力事项审批服务

1.强化规划统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焦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不全面、结构不平衡的短板,紧盯“趋零填埋”“市域能力匹配”“空间布局优化”3大目标,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级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新一轮全省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建设规划,重点布局建设一批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工业废盐等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定期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和动态调整,制定实施负面清单。指导各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发布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行业发展引导性公告,依据规划制定实施综合利用能力提升方案。

2.严格项目把关。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审批新、改、扩、迁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符合相关规划和标准要求,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同时,根据《浙江省建设法治政府(依法行政)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公布行政许可事项目录和告知承诺制行政许可事项目录的通知》要求,设区市生态环境局负责辖区内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审批,严格落实相关审查许可指南和国家、地方标准要求,严控列入负面清单的项目准入。积极推进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一次申请、同步审批、依法发放,切实落实“审管分离”要求。

3.全程在线审批。危险废物经营许可等相关办事事项受理、审查、决定、制证等环节,各设区市生态环境局应全程通过浙江省固废管理信息系统(即“浙江危险废物在线”)“一网办理”,各环节办理时间、办理意见和办理人员信息实时全程留痕,确保所有权力事项全周期闭环管理。同时,各设区市生态环境局应将小微收运平台按照持证经营单位管理要求,纳入“浙江危险废物在线”。

4.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各设区市生态环境局依法负责辖区内各类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日常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浙江危险废物在线”功能,及时核实线上预警信息,结合线下现场执法,健全全链条闭环监管机制,从严查处不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经营活动和非法转移、处置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行为。

(二)推进数字智治闭环监管

5.提升数治水平。督促涉危险废物重点排污和风险管控单位在车辆出入口、贮存仓库、主要装置等点位安装具备AI抓拍功能的在线视频监控装置,配备具有电子登记、申报功能和二维码标签打印功能的一体化智能磅秤,相关信息与“浙江危险废物在线”共享。迭代升级“浙江危险废物在线”核心应用场景,完善“交易撮合”功能,畅通产处双方信息渠道,构建从产生到处置去向可追、处置到产生溯源可查,各运输车辆和重点产废单位实时监控等场景应用闭环,加强与市场监管、卫生健康、交通运输等部门业务系统数据共享和信息比对,为精准实现危险废物闭环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6.全程闭环追溯。以“浙固码”为载体,按照对每一件危险废物加贴带有“浙固码”的危险废物标签及出入库扫码的原则,督促各相关主体落实“有废必赋、不收”,实现“闭环管理、溯源倒查”。一是“一码集成”。通过“浙江危险废物在线”对危险废物产生自动赋码,应用电子磅秤自动录入重量、类别、包装物等信息,并通过后续环节“出入库扫码”,实现全生命周期信息的持续动态叠加。二是“一链贯通”。从产生“入库赋码、出库扫码”,到转移“收运扫码、一键确认”,再到末端利用处置“接收扫码、处置销码”,以及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进行“扫码监管”,实现全链条环节无缝对接、全过程信息无法篡改。三是“一键追溯”。通过“浙固码”,对省内危险废物精准定位,随时一键查询、实时逆向追溯、即时获得结果、及时监管执法。

7.精准预警督办。升级完善系统信息自动匹配、自动识别和智能预警功能,细化预警规则,完善预警督办闭环机制,对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转移、利用和处置过程中的异常行为实施精准预警,自动推送负有监管职责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督促其及时处理和整改。同时,省生态环境厅将对未及时消除预警或未完成整改的地区进行督办。

(三)推动行业提档升级

8.加强标准引领。立足于领跑全国治理、引领行业发展,贯彻“排放清洁、技术先进、外观美丽、管理规范”原则,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级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行业地方标准 ,通过标准引领,运用综合措施,整合一批规模小、负荷低、附加值低的综合利用项目,淘汰技术装备落后、管理粗放的利用处置设施,推动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行业提档升级。

