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没存在感」的智慧水务 群雄毕至的江湖

来源:环保节能网
时间:2021-01-28 09:00:18
热度:

「没存在感」的智慧水务 群雄毕至的江湖智慧水务 污水治理 水务智慧化水处理网讯:唯有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数据共享,才能完成这场智慧水务升级。——余快早些年的深圳深受随

智慧水务 污水治理 水务智慧化

水处理网讯:唯有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数据共享,才能完成这场智慧水务升级。——余快

早些年的深圳深受随处可见的臭水沟所扰。

“治理前隔100米闻到臭味,治理后钓到10斤大鱼。”

一场变形记后,昔日臭水沟,已成城市项链。

污水治理背后,存在着一个默默无闻的行业——智慧水务。

别看这行业不显山不露水,却是典型的高壁垒细分行业。

水务老大下面,有防洪抗旱减灾、节约用水、城乡供水、农村水利、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利改革和管理等一众小弟。

每个细分领域,单在水这一层,就有原水、输水、净水、供水、售水、排水、污水治理、再生水回收利用等不同环节。

细分领域众多,环境复杂,产业链老长,产业节点纵横。

这让智慧水务,在各类高科技、热赛道中,着实没啥存在感:

它既不性感,看起来难搞,似乎还没什么钱。

这样一个要啥没啥的市场,有得玩、有人来吗?

安防企业增援

说水务要啥没啥没人玩,安防企业第一个不答应。

原生条件相似。同为碎片化市场,系统众多,关系复杂。

发展方向重合。2014年之后,进入水务智慧化3.0时代,对视频+人工智能的需求急增,而安防企业,擅长的正是以视频为核心的智慧物联业务。

且不说“同病相怜”的安防已经指数级扩容,如今传统安防头部企业已经升级为智能物联的企业,走向万亿级AIoT市场,赋能千行百业。

智慧水务便是百业之一。

安防巨头的到来,正是时候。

海康认为,水务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要立足于视频感知,但不至于视频感知。从视频感知,向上拓展到智能物联,融合多维感知能力,实现物信融合。

水务场景监管对象数量多且分布广泛,通过人工方式巡视,时间长,覆盖范围小、人员投入多,工作量大,投入成本高。

海康利用水位尺读书分析技术、漂浮物识别技术、船只行为识别技术等多种智能分析技术,实现对水利场景的全时段、全天候、全覆盖智能分析感知,减轻人工巡视的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创新工作方式。

利用视频智能分析手段,实现被动响应向主动应对,从传统数据监测向智能预警的转变。

8_meitu_8.jpg

在大华看来,智慧水务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根据《中国城镇水务行业2035年技术进步规划》报告指出,2021年智慧水务信息化投资将超百亿,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全国近9000座。

大华从两个层面着手赋能:

一 规范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建立巡检标准化流程,构建生产全局透视能力、增强全感知预警能力,对智慧水务监管过程中的生产运维情况、人员监管、安全环境等场景进行全面管控,助力智慧水务精细化管理。

二 赋能技术,提高决策效率。

基于智慧安防的优势,利用AI布控、通行管控、安防管理,实现精准(事前)预警、分层分级、无感安全、精准定位、高效指挥,实现更全面的感知层建设,为主管部门提供更科学的决策依据。

宇视认为,智慧水务建设体系体量庞大、业务持续化、系统融合化,应从两方面着手。

资源管控上,要整合现有水务资源,实行精细化、网格化、智慧化服务;技术上,手段要丰富,以辅助水务业务实行监控、检测、监管等视角的系统化应用。

在宇视看来,不同场景的分析模型存在差异化,数据应用和需求结合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根本的诉求是对于水文的识别和纠偏。

宇视的智慧水务核心内容,包括了场景部署、图像分析、传输保障、数据应用、多维展示等部分。

其中,其防止非法捕捞的水域检测系统,可全天候实时记录,自动检测禁捕区域内船只及人员,防止非法捕捞。

深耕碎片化市场多年的安防企业,正向水务市场输出安全水平、工作效率以及降低运营成本上的经验与成绩。

跨界巨头垫后

这块隐秘的角落有没有被巨头的忽视。

阿里、华为、腾讯、万科、中国移动,巨头跨界,大咖云集。

巨头们不小打小闹,上来就鏖战以亿为单位的智慧水务大项目。

2019年9月,万科中标1.9亿元深圳市河流水质科技管控项目;

2019年12月,华为联合体中标深圳市智慧水务一期工程,中标价4.46亿元,刷新智慧水务行业中标金额峰值;

2020年1月,腾讯云与粤海水务达成战略合作,推进水务行业数字化转型;

2020年,华为与水发集团全面合作,在智慧水利水务、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全面深入合作。

2020年4月,阿里云与重庆水务集团宣布合作建设重庆智慧水务。

比如华为的智慧水务方案,以平台+生态为依托,向上提供行业ISV的能力整合,向下提供华为杆站、四无摄像机等智能感知设备的带货能力,支撑客户加速水务数字化转型。

怎讲?

