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以系统观念推动长江三峡地区生态保护修复

来源:环保节能网
时间:2021-06-29 11:01:43
热度:

以系统观念推动长江三峡地区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保护修复 综合治理 长江环境修复网讯:自2016年国家启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以来,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分3批选取25个生态功能重

生态保护修复 综合治理 长江

环境修复网讯:自2016年国家启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以来,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分3批选取25个生态功能重要、治理修复需求迫切的地区开展试点工作,以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探索生态环境治理之道。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国家第三批试点之一,范围涵盖宜昌市沿江8个县市区、恩施州巴东县、荆州市松滋市,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

湖北省以及试点市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工程试点作为重大改革事项推进。宜昌市作为实施主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经济带、视察湖北时的殷切嘱托,秉承“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念,打破思维惯性,跳出传统工程模式,围绕保障“一江清水东流”的总体目标,整体规划,综合治理,融合发展,形成一套符合本地实际、系统解决问题、综合效益明显的“三峡治理模式”。

整体规划综合治理,系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长江三峡地区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总体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落实“一高双争三决胜”要求,按照“两个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组织编制《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施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保项目实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围绕保障“一江清水东流”的总目标,从矿山修复及水土流失治理、流域环境治理、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等4个方面,设置24项绩效目标,强化目标引领。

空间布局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系统实施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工程产生的实际效益。《规划》从长江流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遵循生态系统之间的内在规律,以长江干流为轴,按照“一江、两廊、三区、多源”的生态保护修复总体布局,依托长江干流及黄柏河、联棚河、清江、金湖等重点流域,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划定11个生态保护修复片区。

以相对独立完整的片区为单元,以片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布设63个工程项目,以空间统领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岸线修复、绿色航运等任务,提高工程项目的系统性和连通性。

宜昌市联合巴东县、松滋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按照“要素统筹、源头管控、标本兼治、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的思路,协同落实“治水、护岸、修山、良田、绿城、保林”等任务,推进全流域、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综合治理。

融合发展,倒逼经济绿色转型

长江三峡地区持续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倒逼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宜昌市开展长江沿线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工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自我革命的勇气,强力破解“化工围江”困局。引导生态脆弱地区到规范的专业园区新建优质项目,发展“飞地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共赢。截至目前,累计关停化工企业38家、改造55家、搬迁19家、转产7家,推动74个重点项目入园,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的以要素投入为主导的老路,逐渐转向创新驱动的新路上来,使得化工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变,精细化工占比由18.6%提高至36.2%。

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建立园区磷石膏生态堆存和综合利用长效机制,磷石膏制品在建筑、道路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园林绿化工程、河道治理及政府投资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

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过实施湿地生态修复、长江岸线治理修复、水系连通、国土综合整治等项目,推进一江两岸生态环境的系统治理,带动周边土地的开发,促进区域土地价值提升,激活区域内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和生态旅游、农家乐等第三产业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宜都市通过吸引市场主体进行农业产业投资,发展“百里茶叶走廊”“万亩柑橘公园”“十里生态桃花”等特色休闲生态农业,逐步形成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发展模式。秭归县引导当地贫困户和农民发展经济林果产业,提高贫困户收入,实现“生态治理+精准扶贫”双赢。夷陵区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模式,以高标准农田振兴美丽产业,以富美花田妆点美丽乡村,繁荣美丽经济,促进乡村振兴。

通过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宜昌逐步实现能耗排放与绿色GDP一减一增,全市单位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到0.24吨标准煤/万元、40.3立方米/万元,化工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

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有关思考与启发

通过总结梳理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的主要做法,得到以下结论和思考。

要始终秉持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生态保护修复应强化系统观念,从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结构、过程机理、功能服务出发,把生态系统各要素作为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来统筹,避免对不同要素实行分割式管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开展生态共同体综合利用和改造,维护和重建生态过程,保持系统的整体性、完整性。

要始终坚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长江三峡地区将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生态保护修复的核心,尽可能选用近自然的方法和生态化技术,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在技术方法的选择上,应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按照消除生态安全威胁、修复生态系统结构及过程、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保障生态服务和产品供给的逻辑关系,充分尊重自然风貌,依据生态系统恢复力大小,选择自然恢复、人工辅助、人工重建等修复措施,并注重增强各项措施的关联性和耦合性。

要以生态保护修复促绿色发展。不同尺度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不仅维持了生命支持系统,还为人类提供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食品和原材料。通过实施长江三峡地区这样一个区域尺度的系统工程,包含11个流域尺度的工程、63个场地尺度的项目,不仅实现了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的修复和提升,优化了整体生态空间格局,恢复了生态循环,同时还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产品供给、环境调节、文化美学等多重服务价值,带动了区域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