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的
《“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印发(全文)
《“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印发(全文)北极星环保网讯:日前,科技部、环保部、气象局联合印发《“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全文如
北极星环保网讯:日前,科技部、环保部、气象局联合印发《“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全文如下:
科技部环境保护部气象局关于印发《“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
国科发社〔2017〕12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环境保护厅(局)、气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环境保护局,各有关单位:
按照《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的总体部署,为明确“十三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技术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特制定《“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科技部环境保护部气象局
2017年4月27日
“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落实《巴黎协定》、开展“自主贡献”和“全球盘点”的启动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为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完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创新对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和促进国内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作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十三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内生需求
全球气候正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1880至2012年间,全球地表温度上升了0.85℃,预计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温度可能再上升0.3-4.8℃。气候变化引发地球表层大气、水文、土壤和生物过程的变化,已经并将持续对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如果未来气温与工业化前相比升高2℃,由此产生的海平面抬升、旱涝灾害、生态功能退化、食品(饮水)安全、疾病流行等问题,将造成全球经济年均损失0.2%-2.0%,还有可能导致族群矛盾、社会动荡,甚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生存。
我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近百年来我国陆地气温增加了0.9℃,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气候变暖以及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已经对我国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和城市安全等造成严重威胁。据统计,21世纪以来,气象灾害已造成全国平均每年2000人死亡,累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万亿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抬升、沿海灾害风险加剧、物候期变化、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等,已逐渐影响我国沿海城市发展、农业生产以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西南喀斯特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带等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
我国还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经济转型压力最大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总体上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第二产业比重偏大,加上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导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偏高,温室气体排放量大。这种发展方式和能源消耗方式恶化了大气环境,危及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甚至威胁到国家安全。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推进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深化各类低碳试点,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实行重点单位碳排放报告、核查、核证和配额管理制度。
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降低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风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这无疑对我国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和低碳战略合作的迫切需求
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科学、经济问题,还是国际政治问题。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逐渐确立,世界各国纷纷将低碳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2016年11月4日,《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巴黎协定》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温度升幅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目标,在公平的基础上,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与汇的清除之间的平衡。根据协定,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全球气候治理正在步入新阶段。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拥有与我国人口和经济规模相称的话语权,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也是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大国的必备条件。我国又是世界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先后宣布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等目标,低碳发展任务十分繁重。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这就要求深入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科学、技术和战略性问题,形成“中国版”应对气候变化的系统性战略和制度,为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及国际气候谈判、提高低碳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奠定基础。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