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观察 | 环境产业这一轮的“国进民退”

来源:环保节能网
时间:2019-06-22 09:00:16
热度:

观察 | 环境产业这一轮的“国进民退”大气网讯:带有公用属性的环境产业,在市场化进程中,曾多次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不适应性”-----几乎每次宏观调控和经济低迷,都伴随有产业内“国长

大气网讯:带有公用属性的环境产业,在市场化进程中,曾多次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不适应性”-----几乎每次宏观调控和经济低迷,都伴随有产业内“国长民消”的忧虑。而这一次的风,看起来比以往每一次都要强劲。

现 象

在前几年的环境产业,对于“国进民退”的抱怨大多的因为跨界而来的“野蛮人”。以多家央企为代表,密集成立了一波进军产业的环保公司,包括葛洲坝、中化环保、中交环保、招商生态等。这些野蛮人背景雄厚,却也勤勤恳恳拿项目、下场抢标,间或并购几家企业整合技术。而随着去年以来行业的“速冻”,“国进民退”到了更为深刻的层面。

国资抄底更深入

2018年至今,环境产业国资入股案例已出现十余起。代表案例如下所示。

1.jpg

与前几年业内参股合作、打通上下游生态链的模式相比,这一轮交易多为控制权转让;与此前成立环保企业、进军环保领域的“野蛮人”相比,这一轮的国资更加陌生,川能集团、中建启明、中国城乡、雄安集团等新面孔陆续登场。

地方环保平台集中成立

与环保民企的“消失”相对应,多地地方政府/地方国资控股的环境企业正相继成立。尽管在过去几十年的公建公营中,也存在大量环境类专营国有公司。但在近期,国资密集设立生态环保专营平台却有渐成风潮之势。

省级层面,已有河南城投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辽宁省环保集团、陕西省环保集团、浙江省环保集团、山东环保产业集团、山西省环境集团,以及新近成立的广西环保产业投资集团等。市级/县级则数不胜数,近期典型案例包括:

2018年5月,沈阳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沈阳城投环保产业有限公司;2018年9月,阜新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阜新市生态环境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18年12月,西安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西安生态环保产业投资有限公司;2019年2月,重庆市万州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重庆建环实业集团有限公司;2019年3月,海阳市财政局成立海阳市海发水务集团有限公司;2019年3月,福州市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成立福州市城投环境建设有限公司。

对此,有PPP专家表示,这种情况与民营环保公司(包括上市公司)不能自保、需要补位,以及外来投资者难以管控等外界因素有关,同时也或将成为地方国企或平台公司资产运作的抓手。

经营状况差距拉开

在股权变动之外,另一较为普遍的情况是环境企业净利润的持续下滑。据中国水网统计,2018年度,上市环境企业净利润正增长的企业不到半数,营收增加、净利润却为负的企业大幅增多。在中国水网统计的百余家环境上市企业中,净利润变化幅度在-50%以下的上市环境企业、经营性现金流为负的企业、以及净现金流排名的后20位,无一例外是民营企业。(相关阅读→ 一文看完101家环保上市公司2018年报及市场变化)

而经营性现金流较好的企业多为水务企业,其中,地方区域水务公司的经营优势显著,这与区域水务公司手中大量的经营性水务资产有着直接联系。(相关阅读→大A股上市环境企业净现金流排行,仅小半为正数)

融资方面的实力差距则更为显著。光大环保公用研究的一份报告中显示,观察2017年底以来环保行业央企、国企以及民营企业的单季度筹资现金流入情况,可以发现,在2019年第一季度,央企的融资情况持续回暖,国企的融资情况相对稳定,而民企的融资情况虽然较2018年前三个季度相比有所改善,但较2018第四季度的高点则有所下滑。同时,“混改”概念的15家公司自2018三季度以来保持着筹资现金流入的持续增长。

原 因

从出售股权的环境企业角度来看,无疑有着诸多原因可以总结:在融资环境趋紧的环境下扩张过速,越来越大的区域型环境项目需要企业综合能力的大幅升级,行业需要往质量更高、效率更快、能力更强等方面去提升。而若将企业命运放到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看,这些会否是偶然中的必然?

