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的
一文读懂绿色金融模式
一文读懂绿色金融模式绿色金融 绿色债券 绿色信贷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在统一绿色金融标准、支持绿色产品创新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推动经济的绿色化转型。“十四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在统一绿色金融标准、支持绿色产品创新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推动经济的绿色化转型。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发展绿色建筑;降低碳排放强度,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由此可见,绿色金融在中国宏观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经济、金融体系。
围绕2021年以来的监管政策导向,一系列热议话题引发业界探讨,譬如:何为绿色金融?怎样发展绿色金融?目前已有成果及前景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将详细解读绿色金融的发展始末。
零壹智库今年推出“科技赋能绿色金融专题”,展示绿色金融的发展历程、细分领域、标杆案例、科技支撑等亮点成果,此前我们已发布下述2篇成果,以供业界人士借鉴:《融资租赁行业绿色债券盘点:2021年上半年发行规模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147.94%》、 《中国碳中和债券发行报告:设立半年合计发行129只,总额超1300亿》
一、绿色金融内涵概述
(一)2021年首次明确绿色金融概念
2016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绿色金融给予了明确定义。
《指导意见》指出,“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绿色金融体系是指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支持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制度安排。”
由此可见,绿色发展是绿色金融的最终目的,强调经济发展具有绿色属性,以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护为基础前提,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规模可观、收益稳定的绿色经济是绿色金融的重要保障,绿色金融在绿色经济框架内,通过最优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组合为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资金引导。
图 1:绿色金融结构图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零壹智库整理
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突出的特点是将环境保护程度与资源有效利用程度作为计量金融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追求金融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但绿色金融仍具有传统金融的基本特性,在以市场收益为导向的前提下,实现产业和绿色政策的密切配合,将环境和社会效益反映在价格中。
(二)主要工具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与碳排放交易所
从交易市场与金融工具来看,绿色金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基于现有金融体系构建的,以绿色债券、绿色信贷为代表的金融产品;二是基于融合环境效益构建排放权交易所产生的若干金融创新。
第一方面,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方兴未艾。
绿色信贷,以促使企业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和维护人类的长远利益为目的,将生态环境要素纳入金融业的核算和决策之中,促成金融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绿色债券,是为环境或气候相关收益的投资提供资金的一种固定收益证券,是绿色项目的重要资金来源。2021年4月,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为国内绿色债券支持项目及领域的统一和规范奠定了重要基础。
图 2:绿色债券的市场作用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零壹智库整理
绿色保险,又称生态保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环境风险管理的一项手段。其意义在于增强企业赔偿和修复环境污染与破坏的能力,将环境成本显性化,减少环境风险过大的投资行为。
此外,在传统金融体系上,绿色金融工具还包括绿色基金、绿色股票指数等。
第二方面也取得了一定发展成果,例如设立国际碳排放交易场所、推进碳排放权担保业务、发放碳排放权抵押贷款等。
二、绿色金融最新发展
(一)形成中国式特色发展模式
一般来说,国外绿色金融体系由金融机构推动,政府提供辅助支持。而中国、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绿色金融体系则是由政策主导,被视为“市场化的政策手段”,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以政府管理和金融监管为主体的发展模式。近年来两种模式不断融合,市场与政府共同参与。一方面,由于谋求绿色发展增加的项目成本会削弱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因此需要政府适当的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市场化机制可以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绿色金融发展效率。
具体来看,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主要分为两种模式。
一是环境风险控制型模式,要求从事金融投资的业务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在信贷信用分析中纳入环境风险因素。此模式面向绿色金融发展全过程,以控制环境风险为目的,规范绿色金融的发展。具体表现为风险评级技术工具的进步、风险管理人才的储备和相关经验积累等。
二是绿色资金供给型模式,要求各金融机构成立绿色金融专有机构,专业从事绿色金融产品的供给工作,例如以绿色投资为主的绿色银行、绿色投资基金、绿色债券等。此模式侧重绿色金融的供给端,即推动绿色金融的主要工具专业化。
(二)央行绿色金融评价方案成为重要政策推动力
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际,中国在统一绿色金融标准、支持绿色产品创新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推动经济的绿色化转型。
2021年6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优化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首次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业务正式纳入考核评价范围,评价结果将纳入人民银行金融机构评级等政策工具,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8月20日,市场监管总局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发挥计量、标准、认证认可、价监竞争、特种设备等多项监管职能作用,将按照职责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有关工作,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表 1:近一年绿色金融相关政策统计
资料来源:零壹智库,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三)国有大行ESG发展成果与7家银行绿色金融专营机构
随着政府政策布局的完善,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正式步入快车道。中国绿色金融的两种主要发展模式分别取得了丰硕成果。
环境风险控制模式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具体表现为:环境风险管理经验增加;逐渐形成完整独立的流程体系;扩充环境风险评级的技术工具;提高管理灵活度;增加专业人才储备等。
