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2022年底上海预计日均可焚烧垃圾2.9万吨 填埋5000吨

来源:环保节能网
时间:2020-01-04 09:00:13
热度:

2022年底上海预计日均可焚烧垃圾2.9万吨 填埋5000吨固废网讯:2019年以来,上海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出台《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固废网讯:2019年以来,上海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出台《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积极发动社会广泛参与,实现了“居民参与积极”和“分类实效提升”两个显著成效。截至2019年10月底,居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已由2018年年底的15%提升到90%;全市日均可回收物5960吨、湿垃圾8710吨、有害垃圾1吨,同比分别增长了4.6倍、1倍和9倍;每日干垃圾处置量低于14830吨,同比减少了33%。

强化组织领导,促进齐抓共管

市委统筹、人大立法、政府推进、政协协商,部门协作齐抓共管,为全市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把垃圾分类作为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强化基层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工作全力推进。书记、市长亲自动员部署,召开生活垃圾分类万人动员大会,部署推进工作。将垃圾分类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点调研专题,研究源头分类减量、分类收运体系和末端处置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支持政策。2019年9月,召开了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创建工作推进会,进一步加大了全市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力度。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有效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人大政协积极参与。市人大、市政协主要领导也对垃圾分类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市人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组织人大代表广泛走访社区单位,全面督促法规实施。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组织政协委员积极献言献策。充分动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对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的监督和测评,强化工作监督,有力推进了相关工作。

部门协作齐抓共管。按照“管行业也要管分类”的要求,全市各级政府部门主动作为,坚持条块结合、落实责任分工,成立了由30个委办局和16个区政府组成的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联席会议。全市形成了从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街镇党委政府、村居委党支部构成的垃圾分类组织体系和市、区、街镇三级工作联席会议。市、区、街镇的副书记和分管领导实行“党政双牵头”。各相关部门严格执法监督,2019年1~10月,城市管理执法部门就生活垃圾分类及管理检查1.1万次,责令整改2715起,查处744起;文化旅游执法部门就垃圾分类检查328家场所,责令改正3家;市场监管部门就餐饮行业限制或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检查餐饮服务提供者21548户次,责令整改61户次,处罚2户次。

坚持立法先行,全面宣传引导

上海市注重依法治理,全力推动《条例》出台,强化托底保障,集中开展普法宣传,在全市营造“分一分守法光荣、不分类难显文明”的良好氛围。

科学立法筑牢基础。2017年,市人大常委会将生活垃圾管理立法列为重点调研项目,围绕“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综合治理、全社会普遍参与”的立法思想,重点研究约束手段和执法可行性、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垃圾源头减量、末端资源化、管理智能化等问题。《条例》于201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有效提升了全市垃圾分类工作实效。

媒体宣传持续深入。全市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网络。2019年1~11月,全市发布垃圾分类相关新闻1.5万余篇。7月以后,由广泛性宣传转向针对性宣传,特别是对全市垃圾分类工作具有误导性、负面效应的自媒体热帖,进行集中回应,有效巩固了全市垃圾分类的良好舆论氛围,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支持率。

教育引导日益显效。全市3000余所幼儿园、中小学的老师参加了科普教师垃圾分类专项培训。在高校开展专项指导监督,召开专题培训会、开展专项调研督查,促进高校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做好垃圾分类教育。通过编制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垃圾分类开学第一课”、学生志愿者活动等,大力推进垃圾分类进学校、进课堂、进读本,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良好互动局面。

街镇动员扎实有力。通过创新宣传引导方式,多渠道、多角度开展街镇宣传动员。如虹桥街道采取“党建引领下的三培养·双促进”工作法,即“思想、行为、机制”的培养和垃圾分类与社区治理的双向促进,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市共培训约300万人次,举办宣传活动2万余场,发放宣传资料3700万余份,完成入户宣传950万余次。

创新基层治理,凝聚共治力量

上海市要求基层“一小区、一方案”,用精细化管理思路全面落实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建立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居委协调、物业参与“四位一体”的基层工作推进机制。

驱动居民区党组织“火车头”。在社区垃圾分类达标考核中,将居民区党组织发挥作用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利用基层党建平台,将垃圾分类业务培训延伸到全市6000余个居委会和村委会。推动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同抓共管,把社区党员、居民群众、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

借力群众工作“传家宝”。坚持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发动居民成为垃圾分类志愿者、践行者。如,通过楼组长结对租户,通过业委会走访意见人群,通过物业服务企业培训家政人员,通过邻里帮扶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体。

用好社区治理“绣花针”。采取一类型、一办法和一小区、一方案,充分发挥社区治理在推进垃圾分类中的积极作用。如长宁区的老小区“四个结合”(居民自治与党员示范相结合,志愿行动与专业支撑相结合,正强化与负强化相结合,两定投放与分类收运相结合);商品房“三四五”(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驾马车自治协商机制,楼层撤桶设地面箱房定时投放点、楼层撤桶设地下室定时投放点和分类收运收集点、每楼层加设分类桶、跨楼层设分类桶四种模式,党员骨干、外籍人士、租户、家政人员、意见人群等五类人群);部队房“1+1+X”(党总支引领,自管小组自治,政企社多方协同支撑)三个分类操作办法。

体系建设提速,夯实基础保障

注重垃圾分类管理的统筹兼顾,前中末端齐推进,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分类体系建设全面提速,努力构建环环相扣的管理体系。

前端规范分类投放设备。按照宣传内容规范、容器规范、标识规范、管理规范的要求,全市已完成2.1万余个分类投放点规范化改造。在全市道路等公共场所完成4万余只道路废物箱标识更新。

中端配置分类收运装备。全市共配置及涂装1395辆湿垃圾车、3086辆干垃圾车、84辆有害垃圾车以及192辆可回收物回收车,坚决杜绝混装混运。已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4万个、中转站181个、大型集散场9个,中端分类收运和两网融合回收体系基本形成。

末端建设分类处置设施。2018年以来,垃圾分类处置利用能力稳步提升。2018年启动的全市15个新建生活垃圾处置设施项目中,已建成湿垃圾项目2个、干垃圾项目2个,有8个项目正在加紧建设,3个项目正在抓紧推进前期论证。全市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已达日均2.4万吨。预计到2022年年底,全市形成日均2.9万吨焚烧处理、1.1万吨生化处理,5000吨填埋处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