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解除“碳锁定”: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

来源:环保节能网
时间:2021-10-18 09:00:22
热度:

解除“碳锁定”: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低碳发展 节能减排 碳达峰大气网讯: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基于全球温控需要作出的自主贡献承诺,体现了大国的责任担当。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

低碳发展 节能减排 碳达峰

大气网讯: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基于全球温控需要作出的自主贡献承诺,体现了大国的责任担当。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作为直辖市和首批低碳试点城市,天津理当率先探索最优“双碳”路径,担当实现“双碳目标”的先行者。

一、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在于解除“碳锁定”

(一)全球变暖的根源在于“碳锁定”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因,而温室气体大量产生的根源,则在于当今世界的“碳锁定”特征。“碳锁定”的最早提出者西班牙学者格利高里·乌恩鲁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对化石能源系统高度依赖的技术,成为主导技术盛行于世,政治经济、社会与其结成一个“技术-制度综合体”并不断为这种技术寻找正当性,为其广泛商业化应用铺设道路,结果形成了一种共生的系统内在惯性,导致技术锁定和路径依赖,阻碍替代技术(零碳或低碳技术)的发展。因此,要实现“双碳”目标、控制温升,核心应该在于“解锁”──即解除碳锁定。

(二)低碳发展就是逐渐摆脱“碳锁定”

理论上看,“解锁”有三种途径:一是不改变现有系统,只处理排放(即末端治理);二是改造一定的部件或流程,而维持整体系统构架不变(所谓连续性方法);三是替换整个技术系统(所谓断绝性方法)。显然,只关注末端治理,最终会趋于无法带来增量的改变。断绝性方法又会伴随极大的心理和财务障碍。所以,我们选择了连续性方法,即:在现有能源系统的构架下,逐渐创新,推动低碳发展,最终实现技术系统的替代,摆脱高“碳锁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双碳目标”是长期深度减碳脱碳、逐步解除“碳锁定”的复杂系统过程。

2010年7月,天津成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开启了“解锁”之路。为加快推进低碳发展,天津先后发布实施了《天津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天津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等。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把优化结构作为节能减排的治本之策,大力实施“大气十条”等控碳措施,降低“碳锁定”强度成效明显。天津煤炭消费占比已由2005年的68.9%下降到2019年42.9%,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稳步降低,正在逐步解除“碳锁定”的进程中。

(三)“双碳”目标要求加速解除“碳锁定”

尽管“十三五”期间我市非化石能源占比已由2.7%提高到6.5%,但要实现“双碳”承诺中提出的2030年达到25%的目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双碳”目标的提出,显然没有给我们留足时间,按既定步速从容地、按部就班地逐步解除“碳锁定”,而是明确提出了“解锁”时间表,倒逼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力度和更快的速度,在目标期限内实现“解锁”。也就是要求我们“解锁”的途径要加快从“连续性方法”过渡到“断绝性方法”。

二、天津解除“碳锁定”的技术路径

能源是发展的动力,天津解除“碳锁定”的技术路径也应主要着眼于全市能源供应、消费、排放系统的脱碳革命。简单概括为:在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及增长率的基础上,电力脱碳、终端电化、节能提效、排放绿化。

一是在全市的能源供应端:源头脱碳。即:改变能源生产供应结构,降低对碳能源(特别是煤电)的依赖,形成多能互补安全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这是全市“解锁”的根本。

二是在全市的能源消费端:推动终端电气化和节能提效。一方面尽可能实现全经济部门电气化。终端用能部门大幅降低煤炭直接消费,转向使用电力。另一方面节能提效。这是“解锁”的关键。

三是在全市的碳排放输出端:着力于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逐渐实现近零—净零排放。根据天津化石能源短期内还难以清零的现实,对前端无法避免的碳排放,可通过森林碳汇、CCUS(碳捕捉、利用与封存技术)等方式实现末端的碳减排。

三、天津实现“双碳目标”的着力重点

天津实现“双碳目标”重点是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关键领域解除“碳锁定”。

(一)能源:提高绿电比例,构建多能互补智慧电网,减轻碳依赖

一是控制煤炭消费。在“双城”建设中,严控新上耗煤项目,对确需建设的耗煤项目,严格实行煤炭减量替代。进一步淘汰燃煤锅炉,降低煤炭分散利用比重。压减存量燃煤机组发电量,并有序推动其节能改造、改燃或关停。

二是合理利用天然气。依托大港油田、渤海油田的资源优势,发挥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的桥梁作用,以天然气替代存量和增量煤炭消费,适度拓展天然气在电力调峰、清洁供暖、供热中的应用,在新型能源系统中发挥清洁替代、安全保障支撑作用。

