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美丽中国”系列观察 ——序:从“碳中和”说开去

来源:环保节能网
时间:2021-03-24 11:02:17
热度:

“美丽中国”系列观察 ——序:从“碳中和”说开去碳中和 碳达峰 生态环保产业大气网讯:前两日,针对碳中和下的碳交易市场发展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析,而后回顾时却发现,由于未能系统性的整

碳中和 碳达峰 生态环保产业

大气网讯:前两日,针对碳中和下的碳交易市场发展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析,而后回顾时却发现,由于未能系统性的整理自己的观点,仅从冰山一角切入阐述了些许皮毛,且笔力有限,未能窥一斑而知全豹,以至很多读者提出了诸多疑问,并提出希望进一步对“碳中和”全貌进行分析和说明的建议。其实,各网站、公号、研报对于“碳中和”的分析与评论已经很多,从其意义到路径,从政策到产业,均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并不需要我们再次进行阐述。然而,我发现多数文章分析都是立足于“碳中和”的向下展开,至于把“碳中和”放在一个什么语境和图景下,“碳中和”和我国“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的建设思路是什么关系和内在逻辑,却缺少一些系统性的梳理。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碳排放大量来自于能源活动、工业和农业过程,因此大量分析文章均聚焦于此,对于我事业部所致力的产业——生态环保产业——的分析却相对较少。故借此机会,将我司对“碳中和”这一热点的分析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整理,以期待说明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在“碳中和”背后的总体图景和逻辑;二是生态环保产业将会面对什么机遇,发生什么变化;三是生态环保产业的业内企业需要做出什么应对。

正文前,我们先来回顾近期的一些热点:

3月15日,习总书记组织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一个月前,国发【2021】4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知道意见》,明确提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从以上的会议和文件精神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共同点:一是“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和“全方位全过程”,均强调了其复杂性和系统性;二是均提到了“生态文明”这一核心思想。这也正是我开始本次专题系列写作希望传递的第一个观点:要深刻的理解“碳中和”,需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以“生态文明”重要思想为索引,来看待碳中和这一热点,而不是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事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追求从温饱到小康,现已经转化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且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而这美好生活中,就包括了很重要的“绿色”、“生态”的需求。根据国际社会发展经验,人均GDP达到5000-8000美元时,人民对于环境的需求开始萌芽,而当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初等发达国家水平)时,民众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会再次显著提升。回顾我国生态环保禅而已发展,也基本符合上述规律,在环境矛盾激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共同作用下,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开始着力投入污染治理与环境修复,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的地区(如深圳、杭州、厦门等地)治理模式、能力更是取得了突出成绩,逐渐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范例。

在这个过程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深化,通过多个试点工作的推进,方向更加明晰、内涵持续丰富、治理思路和方式也逐步完善。然而,生态文明这个“大词”之下,究竟包含了什么内容?

从其作用主体和对象上看,生态文明思想意在实现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共生和发展,即在自然生态系统可承载的前提下有效的推进人类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这其中,涉及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内容。由此不难看出,民众、政府、企业等各个社会单元是施加作用的主体,如何发挥三个主体的作用,处理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将会是治理的核心所在,而最终结果将体现在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这两个作用对象上。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物质需求是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在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污染和资源消耗将逐渐突破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从而造成环境恶化。无节制的向自然索取必将突破其承载极限,而后正如各类末世灾难片中所呈现的一样,陷入不可逆的状态。所幸的是,无论是出于人类生活所需,还是意识觉醒,人类对于环境的态度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开始发生转变,积极投入污染治理、减少环境破坏等系列活动的作用下,预期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总量也将达到顶峰,而后随着投入的持续,逐步开始逆转向下,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理想情况下,最终将回归到生态可承载的范围之内,即下图所示。

基于此,我们再来回顾碳达峰和碳中和这两个概念,我们不难发现其逻辑的一致性。进一步我们可推演,水污染达峰与中和、土壤污染达峰与中和、各类资源消耗达峰与中和都将是各个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落实到具体产业上,以钢铁为例,从化石能源炼钢(煤炭)到电炉钢即是为此,而我国发电多为火电,故而氢能炼钢成为未来探索方向,而对于废钢的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为此,无论从资源消耗还是环境污染的角度来看,其中“达峰”与“中和”的逻辑一贯性非常明显。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的假设,生态文明的治理所期望达到的即是寻找可提前达到峰值拐点、加速推进曲线下行、提早迎来关键拐点等一切可将上述曲线向左移动的可能性,并通过治理手段将其实现。

下一步,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实现上述目的的可能性举措。简而言之,我们期望实现的目的是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建设、共同发展,通过经济、技术等手段调和其矛盾。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所期望实现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可理解为:

从经济建设的角度看,是一种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双脱钩”的发展模式。其实现路径无非从产业结构与效率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经济附加值更高、更少资源(能源)消耗、更低污染、更环境友好的产业。另一方面,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推动污染和消耗的减量、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等。

从环境建设角度看,一是如何摆脱以前单点、末端治理的限制,实现系统性的生态治理和保护;二是如何摆脱以往工业文明时代对生态资源的无节制索取,以科学的、有节制的方式进行生态和资源管理,从而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从其实现路径来看,着眼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的系列污染治理(如大气、水、土壤)与质量提升工作将是其核心举措,这一切举措将直接作用于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再来回看“碳中和”这一概念,将会产生一些更为全面的认识。

从我国碳排放的结构来看,90%来自于能源活动(其中主要是燃料燃烧),而其余主要为工业生产(非金属、化工和冶炼是主要来源),为实现目标所需要采取的举措不言而喻。由此来看,无非是需求侧(即生产生活端)的减碳与供给侧的减碳,其路径进一步可分为需求侧的节能与减排,供给侧的结构变化与效率提升。需求侧的节能与减排发展已久,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等词汇耳熟能详。而供给侧减碳如何实现?一方面,来自于能源结构的变化,即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抽蓄、风电、光伏、核能、氢能的发展均是为此,提高电气化率亦如是。另一方面,从效率提升角度来说,更高效的能量转化方式的探索与技术的开发、发展储能系统等也将为减排做出较大贡献。对应到上述生态文明的建设体系当中,需求侧节能减排来自于产业结构调整与效率提升等方面,供给侧减碳则来自寻求能源的替代和效率提升等方面。

至此,相信各位应该对于“碳中和”的更大图景有了一个模糊的认知。我们不难发现,“碳中和”是更大的图景中——即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今后系列文章的目的也在于此,但由于这一主题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的诸多方面,恐难以在一篇文章中详尽展开,故将分为若干主题依次进行阐述,愿各位读者能予以谅解和支持。预期未来我们将分为四个大专题若干个子领域展开:

一、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四大机遇:从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脱钩、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脱钩、生态环境治理、生态资源管理四个方面着眼,重新审视生态环保产业的边界与发展机遇。

二、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八大趋势:对生态环保产业未来的科技化、国际化、梯队化、源头化、系统化、精细化、市场化、区域化等不同的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

三、“碳中和”专题研究:对于“碳中和”影响下的发展机遇和趋势进行分析,包括节能、减排、电力脱碳、非电脱碳等领域。

四、生态环保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事件回顾:

习近平: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要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工业领域要推进绿色制造,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要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反对奢侈浪费,鼓励绿色出行,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要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进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建设绿色丝绸之路。

原标题:和君咨询生态环保事业部“美丽中国”系列观察 ——序:从“碳中和”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