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立足全球 做好国内 做强自己

来源:环保节能网
时间:2017-10-17 13:36:12
热度: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立足全球 做好国内 做强自己北极星环保网讯:今年8月31日,中联重科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中联重科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27.9亿元,净利润11.32亿元,扭亏为盈

北极星环保网讯:今年8月31日,中联重科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中联重科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27.9亿元,净利润11.32亿元,扭亏为盈。

十九大代表、中联重科党委书记、董事长詹纯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去一降一补’的精神和要求,从2014年开始,中联重科开始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现在,中联重科已经彻底摆脱了前几年因国际国内工程机械市场骤变而陷入的断崖式下滑困局,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上升通道。”

另一项数据显示,中联重科上半年对没有处置完的二手设备和应收账款都充分计提了减值准备,总计87亿元。“风险彻底释放,我们可以轻装上阵了。”詹纯新难得地露出轻松的神情。

从“小作坊”到全球第六大工程机械企业

1992年,由于经费压缩,曾经主管全国建设机械设计的建设部长沙建筑机械研究院(下称“建机院”)日益陷入挣扎求生的境地。一位老员工回忆说,“当时就靠卖图纸为生,几百块钱一个月。”

当年3月,37岁的詹纯新被任命为建机院副院长,成为一名副厅级干部,主抓科研。面对建机院的生存困境,詹纯新提出,老路子走不下去了,要办公司。1992年9月28日,詹纯新带着7名员工,借款50万元创办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

这样一家没有厂房也没有设备的“小作坊”,詹纯新最初给它的定位却高得“离谱”:“它是研究院的公司,也是带动研究院转型的一个公司。”

1993年,中联重科在借来的厂房里敲敲打打出第一台混凝土泵,当年10台混凝土泵带来了400万元的产值。不料,詹纯新却做出了停产的决定,“产品质量有问题。如果继续做,就会卖到哪里砸到哪里,最后砸掉中联的牌子。”

1994年7月,中联重科开发出了第二代混凝土泵,到年底,免费换回前期销出的10台第一代混凝土泵,还卖了45台第二代产品,实现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10倍于1993年。

自此中联重科以火箭般的速度蹿升。1995年营业收入突破1亿元,2000年在深交所上市,主营业务收入达24.5亿元,2007年过100亿元,2012年达480亿元,利税合计120亿元,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排名第6位。

这20年中,中联重科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60%,是全球增长最为迅速的工程机械企业。

中联重科和一批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崛起,彻底改变了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的格局。中联重科副总裁郭学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1992年起步的时候,中国工程机械影响几乎为零,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用海外品牌;然后,中国市场用中国产品,海外市场用海外品牌;现在是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都能看到中国品牌。

在混凝土机械领域,中联重科和同城的三一重工合计占据超过80%的市场,还先后收购全球前三的意大利CIFA公司与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牢牢把握住了这一市场的话语权。

断崖下跌,“被打到地板上”

然而,在过去短短的几年间,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却经历了从巅峰到谷底的惊险历程。中联重科也未能例外。

从2009年到2012年,基建与房地产市场对工程机械需求猛增,整个行业形势极其火爆。

“客户排着队买设备,非常红火。”中联重科副总裁郭学红说,营销人员拼命抢市场,生产车间加班加点,“有时候三班倒,最多的时候一个月生产800台混凝土泵车,收入30多亿元,现在全年也没有这么大的量。”

大好形势下,工程机械各大巨头纷纷喊出进军世界前五、前三的口号,最高的目标是5000亿元,产能规模快速放大,甚至酿酒的五粮液、造船的熔盛重工都跨界杀入工程机械市场,产能严重过剩。以挖掘机为例,2013年全国挖掘机总销量11.47万台,但规划产能达60万台。

随着市场竞争白热化,财务杠杆飙升。2008年以前,工程机械行业的首付比例一般是30%左右;2011年,工程机械行业出现“零首付”,很多设备的应收账款周期长达8年以上,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设备以极低的首付款流入市场。

截至2015年年底,国内工程机械市场设备保有高达700万台,这意味着大量工程机械产品被闲置,出清存货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尤为重要的是,这导致整个行业坏账、应收账款与存货高企。

风险急剧升高,在瞬间爆发。郭学红坦言,市场好,拿到设备就能拿到工程项目,就可以赚钱;“一旦市场下滑,他们赚不到钱,就还不了贷款,或者故意不还钱。”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