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十部门出台的这个工作方案如何化解医疗废物处置的困境和难点?

来源:环保节能网
时间:2020-03-07 09:04:02
热度:

十部门出台的这个工作方案如何化解医疗废物处置的困境和难点?固废网讯:这是一份长期的工作指导文件,而非应急工作指导文件。县级医废收运能力需加强集中处置和自行处置并行成亮点近日,国家卫

固废网讯:这是一份长期的工作指导文件,而非应急工作指导文件。

县级医废收运能力需加强集中处置和自行处置并行成亮点

近日,国家卫健委、生态环境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以加强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医疗机构废弃物管理是医疗机构管理和公共卫生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全社会开展垃圾分类和处理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疫情期间,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受到广泛关注,此前生态环境部对此紧急印发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管理的相关文件、指南等,为各地开展医疗废物处置提供参考。

那么,本次出台的《工作方案》意味着什么,有何亮点?《工作方案》的出台,又能否化解目前医疗废物处置方面存在的困境和难点?

《工作方案》有何亮点?

体现医废全过程精细化管理需求

对解决医废处置能力短板等问题

给出明确指向

2003年SARS以来,我国在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置能力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多年来医废的种类和数量有较快增长,也在管理和处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进一步暴露出我国在这一领域需要进步和发展的空间。”中科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扬曾任全球环境基金——“中国医疗废物可持续环境管理项目”国家政策专家,他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工作方案》的出台非常及时,围绕补齐短板,完善医废综合治理体系,实施精细化管理,必将提升医废的综合治理能力。同时,多部门联动,在管理构架方面焕然一新,管理内容全面客观,抓住痛点和难点,也切实体现出《工作方案》执行的决心。

他介绍说,《工作方案》一方面体现了医废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需求与先进科技手段的有机结合。其中提出充分利用电子标签、二维码等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精细化全程跟踪管理措施,以确保医废应分尽分和可追溯。信息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将为促进医废管理系统化和精细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另一方面,对解决医废处置能力短板等问题给出了明确指向。比如,提出鼓励发展医废移动处置设施和预处理设施,通过引进新技术、更新设备设施等措施,对各类医废进行规范处置等。

曾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环境保护部“中国医疗废物可持续环境管理项目”国际协调专家(2006-2018)的蒋峰表示,此次《工作方案》的出台总结了十几年来我国在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方面工作的经验,很多曾若干次提出讨论的问题在《工作方案》中得以体现,所以这是一份长期的工作指导文件,而非应急工作指导文件。

他认为,《工作方案》的亮点和突破有3个方面,一是强化了县一级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将补足过去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没有全覆盖偏远、中小医疗机构的短板。

二是提出“确不具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条件的地区,医疗机构应当使用符合条件的设施自行处置”,第一次将集中处置和自行处置并行起来。

记者了解到,在欧美不少国家,医疗机构可以自行处置医疗废物,自行处置的技术也很成熟。如果这一做法能在国内推广,可以化解集中处置企业因运输成本的限制,不愿意或不能够及时收运偏远地区医疗机构医废的困境。但蒋峰提醒到,今后还需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自行处置设施的条件要求,以规范医疗机构自行处置医废的做法。

三是明确了输液瓶(袋)回收利用,将可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温室气体和其他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或减少填埋用地,促进相关行业规范发展。

陈扬也认为,《工作方案》对输液瓶(袋)的回收和利用提出了明确的路径,不仅提出输液瓶(袋)可以回收利用,解决能不能干的问题;还提出按照“闭环管理、定点定向、全程追溯”的原则实施,解决了怎么干的问题。其中明确提出,从医废的收集、回收和利用要做到全覆盖,也提出了回收利用过程不能干的内容,即输液瓶(袋)不得用于原用途,不得用于制造餐饮容器以及玩具等儿童用品,不得危害人体健康。

医废处置和应急能力如何加强?

目前相对于增加处置能力而言

加强医废的收集和转运能力

建立收运体系同样非常重要

此次疫情期间,医废产量增长快、增量大,我国采取了跨区处置、协同处置等多项措施缓解疫情重点地区医废处理压力。那么,总体来看我国医疗废物处置的能力如何,能否满足日常处置需求?