9.评级分档管理。落实《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全国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环办固体〔2021〕20号)》,建立完善危险废物经营单位量化评级分档管理制度,对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基本情况和经营行为进行实时评价,由优到劣依次以绿码、黄码、红码分档标志,采取差别化监管措施。督促“红码”、“黄码”单位加快提档升级,对整改后仍为“红码”的单位,根据其违法情形依法采取不予续证、暂扣许可证、吊销许可证等处罚措施。

10.强化信息公开。各设区市生态环境局应当依法做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信息公开工作,通过生态环境部门网站公开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的许可证审批、评价考核和事中事后监管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及处理结果等有关信息,督促辖区内危险废物经营单位依法依规公开本单位危险废物污染防治信息。

四、政策体系

贯彻落实《浙江省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实施方案》,编制新一轮《浙江省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动态发布《浙江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项目负面清单》,制定《浙江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技术规范 通则》等系列标准,出台《浙江省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分级评价指南》,实施危险废物数字化闭环监管,引领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行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危险废物治理现代化。

五、评价体系

(一)开展属地工作绩效评价。强化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考核,根据得分高低进行排名,定期通报,督促各地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闭环管理。

(二)开展企业分级定档评价。通过“浙江危险废物在线”运行大数据行为分析,对涉危险废物重点排污和风险管控单位规范化管理水平进行动态分级定档,将评级分档情况作为相关准入许可和线下精准监督执法的依据,并纳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

(三)纳入“无废城市”指数评估。将“浙江危险废物在线”应用情况、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运行管理水平作为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评估重要指标。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生态环境厅将危险废物闭环监管服务作为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基础性工作,加强全省统筹和协调指导,强化业务培训和指导,深入推进危险废物监管数字化改革;设区市生态环境局加强本地区工作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多跨协同机制,落实要素保障,健全工作制度,压实涉危险废物相关单位主体责任,确保危险废物管理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二)开展督查问效。省生态环境厅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和跨省转移许可、事中事后监管工作作为各设区市生态环境局目标责任考核、全省“十四五”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和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查重要内容,将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行业提档升级成果、“浙江危险废物在线”应用情况作为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进行评估考核。

(三)严明纪律规矩。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应当遵循纪律严明、作风严谨、管理严格和形象严整的原则,建立健全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和监管岗位廉政风险防范制度,落实防范措施,严守纪律规矩,自觉公平、公正、公开行使职权,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审计、巡视、督察和社会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附件:1.浙江省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分级评价指南(试行)

2.浙江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项目负面清单(第一批)

3.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固体废物管理行政许可专用章管理办法

附件1

浙江省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分级评价指南

(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经营许可事中、事后环境监管工作,督促指导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履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21〕53号),以及国家关于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相关要求,制定本指南。

一、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评价持有我省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医疗废物处置经营许可证,豁免许可证管理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的单位和小微产废单位危险废物集中收运平台(以下简称“小微收运平台”)的建设运行水平和环境行为。

二、评价分档

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建设运行水平和环境行为采取分类量化评价。评价过程中如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类别出现不适用条款则不赋分不扣分不加分。

评价结果纳入“浙江危险废物在线”系统,从优到劣依次以绿码、黄码、红码分档标志,并依据“浙江危险废物在线”实时监测预警情况和线下日常监督检查情况,动态调整更新评价结果和分档标志。

三、评价标准

(一)贮存设施要求(18分,每项2分,★)

1.按照贮存危险废物形态、特性,参照GB 50016、GB50160确定防火等级要求,贮存设施宜分为综合贮存库、甲、乙、丙类贮存库,应配备相应防火墙、门、窗和防火卷帘等。并配置相应毒气及易燃气体监控、防火防爆报警装置。

