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机遇和挑战

来源:环保节能网
时间:2021-03-09 09:04:17
热度:

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机遇和挑战碳达峰 碳中和 钢铁行业大气网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明确我国二氧化碳排放203

碳达峰 碳中和 钢铁行业

大气网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明确我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四五”是实现我国碳排放达峰的关键期,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攻坚期。

一、何为“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

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碳达峰与碳中和紧密相连,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达峰时间的早晚和峰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碳中和实现的时长和实现的难度;而后者是对前者的紧约束,要求达峰行动方案必须要在实现碳中和的引领下制定。

二、钢铁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行业,在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约束下,钢铁行业将面临绕不开的机遇和挑战。

(一)压减产量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202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从2021年开始,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发布新版钢铁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完善产能信息预警发布机制。主要从推进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等四个方面促进钢铁产量的压减。

1、严禁新增钢铁产能。对确有必要建设的钢铁冶炼项目需要严格执行产能置换的政策,对违法违规新增的冶炼产能行为将加大查处力度,强化负面预警。同时不断地强化环保、能耗、安全、质量等要素约束,规范企业生产行为。

2、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根据产业发展的新情况,研究制定新的产能置换办法和项目备案的指导意见,将进一步指导巩固钢铁去产能的工作成效。

3、推进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推动提高行业集中度,推动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同质化竞争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研发创新协同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提高行业的创新能力和规模效益。

4、坚决压缩钢铁产量。结合当前行业发展的总体态势,着眼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阶段性目标,逐步建立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总量为依据的存量约束机制,研究制定相关工作方案,确保2021年全面实现钢铁产量同比的下降。

(二)现有城市钢厂立足就地改造,对于达不到超低排放要求、竞争力弱的城市钢厂,应就地压减退出。

(三)全面普及烧结烟气循环、机械化原料场、高炉煤气精脱硫、烧结机头高效脱硫脱硝等技术应用,加快推广熔融钢渣余热回收、中低温余热利用等技术。

(四)支持建设钢铁低碳冶金创新联盟,加强对氢能冶炼、非高炉炼铁以及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冶炼技术的研发应用力度。

(五)构建钢铁生产全过程碳管控监测与评估集成创新体系,推进钢铁行业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推动绿色消费,以超大、特大和大城市新建公共建筑为重点,加快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

(六)鼓励钢铁企业引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建立健全钢铁绿色设计产品评价体系,大力推广绿色设计产品,为下游用户提供绿色用钢解决方案,促进优质、高强、长寿命、可循环的钢铁产品应用。

综上所述:一方面要加速推动钢铁行业改善生产流程、更新生产设备和使用低碳能源,迅速实现钢铁产业和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另一方面可促使钢铁企业主动创新,摒弃高碳排放产品和业务,研发深度脱碳、零碳技术。

在低碳转型的大潮中,高能耗、低效益的中小企业将被淘汰,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通过低碳创新,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从而推动中国钢铁行业整体迈向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全面建成钢铁强国。

附:标杆企业——中国宝武集团的碳中和实施思路

一、目标。

2021年发布低碳冶金路线图,2023年力争实现碳达峰,2025年具备减碳30%工艺技术能力,2035年力争减碳30%,205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

二、实施步骤:

1、以科技创新打通钢铁行业低碳发展路径。创立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打造面向全球的低碳冶金创新技术交流平台;建立1+N开放式研发创新模式,开展钢铁工业前瞻性、颠覆性、突破性创新技术的研究;建设面向全球的低碳冶金创新试验基地,促进钢铁上下游产业链的技术合作,助推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

2、以智慧化、精品化实现极致的碳利用效率。以数智化系统打破时空边界、跨越管理边界、推动工序互联共享,实现资源能源高效利用,为社会提供更绿色更优质钢铁及相关新型材料。

3、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用量,提高新能源比例;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优化能源结构、加大节能环保技术投入。不断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例,加大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布局氢能产业,推进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化;不断提高炉窑热效率、深挖余能回收潜力,提升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严控能源消耗总量。

4、树立全员减碳意识。推动全体员工低碳生活养成,鼓励绿色出行、光盘行动、垃圾分类、植树造林、视频会议等低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