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的
将大运河打造成高品位、高颜值、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生态长廊
将大运河打造成高品位、高颜值、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生态长廊环境监测网讯: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流动的血脉,是一条承载着密集文化基因的大动脉,也是人类的伟大成就,
环境监测网讯: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流动的血脉,是一条承载着密集文化基因的大动脉,也是人类的伟大成就,于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指明了方向。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积极推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大运河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来看,以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融合为重点,发挥好大运河的文化功能、生态功能、旅游功能,将大运河打造成高品位、高颜值、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生态长廊。
以传承发扬运河水生态文化为核心,建设高品位生态文化长廊
建设高品位大运河生态文化带。大运河时空跨度长,地域面积广,遗产类别多,文化价值高,历史与现实相互交融,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流动着的中华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构筑了大运河的文化生态,延续了大运河的文化基因。保护大运河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要按照国家的法律要求划定“保护”红线,更要与时俱进宣贯和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推进大运河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不同的生态文化带模式,建设高品位大运河生态文化带,建立体现各地资源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长效保护机制。
协调好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与时代创新发展。大运河文化是一种 “活态的”文化遗产,具有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千余年来大运河是因其不断的创新变化而成就了运河沿岸的文明,在继承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有责任为后人留下经过我们时代创新的“文化遗产”。传承不是静态保护、循旧守成,“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要不断使这种世代相传的“遗产”得到创新,大运河文化遗产要认识和协调好传承与创新的紧密关系,特别是生态文化、生态伦理的创新。
做好文化遗产“利用”这篇大文章。在保护好、传承好的基础上,把合理利用好作为重中之重,强化合理利用这根主线,用“利用好”推动“保护好、传承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大运河遗产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合理利用运河,是为了留给中华民族子孙后代一条真实的运河,重要的是让大运河文化遗产以可以感受的文化价值呈现在世人面前,要充分发挥和运用好大运河生态文化的教育价值,彰显大运河作为世界遗产的重要价值。
以深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打造高颜值的绿色生态长廊
“水-岸-城”三位一体推进大运河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大运河绿色生态长廊建设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为使命,实现运河两岸生态文明与生产发展、文化繁荣之间互相促进的可持续发展局面,开启沿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水是大运河的灵魂,岸是大运河的经络,城是大运河的明珠,建议从“水-岸-城”三位一体的路径推进大运河绿色生态长廊建设。
系统推进水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与修复。一是大力推进大运河全线生态治水工作。首先要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尽快核定运河流域纳污容量;其次要加快对运河水功能区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如增加运河生态监测点等;更要严厉打击非法侵占运河水域、采砂取土、取水等破坏运河生态健康的行为;特别是要完善运河管理与保护制度,建立运河管理与保护工作联席会议等运行机制。二是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完善运河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科学布局水利工程建设,将水利工程建设严格控制在水生态承载能力可承受的范围内。实施河道清淤、河网修复等工程,加速运河水系河网湿地生态功能的恢复,提升运河水利功能。
加大岸线生态整治与沿河景观美化提升。一是进行岸线的分类开发与管理。可参照长江岸线的管理方法,将岸线划分为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开发利用区四类,严格岸线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对保护区和保留区的岸线要因地制宜,禁止开发对河势稳定、生态环境等产生重要影响的保护区岸段,现阶段的开发和利用只能在控制利用区和开发利用区展开。二是强化运河沿岸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加强运河沿岸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田还湖还湿、自然湿地保护、沙化土地修复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在保护水生态系统和各类文化自然遗产、人文景观风貌完整性基础上,在大运河有水河道两岸1000米范围内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增强河流自然净化能力。
推进绿色发展理念与运河文化振兴相融合。一是实现城市绿色发展理念与运河生态文化的共融。大运河绿色生态长廊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通过城市的绿色发展,激发城市发展活力,重兴运河文化,实现城市发展与运河文化的共融。中国大运河的世界遗产属性决定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必须树立国际思维,必须借鉴国际经验。二是积极发挥城市绿色发展规划的指导协调作用。中国大运河沿线各城市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需要坚持整体规划、统筹推进与分步实施原则,打破各自为政思维定式。跳出原有行政区域看协同,高起点调整完善发展思路,注重共享发展,把“绿色引领、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理念融入到大运河文化带协同建设中去。三是加快运河沿线生态城市建设。加快对高污染企业的就地淘汰,严禁高污染企业临河建设,打击沿河环境违法行为;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能力,缓解运河纳污压力。四是将运河历史文化活化到城市绿色发展中。可以将一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领域,通过挖掘运河文化价值、打造运河文化传播平台和推出一批运河文化项目,活化运河历史文化,输出文化产品,打造运河文化旅游品牌、发展运河文化产业、构建运河城市带。
以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重点,建设成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旅游长廊
以文化和旅游融合为“抓手”联动沿线文化省市。大运河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是沿线城市的文化资源宝库,亟需通过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以产业为方向,加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构建文化和旅游产品体系,丰富文化和旅游服务供给,才能更好地回应市场的文化消费需求。通过以文化和旅游融合为抓手,联动沿线文化省市,“串珠成链”“由线及面”,将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有力提升文化和旅游业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提升并夯实生态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落实好“三线一单”要求,加强沿线旅游公路建设,逐步形成“水陆联动”“河河联动”“河湖联动”的交通联运系统。统筹推进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建立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运河旅游监管综合机制。大运河沿线各城市在不破坏运河遗产和运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施生态环境承载力管理,规划建设沿大运河步道与美化工程,形成大运河步道与运河古镇古村以及城乡旅游景点相衔接的路网体系,适应户外休闲运动的旅游新趋势。
使生态运河文化植入并深度融合到文旅产业。文化和旅游要跳出自身领域,实现跨界融合,形成全链条、综合化、立体化衍生,才能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带动性作用。要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好时机,发展以文化旅游为主的大运河经济,打造凸显各地方特色优势的生态文化竞争力品牌,策划一批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文化旅游项目,让外地游客悠闲赏美景、用心体验文化魅力。充分利用大运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加快沿运河景观带建设,打造运河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并通过“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串联起各个文化街区、文化特色小镇。要结合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规划,本着原真性、整体性的要求,复原老街道,再现老字号,凸显老味道。让文化的影响力内化于旅游业之中,让旅游的吸引力彰显文化的价值,共同形成文化旅游的生产力。
上一篇:氨氮测定中 如何选择预处理方式
-
从湘西十八洞村环卫一体化项目传承航天凯天精神2018-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