三是增加外购绿电。加大省际绿色电力交易,加强津冀能源协作,提高外购电中的绿电(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力争到2025年,外购受电中绿电比重达到30%。

四是鼓励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天津不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风能、光能的条件,但可鼓励多发展分布式光电、风电,综合利用地热、生物质能、潮汐能,开发绿色氢能、氨能等,多种清洁能源组合并用,降低化石能源占比,减轻对碳能源的依赖。

五是构建智慧电网系统。联通大电网、微电网、局域网,形成能源互联网。提高非化石能源消纳能力和就近利用能力,实现精准供电、安全供电,加快传统电网向智能电网的过渡。

(二)工业:增量避碳、存量减碳,摊薄“碳锁定”

工业是碳排放大户。2019年天津工业能耗占全市能源终端消费量的64.46%,碳排放占比更高,是碳减排的重点领域。

一是强化增量控碳。从源头“净化增量”,避免新增高碳项目造成碳锁定和沉没成本。产业增量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定位,着力构建以智能科技为引领的“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二氧化碳资源化产业发展,从源头减轻对高碳工业的依赖,摊薄工业碳强度,降低碳成本,提升碳生产力。

二是加强存量减碳。对产业存量中高能耗、高碳排放的落后产能进行调整、改造、升级、淘汰,“解除”高碳锁定。加快用低碳、非碳高新技术改造冶金、轻纺等传统产业。加严钢铁、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产业控排力度,推进燃煤锅炉、窑炉电代煤。提高钢铁、石化等重点领域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实施余能利用、厂区风电等节能改造项目。加快淘汰高碳的落后产能,加大碳捕捉、利用、封存技术在工业领域的研发应用,逐渐减少被“碳锁定”的产业存量,摊薄“碳锁定”。

(三)建筑:全生命周期减碳,降低碳成本

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比重的51.3%,并且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建材生产和建筑运行过程。因此,建筑部门“解锁”,应从全生命周期来考量。

一是从规划源头避免新上低效、无效建设项目。“双城”建设可改变传统理念,扭转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防止城市低密度发展。强化能耗和碳排放约束,避免盲目上大项目、大投资,严控大拆、大改、大建。杜绝新增不必要的碳锁定项目,避免人为缩短建筑使用寿命,严控建设超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人均能耗要比普通建筑至少高15%),防范基础设施投资浪费、低效利用等风险。

二是推广建设绿色建筑。新建建筑应主要采用绿色低碳环保建材,能源系统和围护结构可随气候变化自行调节,能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体现节能、节水和节材。

三是建设社区级“微能源”系统。可将风能、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综合利用社区分布式能源微电网及储能设施组成微能源系统。因地制宜发展电采暖,充分利用电网低谷电容量,在园区、公建推广电蓄热供暖技术。鼓励大型建筑、工业园区、交通枢纽等冷(热)负荷集中区域,建设冷热电多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

四是在建筑运行阶段节能降碳。尽量使用绿色能源,防止过度推行中央空调,尽量安装节能节水装置,使用高能效电器,提高单位建筑面积产出效率等。

(四)交通:出行和运输结构低碳化、智能化,提高碳效率

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约占总量的10%,交通能耗的90%以上依靠汽柴油等化石能源,即使纯电动车消耗的电能绿色占比也还不高(全国仅15%),需重点“解锁”。

一是推进大宗货物“公转铁”,实现运输结构低碳化。除煤炭外,还可将其他适合铁路运输、需求量较大的货物作为重点,持续推进大宗货物从公路转到铁路运输,构建多层次物流设施网络体系,提升铁路运能和服务配套水平。

二是促进交通出行模式低碳化。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和减少小汽车依赖的需求管理政策,调节机动车出行的空间与时间结构。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打造以公共交通为核心的多样化、一体化全链条出行服务,让市民无需拥有小汽车也能便捷出行。

三是加快机动车能源结构脱碳转型。全市层面尽快出台“双碳”目标下的机动车脱碳发展路线图,逐步完善机动车电动化、清洁化的政策体系,加强运营激励、设置超低排放区(或零排放区)等路权配置措施,提高新能源车的政策引导力。完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推进码头岸电设施、船舶受电设施建设改造,继续推动机场运行车辆设备实施“油改电”,为新能源汽车使用创造有利环境。

四是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提升交通运行效率。交通发展趋势是在出行预约的前提下实现人、车、路协同发展,建立不堵车的交通系统,实现系统运行效率最优。我市可在继续优化通行管理、减少“堵”和“绕”、提升预约出行接受度的同时,提前部署新型交通基础设施,构建城市交通大脑,支持建设城市交通超算平台,实现交通出行的组织优化,推进交通系统智慧化、低碳化转型。

当然,解除“碳锁定”、实现“双碳”目标,远非重点领域所能涵盖、包办,还会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