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从制度建设到全民参与 做好垃圾分类大文章

来源:环保节能网
时间:2019-12-18 09:03:00
热度:

从制度建设到全民参与 做好垃圾分类大文章固废网讯: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固废网讯: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今年以来,垃圾分类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全民参与力度不断加大,垃圾分类全链条持续完善,推行垃圾分类日益成为全社会的行动共识。

1.jpg

在浙江杭州市余杭区金帝海珀华庭小区,智能化垃圾桶的应用提高了分类效率,节约了分类人力成本。(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王轶辰/摄)

从科学管理到长效机制 形成垃圾分类新格局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到中国近14亿人生活环境的改善。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垃圾分类工作,多次实地了解基层工作情况,并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具体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

推行垃圾分类,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法律法规的制定、管理机制的建立,以及配套政策的出台,这一系列顶层设计必须依靠行政力量才能完成和落实。只有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新格局,垃圾分类才能真正做到持续健康推进。

早在2000年,垃圾分类工作就已启动。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推进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分类处置,促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6月25日,初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将现行法律中的“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从一节升格为专章,并明确提出“国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所有垃圾都将被分为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及可回收垃圾四类。从垃圾产生的源头直到末端处理,实行全流程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一旦违规混合投放垃圾,将被处以最高200元罚款,可谓“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认为,上海垃圾分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全过程的分类、减量,“这就构建了一个体系”。

一个城市率先实施“史上最严”垃圾分类制度后,下一个城市会在前者基础上作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本身也将成为其他城市今后参考和超越的对象。11月1日,深圳正式实施《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激励办法》,标志着深圳垃圾分类全面展开。此外,武汉、成都、郑州等众多城市也已陆续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北京将于2020年5月1日起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随着各地垃圾分类制度建设良性态势的形成,我国生活垃圾处理全面无害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2.jpg

位于西藏林芝市朗县仲达镇的仲达村,有一座垃圾兑换超市。在这里,村民可用生活垃圾和有害垃圾兑换日常生活用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邓浩/摄)

从全民参与到习惯养成 培育垃圾分类软环境

垃圾分类看似生活小事,却是社会文明大事、城市管理难事。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晚饭时间,浙江宁波鄞州区白鹤新村455号淳美楼一楼,65岁的居民毛阿姨和老伴儿熟练地把择下的废菜叶放进厨余垃圾桶里,又把一个纸壳箱折叠好,放进袋子里收起来,准备卖掉。搬到鄞州区两三年了,他们已经能够熟练地将垃圾分类。

鄞州区是宁波市的中心城区,全区每天人均产生垃圾1.2公斤。实践中,鄞州区采取巡回宣讲、入户指导等10余种形式,确保垃圾分类理念宣传到家家户户。在各个小区,由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业主代表和物业组成的垃圾分类督导队以及由社区居民组成的志愿者队,每到垃圾倾倒的集中时间,就会站在垃圾房旁负责垃圾分类指导、监督和检查,解决了居民“不会分、不愿分、盲目分”的问题。

应当说,实现垃圾分类最有效的办法是构建引导机制,而不是把眼光盯在计量收费上。从各地的实践看,例如建立“垃圾银行”,采用积分入户、礼品兑换、物质奖励等措施,似乎更能促使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破解垃圾困扰的最佳思路,是通过分类处理,让居民从中得到实惠,而不是增加负担。

据统计,垃圾分类见成效、居民养成好习惯,日本用了27年,瑞典用了30年,德国用了40年。推进我国垃圾分类工作,亟待加强公众生态环境教育,使垃圾分类成为习惯、成为新时尚。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既需要在制度设计上查漏补缺、用行政立法手段提供硬支撑,更需要贴心指导、柔性推动,培育人人伸手、人人分类的软环境。

应该看到,垃圾分类见成效不是一朝一夕。观念的更新与习惯的养成,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教育入手,从娃娃抓起,开展大规模的垃圾分类宣传和培训活动,出台相应的激励引导措施,让垃圾分类刻进人们的脑子里,上升为一种信念或价值观,最终就会习惯成自然。

3.jpg

在广东深圳市深能环保宝安能源生态园,垃圾渗滤液经过处理,变成了清澈的工业用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杨阳腾/摄)

从源头减量到末端处理 完善垃圾分类全链条

垃圾分类关系到人的行为模式、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运转方式的重大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完善全链条则是其中关键。把不同环节的责任主体都纳入到精细化治理的系统链条中,前端分类避免“破窗效应”,后端处理避免“前分后混”,垃圾分类的效果才能最大化,才能确保公共治理的公信力。无论在居民源头分类还是末端高效处理方面,各城市都应做到“两头都要抓,两头都要硬”。

垃圾分类要处理好“减量与分类”的关系,加大前端治理投入力度。在废物弃置环节这个“最初一公里”上,一方面要加大生活垃圾分类理念的宣传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居民小区建立垃圾分类规定和氛围,积极引导和推动习惯养成。在垃圾收集工作上,也要加强精细化,确保小区的已分类垃圾得到妥善运输,让公众清楚看到分好类的垃圾去了哪里,看到自己分类的意义和价值。

在垃圾的回收处理环节还要走好“最后一公里”,推动回收和可再生资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建立更加科学的垃圾处理设施,探索更有效的处理方式,把垃圾对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程度。让垃圾变成可利用的资源,离不开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当各种从事垃圾分类与资源再生利用的企业有了用武之地,就意味着垃圾分类产业链的形成,这样,垃圾分类才真正有了落地的支撑。

为此,在顶层设计上,既要厘清垃圾分类各个关键性环节,又要以分工、衔接、合作、共促共赢的思路搞好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产业链的科学设计和规划,切实把垃圾分类纳入产业经营体系,形成有机衔接、良性循环的“绿色产业链”。

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湿垃圾处理能力还不到5000吨/日。围绕生活垃圾分类,上海已有9个项目正按照国际标准抓紧建设,并有望在明年底建成投产,届时湿垃圾处理能力可达到7000吨/日,可回收垃圾处理能力达到1100吨/日。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联盟理事长张益认为,相关产业链的逐渐完善和产能释放,还将催生更多新产业,市场会围绕生活垃圾分类形成一个对应的适应机制。他预计,10年内,我国垃圾分类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到3000亿元,前景广阔。

垃圾分类是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涉及产生垃圾的居民和单位,承担收集、运输和处理的企业,负责管理的政府,参与者众多。在推进垃圾分类上,每个环节上的主体都要把自己在这一链条上该负的责任负起来,从而汇聚起磅礴的合力。


原标题:【评新而论·大国经彩】从制度建设到全民参与 做好垃圾分类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