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文字实录|生态环境部2021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

来源:环保节能网
时间:2021-01-29 09:04:20
热度:

文字实录|生态环境部2021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保护 污染防治攻坚战 生态环境治理大气网讯:1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2021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

生态环境保护 污染防治攻坚战 生态环境治理

大气网讯:1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2021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崔书红司长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1.jpg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

刘友宾:新闻界的朋友们,新年好!欢迎参加生态环境部2021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也是我们首次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题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我们邀请到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崔书红司长,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今天的发布会采用视频连线方式举行。

下面,我首先通报我部近期几项重点工作。

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安排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

生态环境部近日在京召开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总结2020年和“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分析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谋划“十四五”工作,安排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

2020年,生态环境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十三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均圆满超额完成,其中,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7%(目标84.5%);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相比2015年下降28.8%(目标18%);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83.4%(目标70%);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到0.6%(目标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幅度均超过既定目标,为“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探索积累了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

立足新发展阶段,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保护与发展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污染防治攻坚战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够深、改善水平不够高、工作成效不够稳、涉及领域不够宽、治理范围不够广等问题。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把握好“五个坚持”的总体思路,即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完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制度体系,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推动重点领域工作取得新突破。

2021年,我部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系统谋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编制实施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依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执法,有效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做好基础支撑保障工作,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起好步、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圆满收官

刘友宾:

二、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圆满收官

自2017年国务院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海关总署等14个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我国固体废物进口量分别为4227万吨、2263万吨、1348万吨和879万吨,相比改革前(2016年),分别减少9.2%、51.4%、71.0%和81.1%,累计减少进口固体废物约1亿吨。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国已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巩固改革成果,持续强化监管,严厉打击洋垃圾走私,大力提升国内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水平,健全固体废物管理长效机制。

生态环境部发布新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刘友宾:

三、生态环境部发布新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为落实新形势下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要求,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建设项目环评改革,服务中小企业,我部印发《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内容、格式及编制技术指南的通知》。新版报告表将在规范报告表编制和审批,提高环评有效性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与旧版相比,新版报告表在内容、格式和编制技术要求上进行了较大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分类管理,将报告表分为污染影响类和生态影响类两种格式,根据两类项目不同环境影响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编制内容和格式,并配套相应的编制技术指南,突出不同类型评价关注重点。二是优化简化,明确了专项设置原则和数量限制,简化了一般项目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要求,取消了评价等级判定等程序,聚焦生态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三是注重衔接,与规划环评联动,充分利用规划环评成果、结论和现状评价数据;污染影响类建设项目内容与排污许可衔接,便于企业后续申请排污许可证;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监督检查清单”,为后续监管提供明晰依据。

新版报告表自2021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发布2021年环境日中国主题

刘友宾:

四、发布2021年环境日中国主题

6月5日是环境日。生态环境部确定2021年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进一步唤醒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指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制订《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有效保护了野生动植物种群及其栖息地安全。

今年,中国政府将作为东道国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各国将聚首昆明,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绘制未来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

刘友宾:下面,请崔书红司长介绍情况。

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推动生物多样性领域共建共治共享体系建设

崔书红:

新闻界的朋友们,一年未见了,大家好!今天,我很高兴出席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例行新闻发布会并回答各位朋友的提问。

202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加速、疫情对经济社会带来全面冲击的背景下,我们一路走来、风雨同舟、共克时艰,艰辛的历程、取得的经验,都值得总结、值得借鉴、值得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推动国际社会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去年九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验,提出了扭转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的中国方案,引领了世界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潮流,展示了负责任环境大国的形象,为凝聚各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共识、携手应对生物多样性挑战、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注入了强劲活力和动力,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反响。峰会前夕,生态环境部和外交部联合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国家立场文件,共同举办了全球部长级圆桌会议。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和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许。

一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健全生物多样性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工程,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督和执法力度等措施,着力提高生物多样性管理水平,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一年以来,我们积极筹备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积极同各国加强合作,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大会主题 “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契合了《公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国际政要表达了强烈的政治意愿,要下决心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局面。生物多样性宣传、动员力度从未如此之大、意愿从未如此之强、雄心从未如此之高、前景从未如此光明!当然,我们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也从未如此复杂、艰巨!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开局之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推动生物多样性领域共建共治共享体系建设。2021年,是国际生物多样性超级年,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筹办为契机,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宣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突出成就,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下面,我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刘友宾:下面,请大家提问。

中国认真履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义务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绩有目共睹

光明日报:谢谢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提问。去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的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引起强烈的反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因此受到广泛关注。请问崔司长,生态环境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了哪些工作,积攒了哪些经验,作为COP15的缔约国,中国将如何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谢谢!

