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完善环境监测机制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来源:环保节能网
时间:2019-09-05 09:12:43
热度:

完善环境监测机制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环境监测网讯:摘要:当今,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逐渐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

环境监测网讯:摘要:当今,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逐渐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改善环境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全面改善目前环境问题,关键还是要做好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指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为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所实施的全部活动和措施。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就要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贯穿到环境监测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积极开展外部质量控制和内部质量保证活动,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及监测人才培养,加强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整体水平,提供准确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供同行参考。

1、首先要建设较为完备的现代化的环境监测网络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目前对环境监测相关的网络建设等也逐渐完善,而且达到一定的水准,很多环境监测需要使用的软件、硬件等设施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这也为实现更高标准的环境检测水平带来了难度。因此,国内关于现代化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仍然需要调整、改善,为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化的环境监测网络平台努力。此外,也需要相关的环境质量监测的管理人员遵循国家的相关制度规定,对自身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职责既要妥善处理,而且还要严格执行,为完善和提高环境监测网络平台做出自己的贡献。

2.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分析的结论是否客观,将直接影响到环境决策的正误,而环境监测数据、信息是监测工作最重要的成果,是分析判断环境问题最基本的前提,获取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1-2]。数据和信息的有效性包括监测样品的时空代表性(即优化的监测点位和科学的采样频次),实验数据的科学准确性(即有标准规范的分析方法、优良先进的仪器设备、自动便捷的监测手段和现代可靠的高新技术)和监测行为的合法有效性(即监测人员须持证上岗[3]、监测仪器设备须经计量检定、分析结果须经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因此,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各级环保部门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提,各级环保部门要营造一种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视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工作氛围,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抓紧抓实。

3. 改善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主要方法

3.1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体系

环境监测工作涵盖内容多,涉及范围广,要保障监测质量就要采用系统论的方法,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体系,围绕环境监测各个环节,特别是监测质量易受干扰的部分加强监管,构建保障体系。诸如在空气质量监督、水体治理等方面,就要加强应急监测、现场监测等薄弱的环节的质量监管从而确保整体体系工作质量的提升。

3.2科学配置监测点

在监测点的配置上,要坚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位置作为环境监测点,以通过有限的数据反映最大范围的实际情况。在具体选择监测点时,要综合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取样发展规划等因素,科学选择监测点位置。

3.3打造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的监测人员工作队伍

一要建立监测工作人员培训机制,对于新加入的人员做好岗前培训,使其掌握系统的检测业务知识,同时对在岗人员做好在职培训,不断深化其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水平。二要加强监测工作队伍精神文明建设。培养监测人员的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努力将他们锻造成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强的环境监测人员。

4.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使之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

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说到底就是监测质量体系文件的建立、持续改进和严格施行。监测质量的保证,需要一个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要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侧》[4]的规定,以技术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的形式,对监测的各个环节、各个工作部门,对实验的环境和条件,对每个工作岗位和监测管理者的职责和行为进行规范,要经常性地利用质量监督、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来评价体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质量管理体系的自我完善机制,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按照质量体系要求全方位、全程序、全过程、全要素的开展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实现环境监测的规范运行,持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5.积极开展外部质量控制和内部质量保证活动

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主动接受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积极参加监测计量认证、持证上岗考核、质量管理评审、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等外部质量控制活动,充分利用外部力量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检验和监测技术能力。在搞好外部质量控制工作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实验室内部的质量保证活动,组织监测人员进行上岗理论考试、操作技能和标准样品考核。实验室分析应着重于分析人员操作技能的规范,采用分析空白、质控样、加标样、平行样、留样复测等措施评价监测质量,逐步增加全程序空白分析、质量控制图和不确定度评定,判断监测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应在日常监测工作中拓展质量保证、质量控制领域,加强现场监测和自动监测的质量控制,检查现场监测人员的操作是否持续符合标准规范要求,及时发现、消除实验室的系统误差,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5]。仪器设备要按规定进行周期检定、期间核查和例行检查,保证计量量值可追溯到国家计量基准,确保量值的统一和准确可靠,使监测数据具有科学性、公正性。实践证明,质量保证活动能加强环境监测机构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充分发挥监测工作的技术监督职能,进一步提高客户对监测质量的信任度。

6.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及监测人才培养

随着环境监测对象的日益复杂化,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现代化,对监测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对象具有成分复杂、随机多变、在时空和量级上分布广泛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环境监测工作的综合性、技术性和复杂性。

监测能力建设,是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能力建设包括仪器装备、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三个方面。仪器装备是能力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监测人员素质的提高是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管理水平的提高是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人才培养和提高监测队伍素质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和根本保证。一方面要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继续教育、专题进修等渠道搞好全员培训,使监测人员全面掌握监测业务知识、熟悉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方法,更好地搞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的规定要求,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政策、资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争取有利条件,不断充实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物资,切实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和专项能力建设,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

7.加强现场监测质量管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现场监测工作中客观的、主观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布点和采样等现场监测影响较大,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现场监测工作中应该强化监测点位、采样时间、采样频次的管理,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确保现场监测仪器设备完好、计量合格;开展现场监测的现场平行样、全程序空白样等质量控制;加强现场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要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现场监测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气象学、物理学、化学、流体动力学等繁多的专业学科知识,熟悉各种生产工艺,确保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固定、保存和运输等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现场监测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6]。

当前,人口的激增、经济活动,特别是工业生产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得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峻。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高峰期,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做好环境监测,加强环境保护,落实环境治理,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国策之一。环境保护关系到国家长远健康发展,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否顺利实现。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作业,环保监测必须得到高度重视。环保单位要深入分析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影响因素的形成机理,排除不利因素,努力提升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8、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现阶段,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把着眼点放在立足于解决好国内环境和发展问题,逐渐改善13亿人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另外,继续加大、推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

首先,国家要积极参加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环境公约和有关贸易与环境的谈判,要切实维护好国际利益,积极履行国际环保义务,为解决全社会面临着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与科学的管理方法,促使国内环境保护呈“跨越式”的发展。此外,也可以制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以及防止污染转移、有害物种入侵等法律法规与评价标准,以便促进贸易的健康发展,为保障国家的环境安全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9、信息公开化,有利于促进、完善环境监测制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中,信息公开、透明,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提升。首先需要做到及时更新理念,不断完善制度。加强技术人员自身的业务素养,把信息技术和传统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借鉴其它行业的成功经验,要意识到环境监测信息化公开的必要性。此外,也要不断完善制度,构建符合信息化工作背景下的管理制度以及工作流程,为环境监测工作信息化的有效建设打好坚实的管理基础,而且还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与支持。

另外,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有效开发和有效运用,基于此,要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等,在实践中促使各项技术不断完善,对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及时、有效加以处理,不断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完善和成熟,只有这样,才能把环境监测信息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只有这样,也才能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持续、顺利开展下去。

10、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既要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度,也要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贯穿到整个环境监测工作的全程之中,要不断完善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使之能够不断运行、改进,为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整体水平奠定坚实基础,努力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为政府决策以及环境管理等提供科学且实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