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垃圾治理行业之变中我做了些什么

来源:环保节能网
时间:2021-10-21 09:00:51
热度:

垃圾治理行业之变中我做了些什么垃圾治理 垃圾处理 人居环境治理固废网讯:垃圾治理行业之变中我做了些什么?可用八个字概括:身历其境,主动参与,主要言论收集在《城乡垃圾及人居环境治理》

垃圾治理 垃圾处理 人居环境治理

固废网讯:垃圾治理行业之变中我做了些什么?可用八个字概括:身历其境,主动参与,主要言论收集在《城乡垃圾及人居环境治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年),这本言论集可作为2002-2020年垃圾治理行业发展的见证资料。我的主要观点如下:

(1)建立可持续垃圾管理系统,垃圾管理必须服务于社会发展,促成垃圾处理系统可持续发展,必须吸引公众积极参与垃圾处理产业(2009年);垃圾治理是一项社会经济活动(2016年)。

(2)垃圾是具有社会灵性的物质(2021年),是一种低品质资源(2007年),是邻避物;垃圾处理设施是邻避设施,垃圾焚烧填埋设施是典型的邻避设施(2008年);垃圾及垃圾处理具有外部性(2010年);垃圾处理产业化是解决垃圾及其处理问题的有效途径,生态工业园(包括虚拟型生态工业园,2010年)是垃圾处理产业化的方向和目标(2007年);垃圾管理应消除邻避现象,促进社会公正和谐(2009年)。

(3)从焚烧、分类到垃圾处理产业体系,从邻避现象到迎臂现象,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到既服务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将垃圾处理由公有公益性服务事业转化为服务产业,进而从服务产业转化为物质生产的基础产业,从垃圾处理、管理到垃圾治理,从地方自治到跨域合作(2009年),从末端垃圾处置到垃圾全过程管理(2010年),推动垃圾的全程、综合和多元治理(2014年)。

(4)均衡发展垃圾处理的各个环节(2015年)。坚持先源头减量和排放控制、再物质利用和能量利用、最后填埋处置的分级处理与逐级利用理念(2014年)构建垃圾减量与排放控制、物质利用、能量利用、填埋处置相协调的垃圾处理体系(2008年);明确资源回收利用原则,推动资源回收利用社会化、市场化与产业化,建立以资源回收利用为核心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2012年);明确垃圾分类处理的基本事项,提出控制垃圾排放量与质的具体措施,规划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事项,制定各级政府之间及政府与社会之间协同参与垃圾分类处理的推行机制,推动地域融合,制定公众行为规范,促成“减量、循环、自觉、自觉”(2012年)。

(5)将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上升到社会治理高度并融入社会生活之中(2017年)。坚持源头分类和二次分拣两手同时抓(2011年),将垃圾分类处理财事下移到街镇,把垃圾分类纳入社区自治内容(2014年),推行垃圾分类物业管理者责任制(2012年);推动资源回收与垃圾分类对接,优先提高资源回收率,减少无害化焚烧填埋处理处置的垃圾量(2012年);落实排污者负责制度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发挥社区、物管、社会组织、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作用,推动社会自治和政府、社会的良性互动,推动源头减量与分类排放(2016年)。

分类垃圾应真正分类处理;构建闭环式资源回收利用体系(2011年),资源回收是垃圾分类的抓手和先手,政府、垃圾产生者(排放者)、回收公司、利废企业等组成的利益共同体是推手,整合业务链、交易链和利益链是垃圾分类的巧手;扬弃只回收利用高市场价值废品的传统观念,借助现有工业产能处理垃圾并实现垃圾的物质利用(2014年);垃圾分类应引入第三方服务(2013年);建设“互联网+”垃圾分类处理平台(2015年);建立垃圾回收利用基金,创新商业模式和垃圾回收利用方式方法,打造商品制造、配送、垃圾回收与利用产业链(2016年)。

(6)多法并举,综合治理(2013年);固废治理方案的决策时一个多准则下多方法按优先程度排序的多层次分析问题,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固废治理的主要准则有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节约土地、节约资金和居民满意;固废治理方案不再是非埋即烧或“焚烧为主,填埋为辅”,而可能是多法并举的综合方案(2013年);综合治理是出路(2015年);推动第三方综合评价,推进全程多元评价监督(2015年)。

(7)将废弃物逆向物流并入产品生产制造的正向物流(形成闭环);创建第三方逆向物流公司以降低生产成本;创建第三方公用电子交易平台,整合交易与物流渠道,联动线上线下,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一站式流通,实现交易过程网上监管、交易数据网上联动和全程共享、全程受控、全程安全的信息化目标,促进废弃物处理信息化、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2014年)。

(8)建立科学的垃圾处理行业定价法(2013年)。建立科学的垃圾处理行业价格体系(2014年),推行垃圾排放按类计量收费(税)制度(2007年,2008年),实施分类垃圾差异化补贴政策,间接让居民获得一定的分类劳动报酬(2012年),完善企业服务成本回收机制(2012年);稳定低市场价值废品的回收价格,稳步提高资源回收率(2012年);推行垃圾排放许可交易(2007年);建立健全跨域合作机制,包括互动机制、利益均衡机制、监督机制、利益诉求协调机制、矛盾冲突调处机制(2015年),建立垃圾异地处理处置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跨域合作(2009年)。

(9)完善垃圾处理供求关系(2013年),探索开展与市场导向型垃圾处理组织形式相适应的垃圾处理一体化PPP模式强制试点,促进垃圾处理供求双方直接交易(2016年)

大部分观点形成在入行后的第5年至第10年期间,亦即在2007年至2012年期间。这或许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入行5年可成为专家,入行10年后便可形成系统想法,入行15年后知识基本固化,这说明一个人在一行中工作10至15年后要考虑改行。

原标题:垃圾治理行业之变中我做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