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的
做好垃圾源头管理是构建“无废城市”的重要基石
做好垃圾源头管理是构建“无废城市”的重要基石固废网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生活垃圾以每年5-8%左右的速度递增,这种生活空间受到各种垃圾侵害的现象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建
固废网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生活垃圾以每年5-8%左右的速度递增,这种生活空间受到各种垃圾侵害的现象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建设“无废城市”也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城市的规划目标与共识。国务院办公厅年初印发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是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从城市整体层面深化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改革和推动“无废社会”建设的有力抓手,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
社会说
“无废城市”的“废”其实就是指平常所说的固体废物。
究竟什么属于固体废物,固体废物又有哪些种类?按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按照固体废物的来源,固体废物可分为以下主要几大类别:工业固废、农业固废、医疗固废、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生活垃圾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固废,因此,做好垃圾源头的管理,是人人都可参与构建“无废城市”的基石和立足点。
其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垃圾分类的国家,1957年7月12日,《北京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垃圾要分类收集》一文。当时的北京人都把牙膏皮、橘子皮、碎玻璃、旧报纸等按照要求,分门别类送到国营的废品站卖钱。因为那时的物质资源贫乏,没有更多值得回收的东西,也无什么有害垃圾。到了1979年,我国的垃圾里才出现塑料。垃圾分类主要是为了节约,还没有上升到环保意识。随着环保意识不断成熟,到2000年,北京、上海等地被确定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十多年过去了,我国垃圾分类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绝大部分试点的分类垃圾箱形同虚设、有名无实。
今年3月,在上海突然出现了一位名叫沈魏的“流浪大师”,因为他每天只做两件事--捡垃圾和看书而成为中国“网红”。据悉,他因为捡垃圾而被单位辞退后,26年来一直从事“垃圾分类”并乐在其中。真实情况笔者不得而知,只知道因为他的执着坚持,让“垃圾分类”这一平常的行为上升到万民关注的热度。从宣传角度,我们不得不感谢这位自己本不想走红的“流浪大师”了。
政策说
“十三五”以来,国家频繁出台相关政策为“无废城市”的建设进行铺垫,这些政策对于“无废城市”建设发展影响重大、指导意义深远。
表1 “十三五”以来与“无废城市”相关的主要政策
自从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共同颁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以来,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开始 “快马加鞭”地进入全社会关注的视线,并转型到“强制分类”的时代。该方案提到了三个分类: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
表2 生活垃圾分类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在全国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引导居民自觉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迄今为止,46个强制分类试点城市全部出台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其中28个城市已经完成了垃圾分类相关的立法或者颁布了专门的管理办法,一些城市还设立了专门的垃圾分类管理机构。
除了2017年3月18日 颁布的《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外,同年又连发两个通知:10月18日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中宣部、中直管理局印发了《关于推进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和12月20日 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一年后,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1月21日印发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这一连串通知与制度的出台,意味着“无废城市”连同“垃圾分类”已经是我们不能无视的“生活内容”了。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无废城市”及其长效机制建设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按照试点先行与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先易后难、分步推进的原则,拟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个左右有条件、有基础、规模适当的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方案》提出,到2020年,系统构建“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探索建立“无废城市”建设综合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试点城市在固体废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明显进展。通过在试点城市深化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改革,总结试点经验做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无废城市”建设示范模式,为推动建设“无废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首先,大力提倡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以绿色生活方式为引领,促进生活垃圾减量。通过发布绿色生活方式指南等,引导公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以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为指导单位,支持发展共享经济,减少资源浪费。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扩大可降解塑料产品应用范围。加快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到2020年,基本实现同城快递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全面应用。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总局为指导单位,推动公共机构无纸化办公。在宾馆、餐饮等服务性行业,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以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管局为指导单位,创建绿色商场,培育一批应用节能技术、销售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的绿色流通主体。