向下,华为在水利水务领域引入机器视觉,把大量监管和运营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视觉问题进行解决,代替现在成本高昂和损耗巨大的监测设备。

比如把水位问题转化为水尺识别问题,把水质污染问题部分转化为水色和水形态识别问题等,让摄像头代替人眼,广泛捕捉、智能理解,做到及时响应。

智水苏州项目中,华为就通过AI识别技术,对河道抛洒垃圾、乱倒污水等违法违规、不文明行为的智能监督以及漂浮物等行为进行不间断的监控判别。

微信图片_20210127132709_meitu_9.jpg

向上,整合、打通分散在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再通过数据链的支撑,精确分析预测变化趋势,做到精准治理和应对。

比如实现城市、河道、环境管理等多部门信息共享与协同,发挥信息化管理系统优势,形成“视频输入—算法识别—取证录入—工单派发—处理反馈”的事件全流程闭环操作。

在生态上,引入希格玛(应用软件平台)、中威电子(视频管理软件)等合作伙伴在华为数字平台进行业务开发,再通过华为生态资源整合,避免传统的数据封锁和固化。

在整个过程中,华为在不同场景下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减少了人工,大幅提高了监管效率。

比如阿里,在重庆水务合作中,阿里云退居幕后,助力重庆水务打造全数据融合的水务平台,打通实时业务数据和水务集团全生态链的系统数据。

阿里云指出,它以水务中台为核心,将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以服务化的方式开放给行业合作伙伴,降低技术门槛,帮助提升整个行业实现数字化能力。

它还强调,阿里一直推崇生态赋能与合作,也欢迎有能力的硬件和其他行业服务提供商与阿里云合作共赢。

数据显示,2014至2019年,中国智慧水务市场规模从65.6亿元增长至93.8亿元。根据预测,2023年规模在250亿元左右。

增速不低,市场不大。

即便如此,阿里、百度、腾讯、华为、平安等巨头依然快马加鞭地进入这条赛道。

投入产出比并不诱人的背后,这些企业为何在水务上花费心思?

他们的商业大盘上,“智慧城市”绝对是其中的重要筹码,这个充斥着野心和荷尔蒙的“产品”,正因为边界模糊而变得前景广大。

某业内高管告诉雷锋网,可以预见得到的未来趋势是,硬件会为软件服务,而不是相反。巨头们意图:是做物联网时代的大数据运营商、做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推手。

水务,这个有着天然海量数据资源的行业,这个急需数字化转型的行业,自然不会被放过。

但是他们不独享蛋糕,意在全局,培养更多的企业,造一个水务生态。

他们的目标,一是水务数据,以及数据背后的智能城市,二是行业数字化转型。

巨头们,成为前排冲锋企业的大后方,以自身强大的平台能力,托起智慧水务的底盘。

AI 企业突围

智慧水务领域也不乏AI企业,他们精修内功,厉兵秣马,用着高精尖的武器,在后人来之前先行探路。

为什么AI企业也要这块难啃的肉?

人脸识别、车辆识别领域,以庞大的市场体量、AI落地大场景,一度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宠儿。

两者组成的头部市场以通用化算法打天下,催生了爆款应用的同时,也让这片市场迅速血海一片。

以AI落地最成熟之一的安防为例,雪亮工程步入尾声的同时,AI等技术日趋成熟,AI正从安防、交通等领域走向全域。

市场终于看到,人脸识别和车辆识别下面不计其数的腰尾市场。

碎片化的市场在哪里?在如智慧水务般被忽视的小场景里。

AI头部看不上,巨头居幕后,却是众多AI企业的好去处。只要肯吃苦,绝对是块肥美多汁的好肉。

极视角正是早早意识到这一点,只是它的打法与其他AI企业不同。

它定位为计算机视觉算法商城,凭借这种创新的模式,将市面上许多“无人愿接”的中长尾需求都进行了转换落地,帮助十几个新行业用上了AI技术。

在智慧水务领域,用计算机视觉自动检测河流上的漂浮物情况,实时感知城市供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