崔书红:感谢您的提问。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大国。“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认真履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义务,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成绩有目共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亲自谋划安排部署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将生物多样性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成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由副总理任主任、23个国务院部门组成,审议并发布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成效显著。

二是创新保护方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创造性提出并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初步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25%以上,我国绝大部分重要物种和重要生态系统在红线内得到了有效保护。我国提出的“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案列”成功入选联合国“基于自然解决方案”全球15个精品案例。

三是加大保护力度。全国人大发布《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长江流域实行重点水域十年禁捕。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历史性成就,森林、草原面积不断扩大,湿地减少和荒漠化面积扩张趋势得到遏制,我国是世界上绿色覆盖增长最快的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就地和迁地保护成效十分显著,朱鹮濒危等级由极危降为濒危,野生大熊猫从濒危等级降为易危。

四是全社会共同参与。我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方方面面。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担当、公众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

五是认真履行国际义务。坚定支持和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我国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信托基金的第一大出资国。20个“爱知目标”完成情况好于或优于国际水平。

中国获得COP15主办权,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的高度认可。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为全球提供了可资借鉴解决之策,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首先倡导生态文明,实现发展理念的变革。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开展“三区三线”国土空间规划,把生物多样性保护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突出地位,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其次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实现发展方式的变革。各有关部门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安排资金等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生物资源使用效率,有效减轻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

再次动员全社会参与,实现生活方式的变革。重视公众宣传教育,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系列宣传活动,引导人们养成简约、绿色的生活习惯,最大程度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消耗。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合作共赢的变革。坚持多边主义,在公开、透明、缔约方驱动等原则基础上,与国际社会充分讨论和磋商,共同应对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应对荒漠化,促进经济增长、保障民生福祉等全球挑战,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注入新动力。

谢谢!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15-2020年)实施取得显著成绩

第一财经日报:我们注意到,在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和近期生态环境部主要领导的讲话中,多次提到要组织实施、扎实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另外,《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14-2020年)》也到了时间节点。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些重大工程的情况?包括投资建设情况、工程进展以及效果?

崔书红: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15-2020年)》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实施。其中,生态环境部负责组织实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观测网络建设两项任务,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近4亿元,共267家科研院所200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是基本摸清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状况。全国划定的32个陆地、3个海域共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29%,维管植物数占全国总种数的87%,野生脊椎动物占全国总种数的85%。同时,还发现了新种和新纪录种50余个,健全和丰富了中国生物多样性“家谱”。

二是支撑了生物多样性相关政策法规制定。完成了重大决策咨询报告8篇。支撑了《生物安全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制修订。发布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和评估的技术导则、规范20余项。组织500余名专家,完成了34450种高等植物、4357种脊椎动物和9302种大型真菌濒危状况评估,与中科院联合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脊椎动物卷和大型真菌卷。

三是构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数据库。构建了全国2376个县级行政单元、观测样线长超过3.4万公里的物种分布数据库,数据总量达3.5TB。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较为全面和准确的野生动植物空间分布数据库。

四是初步形成了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在全国建立749个以鸟类、两栖动物、哺乳动物和蝴蝶为主要观测对象观测样区,布设样线和样点11887条(个),每年获得70余万条观测数据,动态掌握了典型区域物种多样性变化第一手数据。

五是提升了生物多样性研究科研能力和水平。重大工程推动了一批新技术在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领域的应用。比如,采用环境DNA技术完成对采集困难的生物种类的大范围调查。工程实施以来,仅我部所属南京所、环科院就培养相关领域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研究生50余名,30人晋升高级技术职称;近两年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论文71篇,在Science等科学期刊发表论文8篇。

六是支撑提升我国生物多样性履约能力。完成了我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六次国家报告、履行《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第四次国家报告等。同时也有力支撑COP15成果的谈判和全球磋商工作。

下一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要全面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强部际联动和央地合作,深化重大工程组织实施,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数据和信息平台,建立以定位观测站与观测样区相结合的长期观测网络。建立并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成效的标准规范体系,推动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绩效考评制度,定期发布生物多样性评估报告。

谢谢。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