2.待处理的腐蚀性危险废物贮存应满足GB 15603、GB 18597的相关要求,处理过程中氧化剂、还原剂的使用及贮存应满足HJ 1091的相关要求。根据危险废物危险特性及容器材质规格,合理设计分区;每个分区之间应用挡墙间隔,挡墙高度不低于墙面裙角;根据每个分区拟贮存的废物特征采取防渗、防腐措施。

3.贮存设施应根据接收危险废物的特性必要时设置泄漏液、清洗液、浸出液导流沟槽、集中收集池。防渗漏宜采用环氧树脂、HDPE膜或其他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的地坪涂料落实防渗措施,可参照《危险废物贮存场所专用地坪涂料》(T/ZCIA 12001-2020)。收集池应配套排泥、废液处置及废气导排设施。废液应按照危险废物进行处理,废水排放应符合GB 8978及地方标准的规定。

4.贮存易产生挥发性有机物或毒性气体的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内挥发性气体应根据GB 37822选择是否需要设置气体收集、净化装置。其废气排放应符合GB 16297和GB 14554的规定。

5.危险废物的贮存容器包括标准容器、非标容器和特殊容器。危险废物标准容器的规格、材质及盛装要求应符合GB 12463的规定,液态、浆状危险废物应选择桶、罐、箱等包装容器。钢制容器应满足GB 12463、GB/T 325的相关要求。塑料容器应满足GB 18191的相关要求。

6.容器或包装袋非取用状态应加盖、封口,保持密闭。储罐应密封良好,满足GB 37822中相关要求。全封闭式集装箱作为批量危险废物的再包装容器,仅可用于各类危险废物的运输和转移,其设计、制造和技术要求应符合GB 1413和GB/T 5338的规定,且不得使用10年以上的集装箱盛装危险废物。

7.周转包装容器再次利用时,不应盛装与上次废物不相容的废物。需周转的包装容器不宜与盛装废物直接接触,须增加内衬袋或其它内衬材料;与废物直接接触的内衬材料和包装物,不宜再次使用须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如需清洗,清洗废液应按照危险废物处理。如不能再次使用,应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

8.宜配备仓储式货架,采用智能负压仓储系统。

9.小微收运平台贮存场所面积应根据收集量及中转周期合理设计,新建收运平台贮存面积原则上不低于1000平方米。最大收集贮存量不得超过贮存能力的80%,最长贮存期限不得超过3个月。

除为园区或特定行业设置的,其余小微收运平台收集服务对象仅限于危险废物年产生总量20吨以下或单种危险废物年产生量5吨以下的企事业单位,年收集总规模原则上不大于10000吨。

(二)利用处置设施要求(按照对应利用、处置方式赋分,总分20分)

1.利用设施要求(20分,每项10分)

1.1危险废物利用设施选址、建设、运行应满足HJ 1091的相关要求,且正常运转(未连续停用一个月以上)。(10分)

1.2设施工艺要求(10分,按对应类别给分)

1.2.1废矿物油利用设施建设应满足GB 17145、HJ 607的相关要求,新建及改扩建设施能力应不低于5万吨/年,应建有废渣贮存设施。废矿物油提炼再生润滑油基础油的蒸馏工序宜采用高真空蒸馏,包括分子蒸馏、薄膜蒸发、减压蒸馏等方法,禁止使用釜式蒸馏工艺;应具备后精制工序,宜采用溶剂精制或加氢精制,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硫酸精制等强酸精制工艺。

1.2.2表面处理污泥宜采用火法冶金工艺。火法冶金工艺中的干化、配料、制块(球)、烧结、熔炼等工段应采用自动化机械作业。湿法回收工艺严禁直接采用人工上料方式进行间歇投料,浸出、过滤、结晶、干化等工序应在密闭或负压条件下进行。污泥原料和半制成品应通过密闭空间内输送。严禁未经任何毒性去除工艺,直接制砖或陶粒等建筑材料。

1.2.3有色金属冶炼废物应采用火法冶金或湿法回收工艺。物料运输应采用密闭机械或气力输送。生产工序应在密闭或负压条件下进行。火法回收工艺宜采用自动化机械作业。湿法回收工艺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密闭,具有废气收集设施。