通过各河流监控摄像头,采集数据,再通过极视角智慧水务智能分析系统,实现多个层面智慧管理。

在违规捕捞智慧管理上,可以进行河道捕鱼识别、河道电鱼识别、非法船只闯入识别;

在河道环保智慧管理上,可以进行河道漂浮物识别、河道化学污染物识别、河道周边非法乱建识别。

河道安全智慧管理上,可以进行河道人员越界识别、河道周边人员热力图识别、人员违规涉水识别。

微信图片_20210127132759_meitu_10.jpg

万千行业的AI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酵,而极视角们正在奔赴向这场盛宴路途中。

他们手握技术尖兵,或许能给在前线奋战的传统企业们一把装满子弹的突围枪。

智慧水务的春天,可能会比预想的早一点到来。

水务企业冲锋

自家领地,怎么着也得守着不是?

传统水务企业们打头阵,成为智慧水务的主力军之一。

对于智慧水务,度娘是这么解释的:

通过数采仪、无线网络、水质水压表等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感知城市供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有机整合水务管理部门与供排水设施,形成的“城市水务物联网”。

翻译翻译,可以简化成几个核心环节:感知、记忆、理解、分析、判断、决策、应用。

形成三个关键层次:设备层(表计、传感器等)、数据传输层(数据的网络接入)以及平台层(云、大数据、数据挖掘等)。

以硬件公司为主导的智慧水务,通常着眼于设备层,以智能水表为突破口,遵循从设备-传输-应用的自下而上的路径。

一是智能水表基因使然。

智慧水务的第一步,是全面铺设信息采集设备,将各个节点的水务信息数字化,并通过物联网汇集到线上。

在这之中,智能水表犹如整个智慧水务系统的眼睛,成为后续整个水务智能化、数字化、物联网化的基础依赖。

二是政策导向。

2015年6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提出了“四表合一”的采集应用工程。

电、水、气、热等公共事业数据一体化远程抄收政策下,市场可能扩大四倍。

中国在连续几个五年计划中,相关行业细则中,都将管网的漏损预判定位重点研究对象。

根据《水表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显示,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新增智能水表超过1.5亿台,对应产业规模超过400亿元。

加之智能二字,设备替换与升级中,蕴藏着不小的机会。

巨大的潜力,让前端硬件公司将成为首批获益者和探路者。

但监测设备之外,更为关键的、深层次的数据分析却并不容易。

他们也意识到,拥有品牌、渠道、软硬结合、智慧水务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企业将更具竞争力。

如何驱动对整个系统的理解,如何把业务渗透到整个链条,如果搭建统一通用化平台,进行更深层次的数据分析才是智慧化的目的。

于是传统企业以智能水表为锚点,向“硬件+平台和解决方案+运营”的综合提供商转型。

构建以智慧水务平台为核心的智慧化运营体系,将成为智慧水务基础设施企业的业务转型的重心。

转型,常常意味着阵痛。

传统水务企业的坚守派们,在挣扎改革中,也在带领水务行业向数字化、智慧化迈进。

一场合力攻坚战

听起来,水务似乎并不难,其实不然。

智慧水务,核心源于挖掘数据深层次价值。

即在数据信息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将水务的计算环节传送到云端进行处理,使供水各领域、各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更为精准。

并根据计算分析结果调整资源配置,在获得更多数据源支持的情况下解决更多场景下的业务需求,使水资源的调度更加高效灵活。

首先一点就是主数据的顶层设计不够、标准体系不健全。各系统决策时,难以从最高层面统一规划协调。

其次数据利用率低。水务企业系统众多、年代久远,海量数据改造难度大、成本高。

三是数据质量不高。部门水务部门的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化程度低,管网的监测精度、监测频率以及监测广度等方面相对粗放,数据难以获得、准确度差。

四是水务信息化重复建设、功能单一、数据割裂,各系统水务系统各自为政,信息数据无法互通互联,协同共享能力差。

说白了,智慧水务仍处于婴儿阶段。

好在国家在智慧水务上的政策没有停止过。

自2020年,国务院的“水十条”发布以后,我国水环境监管重心从以前的总量控制转向质量改善,政策口径也从点污染源治理向面源治理转变,效果导向更加明确。

微信图片_20210127132911_meitu_11.jpg

来源:华经情报网

智慧水务,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单靠某类企业、某类系统不可能完成。

从设备、到软件、到运营、到系统;从传统行业经验积累,到新的技术、新的资本。

它是一场多方合作攻坚战。

唯有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数据共享,才能完成这场智慧水务的升级。

政策有,场景有,需求有,且看这些小池塘,如何汇聚成大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