同时,要多措并举,加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落实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推行垃圾计量收费。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推广可回收物利用、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资源化利用方式。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为指导单位,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实施“装、树、联”(垃圾焚烧企业依法依规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在厂区门口树立电子显示屏实时公布污染物排放和焚烧炉运行数据、自动监测设备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强化信息公开,提升运营水平,确保达标排放。以生态环境部为指导单位,以餐饮企业、酒店、机关事业单位和学校食堂等为重点,创建绿色餐厅、绿色餐饮企业,倡导“光盘行动”。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管局为指导单位,进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拓宽产品出路。
还要开展建筑垃圾治理,提高源头减量及资源化利用水平。摸清建筑垃圾产生现状和发展趋势,加强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强化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建筑垃圾转运调配、消纳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设施。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为指导单位,加快设施建设,形成与城市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建筑垃圾处理体系。开展存量治理,对堆放量比较大、比较集中的堆放点,经评估达到安全稳定要求后,开展生态修复。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资源化利用,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质量。
在全球范围内,“无废城市”已经兴起了近20年,积累的相关经验对于我国建设“无废城市”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例如,欧盟先后发布了“迈向:欧洲零废物计划”和“循环经济一揽子计划”,提出到2030年,城市废弃物利用率达到65%,包装废弃物实现75%再利用,城市废弃物填埋率不得超过10%,禁止将分类收集的废弃物进行填埋处置等零废弃目标。新加坡提出迈向“零废物”的国家愿景,通过减量、再利用和再循环,努力实现食物和原料无浪费,并尽可能将其再利用和回收。日本则持续推进建设循环经济社会基本规划,通过促进生产、物流、消费以至废弃过程中资源的有效使用与循环,将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负担降到最低程度。
国际上已有8 个城市明确提出建设“无废城市”(如图所示)。虽然因各自的资源禀赋、政治体制、管理制度、文化习惯等不同,并且在建设“无废城市”过程中采取的路径和措施上大相径庭,然而相同的是,这些城市均制定了长期且量化的“无废”目标,遵循废弃物避免、减少、重复使用、循环利用、能量恢复、填埋处理的优先级顺序,不断完善废弃物管理体系、引入专业化的管理方法,其建设成效已获得国际社会认可。
学者说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教研所所长刘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和奋斗目标,而不是一个行动纲领;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整个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完全充分并处置安全。
目前,按照分类处理系统的要求,进行强制分类试点的城市正在逐步建立垃圾分类责任体系与监督考核机制,补齐分类处理设施的短板,例如上海、厦门、深圳、宁波等城市,为“无废城市”建设做出了有益探索,在垃圾多元化处理、全链条管控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在居民响应方面,不少城市通过建立居民“绿色账户、环保档案”等方式,对正确分类投放垃圾的居民给予可兑换积分奖励,鼓励居民和社区对“干垃圾”深入分类,将可回收物交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收集运输和处置;有条件地区还探索采取定时定点分类收运的方式,引导居民将分类后的垃圾直接投入收运车辆,逐步减少固定垃圾桶。同时,政府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积极探索特许经营、承包经营、租住经营等方式,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专业化服务企业。
刘建国指出,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随着各自的资源分布不均以及开发建设程度的不同,工业基础以及技术条件的不均衡,生态建设以及市场化运作程度不同,经济发展政策以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同等因素,带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其中包括经济水平、经济结构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观念都有不同。同理,在废物处理、垃圾分类上也同样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地区要以不同的办法来解决,分步骤有针对性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总体而言,都需要先建立“少产生废物、产生后要最大限度地处理与利用、最后是惰性残渣填埋”的处置方式与理念。他表示,垃圾分类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从倡导、强制执行到最后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是需要包括法律、政策、制度、宣传以及国家、行业组织、研究学者、企业、居民等方方面面的协同与配合;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形成较为完善的垃圾分类的发展历程中,可以预见中国的垃圾分类也要经过类似的过程。在倡导进行垃圾科学分类、有效利用的同时,刘建国特别强调要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并且要加快垃圾分类后在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上的研发与应用。