2021年,六家国有大行出具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对ESG进行披露并增加了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相关信息。其中,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对应对气候变化风险议题设置了独立的章节。ESG即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是衡量可持续运营能力的综合指标,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投资项目筛选参考、投资产品和服务设计的支持。在建设环境风险管理体系中,ESG授信有助于金融资源进一步向低碳项目和低碳企业倾斜。
工商银行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改行实施投融资绿色分类管理,修订了《境内法人投融资绿色分类管理办法(2021年版)》,将绿色信贷分类管理逐步延伸到贷款、债券、理财、租赁、保险等各项投融资业务。加强环境敏感行业风险管理,严控产能过剩融资投放。
建设银行提出将环境与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针对气候风险影响相对突出的火电行业客户开展压力测试,结果表明该行业财务状况受碳交易因素影响最为明 显,其信用评级和风险加权资产受气候风险影响较小,风险整体可控。
绿色资金供给型模式下,专业从事绿色金融产品供给工作的绿色金融专有部门不断增加。例如招商银行成立绿色金融工作小组,专门负责绿色金融信贷政策以及相关产品开发。与此同时,绿色金融产品市场持续扩展,据安永发布的《双碳背景下中国能源行业转型之路》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国境内外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为11.95万亿元,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居世界第二。近年来,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迅猛,呈现出以国企为主、发行主体不断多元化、品种丰富、交易活跃等特点。
表 2:各大银行绿色金融专有部门统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零壹智库整理
三、绿色金融前景展望
(一)以碳中和战略作为转型升级发展契机
碳中和以二氧化碳零排放为目标,要求企业、团体或个人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2021年3月5日,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随着碳中和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绿色金融的发展机遇也不断增加,碳中和债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碳市场本质上是金融市场,主要进行资金期限转换和风险管理。与普通大宗商品市场相比,碳市场不仅能满足当前碳排放权交易,更能基于碳价格信号实现跨周期投资和风险管理,具备典型的金融功能。
图 3:碳中和债结构图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零壹智库整理
碳中和债属于绿色债券的子品种之一,相比于其他品种,碳中和债具有资金用途更为聚焦、环境效益可量化、信息披露更为精细等特点,而被市场认为是普通绿债的“升级版”。碳中和债吹响了中国绿色债券市场高阶发展的号角,2021年2-7月,全国78家公司共发行129只碳中和债券,总规模达1348.94亿元,占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39.50%。
目前,国内碳金融市场呈现三大发展趋势:首先为统一交易市场,2021年6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进行多市场、多品种、多交易模式的灵活扩展。其次为扩大市场参与者范围,除发电行业外,建材、钢铁、航空等多个行业也将不断纳入碳排放权配额市场中,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也将介入。最后是合理的配额分配制度,合理制定各行业碳排放需求和可以对冲的碳排放量现额。
用好绿色金融手段,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同时碳中和目标也是绿色金融重要的发展契机。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交易,提供碳债券、碳配额抵押融资等新型金融产品,开发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政府部门助力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健全碳排放信息披露机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二)完善我国绿色金融服务相关制度体系
绿色金融需要国家、地方、金融机构等主体不断匹配相关政策、制度,为发展提供保障。
国家层面,为推动绿色债券扩大规模、提高发展质量,2021年4月21日,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证监会三部门联合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统一了国内绿色债券标准。绿色税收制度上,目前中国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鼓励行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限制性税收政策倒逼企业和社会大众及时作出调整。
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体系,可以从零售、公司和投行业务三方面入手。目前碳交易主要以批发形式进行,零售市场发掘潜力大,银行可推出投资于绿色金融项目的期货或私募股权类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公司业务层面,在全国性碳市场逐渐统一后,公司可将碳资产作为抵押品向金融机构贷款,缓解融资压力;投行业务中,金融机构可参与碳交易的存管和清算、碳资产的咨询和托管、碳债券和ABS等业务,不断推动碳交易的市场化。
面对绿色金融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各相关机构应努力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整体目标,逐步建立和完善碳金融市场配套建设,支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三)解决产品开发、激励机制等可持续发展问题
尽管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建设成就十分瞩目,但发展中的问题仍为未来的市场扩张带来诸多困扰。
首先,绿色项目的界定、新产品的开发需在推进的基础上进行规范。传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众多,绿色债券的种类随着人们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而不断扩充,“气候债券”、“蓝色债券”等新的品种不断出现,而相关的具体规范较为缺乏,需要在做好业务指引的同时应当梳理好工具体系,从而避免可能产生的市场混乱。
其次,规范绿色债券资金用途和款项管理刻不容缓。随着绿色债券市场的扩充,“洗绿贴标”、存续期资金用途不明确、认证标准不统一,成为阻碍市场发展的重大问题。让绿色金融不仅仅是一顶美化项目的帽子,而是成为一个真正具有资金流引导作用的强力引擎,是市场制度设计与落地需要突破的重点。
第三,绿色金融在政策的推动下逐渐成为热点。然而,市场不是政策的附庸,如何让绿色金融市场落地,推进市场化业务的开展,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四,激励政策与配套措施亟待完善。目前绿色金融已成发展潮流,但企业、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参与后的收益难以得到保障,甚至可能因成本增加阻碍发展进程。因此,政府介入是驱动市场的必要条件。例如,低评级高风险的绿色债券应出具政府担保,降低融资成本;政府利用财政资金补贴绿色债券发行主体,提高发行积极性。
-
全国各省市碳中和产业“十四五”发展思路汇总分析2021-09-09
-
中国煤炭大市成立碳中和研究院 为助力“双碳”目标开“药方”2021-09-08
-
碳中和为何频频火出圈?2021-09-08
-
环保行业中报总结:业绩增长拐点信号强劲 碳中和开启新机遇2021-09-08
-
如何判定达成碳中和?企业碳中和要做好哪些方面?2021-09-08
-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河南省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存在的问题与建议2021-09-07
-
《黑龙江省绿色金融工作实施方案》2021-09-07
-
洪浩:碳中和背景下生物质供热产业的热机遇与冷思考2021-09-06
-
碳中和来了 中国企业做好准备了吗?2021-09-06
-
走进碳达峰碳中和 | 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制度保障2021-09-06
-
2060年实现碳中和共需投资约136万亿元2021-09-06
-
走向碳中和 中国火电如何转型?2021-09-06
-
终于有人把碳中和说清楚了2021-09-03
-
对话元琛科技 | 布局碳中和赛道 联手中科院产学研合作2021-09-02
-
如何进一步提高公职人员碳达峰碳中和认识水平?202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