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分为二看待欧洲低碳之路

来源:环保节能网
时间:2021-06-29 11:02:28
热度: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分为二看待欧洲低碳之路低碳发展 碳排放 节能减排大气网讯:近年来,欧洲的低碳发展路径备受瞩目。欧洲委员会2019年发布的《欧洲绿色新政》提出,到2030年实现

低碳发展 碳排放 节能减排

大气网讯:近年来,欧洲的低碳发展路径备受瞩目。欧洲委员会2019年发布的《欧洲绿色新政》提出,到2030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水平减少50%-55%,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且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脱钩。

如何看待欧洲低碳之路?它对中国有何启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又需有哪些考量?近日,中新社记者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岳光溪,从中寻找答案。

一分为二看待欧洲低碳之路

在加速能源转型、实现低碳发展的努力中,欧洲和中国具有同向的目标。在绿色发展战略上,欧盟的做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刘吉臻,同时担任着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等多项重要职务。他认为,欧洲在推动能源绿色转型中,其理念和部署,都走在世界前列。例如,欧洲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升、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欧洲电网的互联互济以及欧洲电力市场的建立,都值得中国深入研究和借鉴,但仍应客观看待欧洲低碳之路。

刘吉臻举例说明,过去几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占比大幅提高,但背后是电价的急剧飙升。

对此,岳光溪院士也认为,应该一分为二理性看待欧洲低碳之路。

作为洁净煤技术领域的专家,岳光溪表示,欧洲国家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倡导节能减排方面特别值得中国学习,其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有效缓解了环境压力。但基于国情差异性和资源禀赋特殊性,中国仍应坚持中国特色的能源转型道路。

“中国人要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不能跟着国际上的声音人云亦云。在碳排放的问题上,控制碳排放尺度等方面,应实事求是,以科学眼光去看待。”岳光溪说。

中国低碳硬仗如何打?

自双碳目标决策作出起,相关讨论就从未停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无疑是一场硬仗。

这场硬仗又当如何打?一直以来,中国存在着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偏低、能耗偏高的问题。尤其在中国庞大的能源需求背景下,意味着更高的碳排放水平。能源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二者之间似乎产生矛盾。

刘吉臻说道,“实现双碳目标,一方面要保供给,一方面要变低碳,两者缺一不可。”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其背后透露着什么信号?

对此,刘吉臻说,这意味着既要实现能源绿色转型,更要保障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二者是不可割裂的。要想达到双赢,技术是第一要素,但仅仅依靠技术也远远不够。

岳光溪表示:“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决定着减碳成效。实现双碳目标,不仅要充分考虑现有的科学水平和工程技术水平,还要考虑经济承受力。”

目前,社会上出现一种声音,说新能源低价时代已经到来,甚至大肆宣扬将来光伏发电“一毛钱人民币一度”。刘吉臻认为,这种说法非常不现实,显然,当前的经济水平还远不能实现这种美好愿景。

他表示,实现绿色低碳,“这是一项长期、复杂且艰巨的任务”。

低碳大议题需各方共同努力

刘吉臻称,回顾过去二十多年,科技创新为中国能源转型作出巨大贡献,尽管如此,靠今天已掌握的科技手段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仍有难度。当前,一些人试图拿现有的技术工具打造零碳社会,显然并不可能。

他进一步指出,实现双碳目标,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当前,中国以积极的态度,充满信心地走向2030年碳达峰,这是第一步。未来,新能源科技有望实现重大突破,产业结构可能出现质的调整,国民素质也将大幅提升……“全要素综合在一起,才能实现中国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

“双碳目标是一个很大的议题,需要全局规划。双碳包含了碳源及碳汇两方面,二者平衡方能达到碳中和。在这样一个大目标里,中国社会的各个单位都承担着各自不同的使命和责任。”岳光溪说。

当然,不只中国,当更多国家按下减碳加速键,加入到减排行列中时,这场全球级的低碳战役才会更具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