的确,垃圾分类是一个动态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重在全民参与养成习惯,必须求真务实循序渐进。居民在身体力行参与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才能对垃圾问题产生切肤之痛,逐步养成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习惯,在自生工作中潜移默化地融入绿色生产理念,从而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和生产领域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真正促进源头减量和回收利用。“无废城市”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每个人都尽可能少产生垃圾,产生了垃圾后按要求做好分类投放,就是实实在在为“无废城市”建设做贡献。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产生固体废物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增固体废物100亿吨左右,历史堆存总量高达600亿至700亿吨。固体废物产生强度高、利用不充分,快递包装等新业态也带来新的问题,一些城市“垃圾围城”问题十分突出。这与我国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是长期实行“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带来的结果。因此,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发展正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要倡导从源头进行垃圾减量与科学分类管理,刘建国表示。
垃圾分类在我国也已经有10多年的历程,为什么今天还是处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窘境,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打破这个局面,需要从政府到企业再到全社会的共同协作,刘建国强调。法律上要出台强制措施,推行垃圾计量收费,将垃圾分类上升到立法高度;政策上要引导、宣传和鼓励社会力量真正投入;行业组织与民间团体要协同“作战”呼吁、管理这一行业的规范性发展;回收企业、处置企业等相关企业要投入人、财、物及技术来落实执行;而居民首当其冲地要身体力行,从源头抓好减量与科学分类。所有与垃圾相关的环节无一不参与其中,分类工作的第一个重中之重就是生活垃圾的主要产生者—城乡居民。如何将垃圾分类从“环保口号”变成日常的“绿色生活”行为方式,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实践的。
然而,为什么那位“流浪大师”能将垃圾分类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平常的居民或企业或政府不能让垃圾分类如此“扬名”呢,这不得不让人们静下心来思考。刘建国表示,我们倡导的环保绿色的生活并不是那种过分且极端的生活,当前,我们呼吁垃圾分类从践行低碳生活入手,提倡减少浪费并物尽其用,这与享受有一定质量且幸福健康的生活是统一、不相矛盾的。沈魏的案例是极其个别的,并不能成为我们的榜样,因为他收集垃圾并分类后并也没说明交付给什么机构进行循环利用或无害化处置,只能是按照原始朴素的思想进行分类也就没有下文了,况且其个人生活成了“流浪”状态,也不是常人所能效仿的。
时代呼唤科学发展观与绿色经济,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了时代的需求。近些年来,科学界和各国政府已基本达成一致,认为人类活动导致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不断增多,气候正在发生恶化。在可预见的将来,温室气体水平过高导致的全球变暖会对人类生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推行绿色低碳经济被认为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选择绿色生活方式,人类文明才能真正走出目前的困境。 “绿色生活”是将环境保护与人们的日常衣食住行的生活,融入一体的新文明、新风尚的生活,它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包括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刘建国表示,需要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宣传教育,将绿色生活理念植入人心成为思维惯性,从而不断巩固生活习惯带进生活行为的转变;还要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以行动来保护我们所处的环境,因此各级学校的相关教育必不可少。主动约束自己,无污染或少污染地利用资源,低碳绿色的生活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或刻意放弃一些必要的舒适度甚至受苦,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健康的“低碳绿色的高品质生活”,刘建国强调。以公交族和自行车族为荣,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少用空调,夏日空调不低于26度,使用节能灯,可以节省75%的能源消耗。树立绿色消费观,尽量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有限的资源,同时减少垃圾的生产量。例如,少外卖或网购,减少包装物等。
本文因时间和篇幅以及笔者的研究水平有限,还不能将垃圾分类所涉及的更深层面的问题一一解剖分析,包括诸如:两网融合的打通,互联网+回收企业的实际效果,城市之间垃圾分类如何建立互学互助机制、国际上可借鉴的经验等不一而足。盼望今后能与业内更多的专家学者、政策与标准的制定单位以及一线的从业者探讨交流并请教,将我国垃圾分类的源头管理的研究迈向深入,共同为我国环境保护及资源循环事业尽一份力量。
作者简介:《资源再生》杂志社编辑部主任,MBA,高级经济师,民建会员。
原标题:做好垃圾源头管理是构建“无废城市”的重要基石
上一篇:加油站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研究
-
咸阳全力推行生活垃圾分类 年底前居民小区分类覆盖率不低于60%2019-07-23
-
德国:让垃圾分类习惯成为循环经济起点2019-07-23
-
两部委力推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第三轮工业环保市场启动2019-07-23
-
热点聚焦 | 上海:垃圾分类半个多月 搞得咋样了?2019-07-22
-
别让问题中转站 毁了垃圾分类成果2019-07-22
-
垃圾分类成大势所趋 互联网+垃圾分类能成功吗?2019-07-21
-
纵深话题: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是个系统工程2019-07-20
-
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关于深入推进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通知2019-07-20
-
垃圾产量600公斤/年 看“垃圾大国”瑞士如何进行垃圾分类2019-07-20
-
西班牙垃圾分类出新招2019-07-20
-
垃圾分类之世界观 | 日本:改良焚烧技术减少填埋量2019-07-20
-
垃圾分类分出新风口:AI帮助垃圾分类 上门回收成新宠2019-07-20
-
四川发布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2019-07-20
-
《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9月1日施行 这部流域立法有何地方特色?2019-07-20
-
《乌鲁木齐市2019年度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印发2019-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