来自生态环境部的信息,截至2020年2月,全国大陆地区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58 个地市医废处置设施运行平稳;截至2020年3月3日,全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为5948.5吨/天,相比疫情前的4902.8吨/天,增加了1045.7吨/天。总体来看,我国医废处置能力可以满足需求。

但陈扬表示,此次疫情爆发以来,显示出我国在医废应急处置、科学应对及能力储备方面仍有不足,尤其是疫情重点地区医废产生量大幅度增加,医废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装备储备明显不足。

“面对突发疫情等典型公共卫生事件,需构建有效的区域医疗废物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体系。同时,应建立应急处置设施和物资清单,纳入国家应急物资贮备体系,确保疫情发生时确保设施及物资方面得到切实保障。”他认为,通过《工作方案》中“加强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和“进一步明确处置要求”,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废处置能力,但以责任体系和联动体系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和体制问题,经济运行机制问题、环境意识和职业能力提升等实际需求还要在医废综合治理实践中逐步得到解决。

记者注意到,《工作方案》中提出,除了每个地级以上城市要建设医废集中处置设施外,对每个县(市)建设医废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建设也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节点。其中“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分布、服务人口等因素设置区域性收集、中转或处置医疗废物设施,实现每个县(市)都建成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引起关注。

然而,有业内人士指出,既然我国目前医废处置能力总体可以满足要求,还需要“实现每个县(市)都建成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是否有这个必要、具备这个能力?

蒋峰解释说,目前相对于增加处置能力而言,加强医废的收集和转运能力,建立收运体系同样非常重要。比如,在地处偏远的县市建立医废收集转运基地,将当地医废集中运输到冷库暂贮,集满一定数量再统一送往地级市的集中处置中心进行处置。

此前,中国医疗废物环境可持续管理项目曾针对这一做法从技术、管理及其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进行过专题研究,其成果可以很好支撑相关工作的开展。

医疗废物处置中还有哪些难点?

单一的集中处置模式存在不足,鼓励发展医废小型预处理设施和移动处置设施

目前我国医疗废物处置过程中的困难和难点是什么,有何化解措施?

蒋峰认为,我国医废处置在技术方面已经比较成熟,困难不大。但在管理模式方面还存在一些限制因素,比如多年来推广的都是单一的集中处置模式和固定的处置价格,造成处置企业挑肥拣瘦,忽视偏远地区医疗废物的收运。“未来的医废处置应在《工作方案》的指导下,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规律,集中和分散相结合。”

陈扬也认为,目前单一的集中处置模式存在不足,尤其是边远地区因运输距离、成本和监管等问题,带来无法处置问题,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存在顾及不上的问题,再加上远距离运输、交接过程也存在较大风险。同时,因各地医废处置技术单一,技术适用性不匹配、不全面可能带来区域处置设施布局不合理问题。

对此,陈扬建议,在处置能力方面,应基于目前医废集中处置格局下,鼓励发展医废小型预处理设施和移动处置设施,为偏远地区提供就地处置服务,并探索建立医废跨区域集中处置的协作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

在医废处置技术适用性方面,源头分类收集和管理非常重要,应推进医废源头分类和末端处置技术的结合。任何技术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适用性,针对五类不同的医废的特点和技术的适用性,应基于区域相关可用于医废处置的基础设施条件,统筹做好医废源头的分类收集和后续处置设施适用性的有序衔接,便于简化程序,降低成本,避免疏漏。

此外,在医废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有必要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支撑医废全过程感染和污染防控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比如,《工作方案》中提出的充分利用电子标签、二维码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对药品和医用耗材购入、使用和处置等环节进行精细化全程跟踪管理等,确保医疗机构废弃物应分尽分和可追溯。

“我国各地方都应积极推进统一回收、集中存放、统一处置、闭路循环的模式,形成分别适用于医疗废物集中、分散以及应急期间的医疗废物处置技术体系,开发针对医疗废物各个不同环节需求的开展新方法、新手段、新工具的试点示范,推进医废处置装备的升级和标准化、智能化,建设医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加强医废管理和处置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创新和业务管理能力。”陈扬表示,“打开一扇窗,引进东风来。”我国的医废综合治理能力将会在《工作方案》实施的大背景下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原标题:十部门出台的这个工作方案如何化解医疗废物处置的困境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