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化工行业面对“双碳”的思考

来源:环保节能网
时间:2021-04-14 13:00:38
热度:

化工行业面对“双碳”的思考碳达峰 碳中和 化工行业大气网讯:近段时间,资本市场热炒“碳达峰”“碳中和”概念,直接带动了节能环保、电力、燃气等行业的股票大涨,而前期产品价格上扬、业绩

碳达峰 碳中和 化工行业

大气网讯:近段时间,资本市场热炒“碳达峰”“碳中和”概念,直接带动了节能环保、电力、燃气等行业的股票大涨,而前期产品价格上扬、业绩大幅增长、曾炙手可热的化工板块最近却门庭冷落,不少行业龙头的股价3月份回撤超过30%。许多投资者将其归咎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利空。

“碳达峰”“碳中和”真会对化工行业形成利空吗?笔者认为,有影响是肯定的,但绝非利空。

不可否认,“碳达峰”“碳中和”对化工行业将带来直接影响。一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态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化工企业承担着艰巨的减排降碳义务。二是随着各地相继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各省区将进一步压缩煤炭消费总量,未来煤炭、能耗和碳排放指标更为稀缺。过去,东部企业还可以向煤炭资源丰富、环境容量相对较大的中西部转移,但最近内蒙古全面收紧煤化工项目,意味着各地节能减排、压煤降碳措施将更趋严厉。三是碳交易的实施将加速行业洗牌。2月1日起施行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或者属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的,应当列入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按照前者规定,大型石化和煤化工企业都是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这类企业多建有自备电厂或动力锅炉,有偿碳排放配额对企业影响巨大。虽然第一批试行的只有电力行业,但化工行业参与碳交易是迟早的事,届时将加速企业的优胜劣汰。

但从行业长远发展和碳汇政策的实施意义来看,“碳达峰”“碳中和”无疑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化工产业创新、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首先,石油和化工产业是我国工业门类中规模最大、产品最多、辐射面最广的行业,涉及国计民生。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使得煤炭消费仍将占据首位,国民经济发展对基础化工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石油化工提供不了这么多产品,必须有煤化工来补充。其中,合成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甲醇下游产品丰富、应用广泛,在国际原油价格回升至50美元/桶上方后,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产品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任何产业政策的出台都不是为了打击实体产业,而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筑新发展格局,目的是转变发展方式。这和前几年的“环保风暴”一样,碳排放指标的收紧,势必加快耗能高、产品转化率低的企业出清;全国碳交易的逐步实施、各地“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的推进,也必将促进资源要素向头部企业集中,让强者恒强,这对行业龙头、领军企业将形成利好。

再次,对照低碳化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化工行业也确实面临技术、工艺、成本、管理、替代能源竞争等诸多挑战,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集约、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来加以解决。

因此,面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新政的快速推进实施,化工企业应积极应对、顺势而为,以此为契机,化压力为动力,着眼于产品高端化、资源集约化,加大技术投入,进一步优化发展结构,推进减排降碳、提质增效。

不少人认为,目前“碳达峰”“碳中和”还处于政府部门密集筹划、资本市场热炒概念、相关企业等待观望的阶段;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批试行行业也没有石油和化工,这让不少化企认为“双碳”距离自己还很遥远。这种想法必须警醒。

其一,政策信号已经日益明确。上月中旬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要坚持全国统筹,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压实各方责任,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要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这无疑为“双碳”相关政策的实施装上了“助推器”。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和部分省份正在对此制定实施方案。其中,山东省提出与新旧动能转换统重大工程协同推进,争取率先实现“双碳”落地。

其二,“碳”要素早已制约行业发展。当前,化工企业发展受限于项目用地、用能、用煤、用水、用电和环境容量、物流运输等资源要素。其中最为迫切的,可以说还是用煤指标。煤炭,一方面是化工的重要原料,另一方面却贴着“高碳”标签。即便目前“双碳”相关政策还未落地,但高碳带来的减排压力其实一直在制约化工行业发展。山东一家知名煤化工企业就曾表示,洁净煤气化和合成气深加工是他们的最大优势,但省里大力压减煤炭消费,停止审批涉煤项目,导致生产用气面临巨大缺口。

笔者认为,在这种紧迫情况下,化工企业应未雨绸缪、积极应对,着眼于产品高端化、资源集约化,加大技术投入,进一步优化发展结构,主动推进减排降碳、提质增效,拥抱“碳达峰”“碳中和”的落地实施。

一是高点定位、高端延展。坚持市场引领、创新驱动,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及绿色生态投入,推进新一代清洁高效可循环生产工艺、节能减碳及二氧化碳循环利用技术的探索与应用,推动产品向下游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二是集聚资源、集约高效。着眼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在不大量增加煤炭消耗指标的情况下,减产能耗高、附加值较低的产品,集中资源发展国家鼓励、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同时继续淘汰落后产能,严抓全过程节能管理,大力实施技术升级改造,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煤炭转化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改革,中央重视,各地响应,企业关注,市场期待。但笔者发现,当前也出现一种不好的苗头——部分产业结构偏重的经济大省和地区开始“抢跑”,提出要提前若干年实现“双碳”目标。

笔者认为,在“双碳”实施过程中,各地既要坚决贯彻中央部署,压实各方责任,也要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尤其要警惕某些部门拍脑袋“定目标”、一些地区想当然“排计划”,更要杜绝超前、加码和“一刀切”地削减煤炭消费和碳排放指标。站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化工行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建议有关部门坚持系统理念,找准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综合平衡点,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循序渐进推进“双碳”落地实施。

一是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双碳”实施。建议将减排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用好碳金融和碳交易两大杠杆,在重点用能领域提出“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实施路径。譬如,健全用能预算等管理制度,加快建设用能权和碳排放权指标的省级交易市场;建立低碳示范企业和项目库,培育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化工园区,统筹谋划一批推动经济、能源、产业等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积极推动“2+26”通道城市先行先试,开展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双达”试点示范。

二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利用环保、能耗等倒逼机制压减低端产能,对不符合要求的落后产能坚决淘汰;同时鼓励支持“行业能效领跑者”“绿色工厂”等企业集约低碳发展,探索清洁生产、绿色节能、差异化、高端化路线,着眼环境友好、绿色低碳,集中资源发展高端精细化工产品。

三是培育优势骨干企业,壮大化工链条和集群。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一些具有产业优势、资产负债率低、有资金实力的企业正值发展的良好时机。建议有关部门对化工行业的领军企业、龙头企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因企施策,根据其核心优势、发展方向和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组织有关部门施以援手,帮助其快速做大做强,同时依托这些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推动“双碳”实施。

四是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破解资源要素制约。在当前发展阶段,应“一业一策”,不宜超前、加码和“一刀切”地削减煤炭消费和碳排放指标,要根据各地经济条件和资源禀赋、企业发展质量和能效水平区别对待,保障化工企业的发展权。建议有关部门继续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想办法,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动能转换的核心抓手,破解项目落地能耗指标瓶颈制约,推动能源要素供给改革,强化建设要素保障,引领带动传统产业更新迭代、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