主动or被动去杠杆

所谓的“国进民退”,其实是去杠杆、去产能等政策对大型与小型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呈现出的明显不同的分化影响。从2015年末开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启了主动去杠杆进程。近两年来,降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成为结构性去杠杆的重要攻坚任务。在去年底,便有研究机构判断:“不会因主动去杠杆而免去被动去杠杆,主动去杠杆过程已到了后期。”

主动去杠杆的对面是“被动去杠杆”。在国企去杠杆攻坚任务取得成绩、国资负债率平稳下降的同时,民营负债率却持续高企。随着市场影响的扩散,去杠杆呈现出了另一种形式:投资方撤资、机构做空、股市下跌,当股权质押融资的抵押股权价格跌至平仓线后,面临被强制平仓的压力。

加上国家严控地方PPP项目融资、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享受了“产能收缩+需求韧性”利好下的量价齐升,但部分民营企业、小型企业出现了负向效果,呈现为“冰火两重天”。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贷款方面出现玻璃门、弹簧门,股市跌幅过半,环保行业的融资渠道所剩无几。在此情况下,现金充裕的国有资本更容易达成收购交易。

地方政府的谋生瓶颈

从4万亿投资开始,政府对基建拉动经济的热情高涨,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渐蔓延至环境产业,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成为少量能够承受起重资产之重的行业之一,引发了一个不长不短的繁荣期。不论是社会层面还是环境产业,基建拉动实际上是不可持续的。加上债务的重担,地方政府今后“不得不谋发展”。

类似的发展活力需求也是央企国企的掣肘之一。为解决上述问题,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向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印发《关于印发<国务院国资委授权放权清单(2019年版)>的通知》,鼓励企业战略创新。通知授权董事会在主业范围外,根据需要和布局,培育发展1-3个新业务领域;国资委同意后,视同主业管理;授权董事会决定主业范围内的计划外新增股权投资项目。行业人士认为,该文件很大程度上为国资并购民营企业提供了便利。

早在2017年,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就曾判断:“风头正劲的环保板块,已成为国企多元经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上佳选择。”

当前,尽管现阶段的产业发展存在诸多不畅环节,但毫无疑问,环保真需求正在最大化的释放出来。环保督查不断趋严,生态文明建设也已经成为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十条”、“大气十条”、“土十条”带来的市场热点也还在持续,3.0时代的环境产业规模可期。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温宗国近日在“环保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研讨会”中表达类似的判断:“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需求量不断上升,当前处于发展的瓶颈期,问题或将在二三十年内得到突破,进入绿色发展的政策窗口期。”

未 来

这个窗口期与当前活跃在产业中的企业有多大关联?有人对此较为悲观,认为产业做大了也就没有民企什么事了;也有人认为一部分企业或许会在产业的大浪淘沙中退出,但也将有一部分真正贴近需求的企业不断崛起。

好在市场变化固然冷酷,却也留下了一些温情可循。在国资一路高歌中,也有盈峰环境、雅居乐等实力大佬攻城略地,甚至还有鹏鹞环保收购央企环保资产这样的“国退民进”案例出现;今年4月,在《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避免杠杆中对中小企业采取简单粗暴的处置措施,并提出按照竞争中性原则,打造公平便捷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和发展动力;日前,定向降准第二批落地,致力解渴县域中小民企。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发改委与财政部PPP双库专家薛涛分析:“虽然中央要求竞争中性,但是如果涉及投资运营,由于融资能力差异,国进民退是必然现象。但在不太需要资本的地方,比如技术工程设备等,民企反而有优势。民营企业可以扬长避短地参与运营属性较强并适合自身融资体量的PPP竞争,同时,d类轻资产业务模式适合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参与,比如环境监测、垃圾收运、河道治理中的可移动装置等。”

“目前遇到的困境,恰好预示着环境产业即将进入更好的时代。”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长傅涛认为,这将是一个新时代,一个需求真实、消费理性、注重效果的新时代,最伟大的环境企业也将在这个时代下产生。


原标题:【观察】环境产业这一轮的“国进民退”