1.2.4废酸利用应采用酸碱中和、化学沉淀、蒸发浓缩和高级氧化等工艺进行酸再生、水处理剂等资源化利用。各工段废气进行收集净化处理,过滤残渣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

1.2.5废包装桶利用设施应采用溶剂清洗、干法清洗工艺。制备再生桶应具有倒残、整形、清洗、吸干、抛丸、烘干打磨试压、喷漆、干燥等工序,各环节应配备成套设备,生产环节应在密闭或负压条件下进行机械化操作。制备冶炼钢材原料应满足GB/T39733的相关要求。废塑料桶造粒经营单位应具备后序生产工业废水管件、托盘等工业产品的工序。

1.2.6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理物料输送采取密闭机械或气力输送方式。飞灰处理设施建设、运行应符合HJ 1134的规定。

2.处置设施要求(20分,按照涉及内容平均分配)

2.1危险废物焚烧设施选址、建设和运行应符合GB 18484、HJ/T 176的规定。

2.2危险废物填埋场选址、建设和运行应符合GB 18598的规定。

2.3水泥窑协同处置设施建设、运行应符合GB 30485、GB 30760、HJ 662的规定,处置废物种类应以无机类废物为主,处理有机类废物的应采用纳入浙江省无废城市先进技术的预处理手段处理。

2.4医疗废物处置设施选址、建设、运行应符合GB 39707的规定。

2.5各处置设施正常运转(未连续停用一个月以上)。

(三)环境治理设施要求(16分,每项4分,★)

1.配套废水、废气治理设施应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及装备,污染物排放应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能达到低于排放标准限值20%的排放水平。采用焚烧、热解、火法冶金等工艺的设施应按照GB 18484配套烟气净化设施。应配备尾气在线监测系统,并与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联网。挥发性有机废气应科学设置集气罩。有机废气宜采用蓄热燃烧、活性炭吸附、洗涤等方式或组合方式进行处理。

2.应配备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冷却水循环、污水综合处理系统,安装在线监控设施;推荐建立中水回用系统,宜优先循环利用、梯级利用。产生大量余热的单位,宜建立余热利用系统。

3.应设置专用卸料区、洗车区、包装物清洗区。卸料区应设置粉尘、挥发性废气收集设施。设置液体接口防滴漏设施。厂区内灰渣接收、转运应优先采用机械密闭输送或气力输送。移动式转运设施应采取措施防止固体废物遗撒、粉尘飘散。

4.具有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手册,并做好相关运行管理记录。

(四)数字化自控设施要求(11分)

1.利用处置单位应设置DCS、PLC控制系统,应设置独立的中控室,具备远程监控、设备起停操作、打印等功能。(7分)

2.应建立危险废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在车辆出入口、贮存仓库内部和出入口、主要装置、有毒有害气体和温度探测报警装置等点位安装具备AI抓拍功能的在线监控视频装置,配备具备电子登记、申报功能和二维码标签打印功能的一体化智能电子磅秤,相关信息与“浙江危险废物在线”联网。(4分,★)

(五)分析化验实验室要求(8分,每项2分,★)

1.利用处置单位应设置专门的分析化验实验室,根据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种类及特性配置相应分析化验仪器及专业人员,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收集单位(含小微收运平台)可采取自建分析化验实验室或委托第三方的形式,保障入场分析和安全测试能力,分析检测记录应规范存档备查。

2.实验室应配置与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相匹配的危险废物理化特性、利用处置产物、污染物排放检测能力等相匹配的实验仪器。综合利用处置设施实验室应具备包括不限于元素分析、反应性、易燃性、闪点、重金属分析等检测能力。

3.实验室应具有专业的实验操作人员、操作规程。

4.实验室应具有完善的废液、废气收集处理装置。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